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人氣podcast製作人瓦基打造夢幻工作的14個行動計畫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自主的代價是責任,自主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負責任的極致展現。如果我們想尋求更多的自主,長期來說,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承擔更多責任。對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

📖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人氣podcast製作人瓦基打造夢幻工作的14個行動計畫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的作者瓦基,除了是閱讀前哨站的站長外,也是下一本讀什麼這個Podcast的主持人。

如果本身有閱讀習慣的人,可能有聽過瓦基的說書,而我自己也是聽了瓦基的Podcast與他所分享的讀書心得後,才開始由純粹的閱讀,轉變為將知識內化並輸出寫作的習慣,算是打開我知識閱讀的啟蒙導師XD

這裡也提一下瓦基在這本書中對於推廣「閱讀價值」的一段話: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閱讀的好處」,可是也僅止於「知道」,不一定能夠切身「感受到」,更難以真正「做到」。這個現象對我的挑戰就是,該如何有效地傳遞閱讀的價值,讓原本令人抗拒的事情,變得更貼近生活?

💡 只要改變心態、掌握正確方法,每個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是瓦基分享他是如何開啟「斜槓人生」的旅途,最後捨棄台積電高薪工作選擇創業這條路。他這一路上曾遇到困惑的經歷,透過閱讀帶來的轉變與勇氣,可以說是一本自我實踐指南。

整本書閱讀下來,個人覺得非常有收穫的地方是,從瓦基一路轉變得過程,學他是如何用理性科學的方式去應對與決策,當面臨轉職時的想法,是如何做出決定?最後下定決心提出離職的勇氣?打造屬於自己的夢幻事業,實現自由自主的人生。

💡 改變我人生的絕對不是後來的成果,而是每一刻認真投入的點點滴滴。

書裡提供許多方法讓讀者們可實踐,藉由不斷地向自我內心提問,逐漸讓自己思考清晰的過程,同時也讓讀者跟著他一起思考探索自己的人生。

以下濃縮書中的幾項重點,同時就個人很有共鳴的地方做重點整理:

  1. 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熱情,列出自己的專長和能力表

  2. 寫下十年願景及兩年封面故事,假設自己某天被採訪還上了雜誌封面,是因為什麼故事

  3. 規劃商業模式圖,並在實踐的過程不斷修正

  4. 設定微型目標,排出優先順序

  5. 掌握自主性(自律的方式)

  6. 建立與工作的「關聯性」,找尋有意義的連結

  7. 用PDCA(Plan, Do, Check, Act)方法,持續推進目標。

▍先開始,才能變得厲害

瓦基在書中提到「之所以要設定長期目標,就是為了先有一個大方向,開始朝目標前進」。我們不一定要很厲害,才能夠開始,而是先開始,才能變得厲害。另外,不要把目標設定得太大而導致放棄,而是把目標砍半並完成。

試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自願持續去做一件事情?

因為他們對這件事情有興趣,除此之外,他們還明白一個道理,一百次的行動是進步的保證。於是他們從自願到自然,最後成為自律的人。

當我們做過某件事情一百次後,擁有的能力觀點會和還沒開始做的時候截然不同,不是因為準備好才開始做,是因為做完了才變比較好。準備不會讓我們變好,只有行動才會。

自律的人只是比別人更自願、自由地選擇了一百次行動所帶來的好處,不要浪費心力去強迫自己自律,而是該尋找自己發自內心真正想做的事。能夠持之以恆,動力源源不絕的人,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非常執著的信念,這種由信念驅動的動力,才是幫助我們克服萬難和提供動能的來源。

所以害怕自己的三分鐘熱度嗎?找出「信念」就好了。

💡 這個社會獎勵的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價值。

真正困難的從來都不是後面的那些事蹟,而是開頭的那段過程;真正難達成的,從來都不是後面的收穫,而是過程中的堅持

▍十年願景 與 兩年封面故事

瓦基在書中提到他是用這兩個方式,為自己中長期計畫訂一個Check Points。我們常會高估短期的能力,卻低估了我們長期的能耐;也就是說,我們常低估了十年可以成就多少事情,也小看了十年後的自己。

💡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經說過一句令人玩味的話:「大部分的人高估他們一年內能做的事,卻也低估了他們十年內能做到的事。」

試著用長期的角度來思考:十年後的你 ── 比今天更堅強、更優秀、更成功的你──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做著什麼樣的工作?

這個方法被稱之為「十年願景」,提出這個方法的網路作家馬修.肯特(Matthew Kent)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追求卓越,你將默認自己接受平庸。」所謂的「卓越」是百分百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所謂的「平庸」則是任憑自己的潛力隨時間枯萎凋零。卓越和平庸的差別,並非跟別人比較,而是與有沒有發揮潛力、致力於追求自己的理想有關。

💡 成功,就是在微小的目標上持續求勝。

兩年封面故事:你會如何分享自己的人生?

兩年封面故事指的是:想像我們自己在未來兩年後,因為做了某件事而登上雜誌封面的專訪,那是發生了什麼?我們被媒體訪談什麼?我們到時候要講什麼?

而這套兩年封面故事的方法是由視覺思維領域的專家大衛.斯貝特(David Sibbet)發明,他的用意是把人生目標和興趣連結起來。讓自己在這兩年的過程當中,試著做更多有趣又有用的事。

▍盤點 與 覆盤

「盤點」這概念會讓我印象深刻是,瓦基自述他還在台積工作這段期間,曾好奇請教一位非常卓越的資深主管,每次就算遇到難題,他也能屢屢斬獲,立下不少亮眼的戰績。

有一次終於有機會問他,為什麼他能夠完成這麼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達成許多別人眼中難以企及的目標?我永遠也忘不了他的表情,他開心地笑著對我說:「因為我掌握了一個關鍵方法『盤點』,只要這招用得好,可說是用一招打遍天下。」

盤點的方法是源自於「標竿管理」(Benchmarking)的管理學說。標竿管理是以該產業裡的「卓越公司」做為標竿,盤點他們的競爭優勢,學習他們的作業模式。實際的做法就是,在我們訂立目標和執行方式的時候,先進行一輪詳細的盤點。

盤點內容包含:向我們目標的「角色楷模」(Role Model)對齊,參考他們之所以成功的做法、失敗的經驗,把對方曾經採取的做法列出來,仔細評估每一項優勝劣敗,最後決定自己要採取的策略。

💡 當我們在盤點的時候,試著尋找模式,而不是故事。只有一個人能成功的策略不代表什麼,能讓一百個人成功的策略才是真的重要。

而「覆盤」是圍棋的一個特有用語。指的是雙方棋手在對弈結束之後,將對弈過程按落子的順序逐步重來一遍,探究對弈內容並精進棋藝。

這塊是多數人很容易遺忘,也是我自己在工作上一直在構思要如何有效地進行。就如同在「敏捷開發」中,每次的衝刺(Sprint)後,非常強調「衝刺回顧會議(Sprint Retrospective Meeting)」,其用意就是在做覆盤與自省這件事。

▍改變從內在開始

我相信凡事都得先從自己的「內在」開始改變,然後再逐漸「向外」拓展。我從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了解到,要成功達成目標的關鍵,很少是源於外在動機,多半都是從內在動機出發,而內在的動機和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有關。

💡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先為自己做主的本事。 ── 李奇.諾頓(Richie Norton)

這裡提幾點建立自主人生的要點:

  1. 建立晨間習慣:一個人一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指出,早晨是一個人專注力、精神最好的時候,建立一套規律的晨間習慣,是建立自信心與主動心態的不二法門。

  2. 建立筆記系統:瓦基也相當推崇《子彈筆記術》的一些方法,藉由十年願景與兩年封面故事,訂定自己的年度目標、未來誌、日誌等,精神在於「主動規劃」自己的生活。

最後,自主是一種生活哲學,當我們建立了每天都會執行的良好習慣(如晨間習慣、運動),並且採用可以幫助我們執掌生活的筆記系統(例如子彈筆記),我們對自己想要追求的夢想、想要完成的目標,就不會感到那麼恐懼。 因為我們知道每一天都能夠透過自主規劃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實踐目標。而且我們能確保自己每天小步前進,即使中途荒廢了一小段時間,也能找回原本的計畫,重新檢視和規劃之後,繼續下去。

▍培養學習力

我們來試著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是專業能力嗎?是溝通能力嗎?是演講能力嗎?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習的能力」。一個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掌握如何學習,也就是「獲得能力」的能力。

書中瓦基提供了幾個關於學習力的關鍵心法:

  1. 找到自己認可的價值:許多人對於學習的態度,其實是「為學而學」,好的領導我認為是「能夠影響多少人」。

  2. 聽取有建設性的回饋:《刻意練習》強調一個重要觀念「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這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和改善。」要提升一項技能,除了大量的練習之外,還要搭配高品質的回饋。

  3. 教導別人加深記憶:教學者為了解說內容,必須把自己不清楚的細節向對方說明白,同時也會看見自己在知識和理解上的衝突。

  4. 與自己產生連結:最後需要將學習到的知識內化,把學習的事物與自己形成連結,成為自己的行動、觀念、態度、價值等。

💡 「持續」學習的成效,往往高於一口氣「高強度」地學習。

▍做對的事情

高生產力的人,往往不是做事速度最快的人,也不一定是做得最完美的人,但是生產力高的人大部分有一個共通點:他們總是做「對」的事,而且做得很「好」。

書中提到哲學家丹尼爾.普特南(Daniel Putnam)說過的一段話:「現代人想要自我欺騙,最常用的一招就是隨時保持忙碌。」不要用一堆無關緊要的雜務來騙自己很忙碌,有生產力的人往往十分從容。生產力不是做得快速,而是產出最有價值的事。

💡 與其追求完美,不如追求實用性。

成敗的關鍵不是做「多少」事情,也不是每一件事情做得「多快」,而是我們有沒有持續做好最關鍵、最有成效的事情。當我們都有持續完成最關鍵的產出,那麼其他次要的事情,只要做到及格以上,別人就會以為我們怎麼能同時做那麼多事,又做得那麼好。

這裡要特別提一下,放棄和半途而廢的差別

放棄是當我們實際採取行動、多方嘗試、檢視結果之後,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適當的放棄並不是代表我們很弱,只是表示我們把寶貴的時間、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半途而廢是當我們用半吊子的態度去執行,漫不經心地用感覺和情緒做出的決定。半途而廢的人並沒有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們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其他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 放棄是一種選擇,是堅持過後才瀟灑放手的美德。半途而廢是一種放任,是漫無目的地自以為灑脫。

只有放棄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才能聚焦於真正重要的事,挖掘出值得堅持到底的事。

▍保持動力

在「保持動力的三種方法」這部當中,首先提到「自主」的重要性,我們要懂得運用一套追蹤過去、釐清現在、設計未來的系統,幫助自己掌握人生主導權。

接著是「學習」,我們要相信自己能學會任何的技能。不要擔憂自己會的東西太少,而是優先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的人生才會走得事半功倍。

對於書中這段話,自己走過來還蠻有體悟的:「一個持續精進的人,會對一成不變的事物提出好問題,找出改變的機會。在他們眼中的任何困難和挑戰,都只是待解決的好問題。進步,來自於持續解決一路上碰到的各種困難。」

💡 不要期待「沒有問題」的人生,而是期待充滿「好問題」的旅程。

▍後記

整本書用字簡單,易讀好懂,雖然講述的是瓦基的生涯轉變,但內容卻是每個人在面對各自的人生時,也都會經歷到的,透過瓦基的故事與他提出的許多人生反思,會讓自己更有計畫的在過每一天,做最重要的事情。

一句話總結整本書想傳達的價值,從「認識自己」開始,找尋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再藉由「10年願景」和「兩年封面故事」去想像自己的Big Picture,而後,用商業模式找出自己的最主要目標(關鍵活動),最後用PDCA、A/B測試和配速策略進入成長模式。

當然,瓦基也有提到如何用三種心理需求來保持內在動能,和如何放棄、拒絕不必要的事物。

最後,最近在思考工作上一些「瞎忙」的人事物,為什麼有些人很認真採取行動,既忙碌又努力,長期下來卻沒有獲得實際的成效?

這本書中,剛好有講到答案是「沒有明確的北極星」,因此所有付出的行動,就只是看似辛苦的「瞎忙」和短期的「勞力」交換。不可否認自己有時候也會想要放空、偷懶一下,但有意識的放空跟很努力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這兩者應該還是有差異的吧XD

💡 近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經說過一句充滿智慧的經典名言:「最沒有生產力的事,就是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去做根本不該做的事。」

#閱讀筆記 #B0060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理科假文青人不用很努力,但要很認真生活; 透過閱讀沉澱心靈,藉由分享讓彼此成長。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 | 先問,為什麼?:顛覆慣性思考的黃金圈理論,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

閱讀札記
103 篇作品

閱讀 |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