好像暂时躲在一个生活成本还算低廉的地方苟活

海浪主义
·
·
IPFS
如果是在另一番社会背景之下,脱产重回校园绝不是什么值得探索的深刻命题,它不过是个体的一次选择罢了。——迪西

一直以来,关于为何考研、为何工作之后还要读研的疑问不时在我脑子里盘旋?我似乎从来没有正经把这些纠结的、疑惑的东西捋清楚,不过可能也捋不清了?对学历有追求、对本科学校不满意、工作不顺心、想要通过考研证明自己……好像有几十个理由,但要一下子说出个所以然来似乎也有些困难。所以,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书写的方式,把这些想不清楚的东西记录下来,希望文字能帮我厘清思绪。

距离去年八月离职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从一开始重返校园的兴奋、激动,到现在渐渐趋于平静。每天上课、看文献,在宿舍、教学楼和图书馆之间来回兜转,不断推进自己的毕业论文,偶尔帮导师干干活,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生活似乎看起来也蛮单一、蛮无趣的。身边家人朋友偶尔也有疑惑,“啊?原来这就是研究生生活呀。”——“是的,就是这样的。”

似乎在大家眼中,研究生似乎就是要搞研究、搞学术的。我不否认这一点,只是在国内研究生教育日趋普及的背景下,纯粹搞学术的研究生似乎占比更少了。不过也可能是选读文科专业的缘故,自己不用长期泡在实验室或是搞其他研究设计,校园生活大体围绕着看文献度过,并在导师卡好的每一个时间点之前交流、汇报进度并完成任务。所以,每天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很大程度源自于我本人。

渡过兴奋期、目前处于平静阶段的自己,没有就业、毕业答辩等紧迫的事情发生,好像暂时躲在一个生活成本还算低廉的地方苟活。然而又不甘于平淡、无味,仍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来精进自己,总想折腾一些东西来丰富生活。比如,努力培养写作的习惯,本科阶段还有心思写写文章,毕业后两年纠缠在备考、工作之间,反倒疏于输出了。

其实,在我去年离职前纠结于读书还是就业的时候,身边不免于有一些噪音,“读研两年损失了两年的职场经验”。“就业形势这么恶劣,研究生毕业后不一定找得到当初的工作”。“研究生已经和本科生一样普遍了,没什么稀奇的”。“两年之后年龄不小了,没有什么就业竞争力了”。神奇地是,哪怕每次以聆听的姿态从他人口中获取“未来指南”,我内心还是有稍稍笃定的答案,以至于后面这些噪音像微波穿不透不锈钢一样,一一反弹回去了。可能不想愧对还算有点努力的自己,可能是对于学习、对于更高学府的追求,也可能是对于眼下工作的无望,所以便暗暗下了决心——返校两年。这个决定,有很多感性的成分在支撑,但理性拉扯可能还是与就业、赚钱有关。

我记得当时姐姐跟我说了一句话“没办法什么事情都想得那么功利。”对啊,为什么周围无不都是读书与就业挂钩、读书与年纪赛跑的表述,为什么他们非得捆绑在一起?单纯秉持着最朴素的想法,暂时离开就业市场读个两年书似乎没有被谈论的资格?两年的时间似乎不起眼,放在生命的长河里似乎也就是岁月的四十分之一,但两年也可以足够长,长到跟各种宏大的、主流的社会话题挂钩。

写到这,我渐渐清晰了,读个研不一定非得为了什么,不为了什么。大家似乎很想从每个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里找出理由。有时候理由很重要、有时候又不那么重要。我不知道我的选择算不算重要,以至于我的理由可以是不重要的。所以,我现在不想给我脱产重回校园这件事情下什么定义、或是预备一个多么宏大的理由。

兜兜转转二十多年,我们被这个体制塑造成一只担惊受怕的小虫,常常拼尽全力要把自己的个人命运思考清楚,但似乎这些是无解的。我们时时陷于焦虑之中,害怕自己不够年轻气盛、不够有经验、专业能力不够强,就业市场看不上自己。我们亦步亦趋,害怕太过标新立异,想要每一步都踩的准、踩得稳,可这是多难的事情。

我想,如果是在另一番社会背景之下,脱产重回校园绝不是什么值得探索的深刻命题,它不过是个体的一次选择罢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海浪主义非主流叙事 | 东亚日常 | 女性主义 来自三个女性的创作 为了表达、思考、记录、可能性的创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由之前,旅行续命

我素未谋面的某某

一生没有“热爱过”的东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