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寫感受但不純粹宣洩

心橋
·
·
IPFS
·

傷心的時候一向無語。

近日社交媒體鋪天蓋地都是大家對一位音樂人自殺的感想。看多了令人特別不開心。很多人都在強調傷心和失望,更有些朋友說自己從前的抑鬱症好像又要翻發了。看著這些帖文,感到份外無助。我個人認為大家還未真正(其實有可能嗎?)了解他人自殺的決定,到底是因為生病,還是一時的念頭,還是別有原因?可是,不少社交媒體的好友好像都來不及在這件事上投射自己對生活的不滿或絕望。

我認為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包括痛苦,包括快樂。所以我們才需要語言,需要溝通。雖說社交平台的首要目的好像是為了交流,但見眾多平台充滿消極和令人倍感無助的帖文,倒是令我情願離開電腦,不看,也不講。然而,不溝通也不是辦法啊!

這件事除了令我想到是時候試用Matters,也令我想起近來在讀的一本書,裡面提到有關情緒宣洩的篇章。

那是一本美國的暢銷心理輔導書,但由於我才剛開始看,感覺現在還不是時候寫實質的感想或推薦,暫且只提及我想起的相關內容。作者Mark Manson在題為 Happiness is a Problem(暫譯「快樂是一個問題」)的章節裡,特別寫到我們在今時今日社交媒體主導的文化裡,容易被誤導認為人生應該充斥美好的事。換言之,只要有不如意或令人不快的事,我們都容易認為是很不應該的,容易抱不平。同時,我們利用社交平台的方便大肆宣洩情緒。好事當然可以傳千里,傷心或憤怒事亦不妨通通寫出來,討個回應或按讚。漸漸地,我們非常擅長表達各種情緒和不滿,而在一般社交媒體的回音谷裡,這些不滿和「問題」得以放大,就好像成為了議題。然而,那些真的是議題嗎?冷靜下來去看,我們便會發現,很多都是純粹的情感宣洩,並無討論和策劃實際改變的空間。

我們現在都很習慣公開宣洩不快,例如今早上班時搭的公車有異味,走路時被無禮的人撞到,或是天氣令人感到厭世…… 作者指類似的種種情感宣洩直接又簡單,其實三歲小孩和犬隻也會。而你知道三歲小孩和犬隻還會做什麼嗎?在地毯上大便。

此書以直白見骨的語調見稱,但如以上例子一樣,點出的想法不無道理。

書本我看完再作評論好了。目前希望這首篇分享能予大家共勉之,有時即使心理狀態並不完美,還是可盡量避免在社交網絡裡製造情感宣洩黑洞。尤其在社交平台的便利下,我們或許都得提點自己調整一下與群體交流的心理,這樣對於重塑社交平台知性的交流與正面的凝聚力應該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祝願大家在失落的時候也找到聆聽的人,互相扶持。無語也好,宣洩也好,都只是一時。長遠下去,我們都需要扶持。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心橋文字工作者,中英語譯者。愛騎腳踏車遊走於城市。關注華語世界的語言與文化交流議題,也熱衷於城市設計與動物權益的討論。
  • 来自作者

《回家好難:寫給故鄉的33個字詞》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