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雪、春夏秋冬、四季人

井上天蛙
·
·
IPFS

生长在热带的我,第一次看到雪是 40 岁,第一次看到落雪是 50 岁,第一次体验到春夏秋冬时已经是 60 岁了。

40 岁那一年到北京公干,那是大年初六,多数人还在家乡过年,北京人烟稀少,路上是厚厚的积雪。北京人开玩笑说我错过了「世纪大雪」,因为北京已经好多年没下过雪了,我到之前下了好几天的大雪,但在我抵达之前一天雪就停了,我在北京的那 3 天就只能踏雪寻梅,无缘体验落雪的美景。

当时真的觉得好可惜,总是与落雪失之交臂。之前有一年去瑞典公干也有相似经验,那时整个九月在斯德哥尔摩受训,每个晚上冷得发抖,偏偏就没碰到下雪,朋友后来说我一离开隔天就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雪。

落雪

10 年之后去日本九州旅游,那是一个还没下雪的 12 月。朋友预定了一个山顶温泉旅馆,车子刚驶到半山腰天天空就忽然飘起小雪。飘雪就像电影情节里一样浪漫,但我们也多了一份狼狈,大家都赶紧下车检查车轮上的防滑链,再小心翼翼的驶到山顶。

温泉旅馆每层楼都有温泉,顶楼还有一个露天温泉,泡着温泉在星空下让毛毛飘雪抚摸脸颊,与落雪的第一次相遇竟是那么享受而难忘。

春夏秋冬

转眼又过了 10 年,在 10 月深秋期间去了韩国的天安,之后在下雪的 1 月搬到大田,在韩国逗留了一年,是人生第一次经历了春夏秋冬。两年后又去了高原上的哈萨克斯坦住了一年,对春夏秋冬更有另一番体会。

春夏秋冬让人对生命的波折起伏有更深的体验。曾经读过一个故事:在一个经历过极端政权统治的国家里,教授问学生:「春天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夜的月亮、冬季的太阳,你们会选那一个?」多数学生竟然选择悲壮的秋与纯洁的冬。从历尽风霜的青年到阅尽人生的长者,大家并非厌倦于春夏的活力与热情,只是对春夏的梦幻存了戒心,纯洁与浪漫的雪成为驱使生命周而复始的动力。

四季当中的春夏秋都是无声无息到来,唯有冬是借着飘雪降临,翩翩的舞姿总引起万众的欢呼。还记得在韩国的某个下午,周围的人忽然间都嬉笑欢乐起来,抬头一望,天上掉下密密麻麻的飘雪,大家都莫名的亢奋,仿佛与期待已久的恋人相遇。儿童在雪地里庆祝无邪的友情,年青人开始期待圣诞节前浪漫的邂逅,老年人也兴奋的满面笑容,相互恭庆一年的丰收。

寒冷的冬天也给人带来许多温暖的话题,「这星期要下雪了,小孩都很期待」、「天黑得早,记得早点回家」... 这种种听似芝麻小事的话题却令人心暖,不期然就拉近了人的距离。

秋、中秋、秋夕

韩国与中国在文化上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有好几个节日都与中国相同,韩国也有农历新年与中秋。有趣的是,韩国却称中秋为秋夕。虽然都是同一天,中国人似乎比较乐观,把中秋当成秋天来到正中央,还有另一半等着我们来享受。韩国人称之秋夕却流露出「夕阳无限好」的无奈与怅惘,既要享受秋天的梦幻,也要预备进入夜长日短的冬天。这是韩国文化中的浪漫元素吧:寒冬将至,且不要辜负深秋的美好意境。

过了中秋(秋夕)树上的叶子开始转红,周末人们就成群结队去「赏枫」,树叶夹杂红黄橘绿,丰富画面缤纷无比。一个月后就只剩下红叶,再过一个月就全枯黄了。

这时候不只是叶子枯黄,未采下的果子也开始枯黄了。韩国人喜欢在院子里栽种果树,不知何等原因许多人却不勤于收割,这时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是枯黄的叶子和果实,看起来非常繁杂凌乱。韩国人自嘲说美国社区最讨厌韩国移民,因为他们一搬进来就把院子弄得杂乱无章,拉跌整个社区的屋价。

春夏

在热带国家成长的人大都对春夏没特殊印象,热带地区就是「常年是夏,一雨成秋」,下雨的时候是雨季,其他时候就是旱季,比较贴切的说法是「常年是春夏,一雨成初秋」。因此大家对春夏习以为常。

春夏秋冬的地区一个比较新奇的现象就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惊蛰」,这是冬眠动物开始复苏出土活动的时间。我到韩国时已是深秋,发现到处都看不到昆虫,连蚂蚁也不知道躲到那里去。根据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动物昆虫入冬以来就藏伏土中,到天气转暖时大地春雷惊醒蛰居动物昆虫,「惊蛰」之后蛇鼠昆虫倾巢而出。我的韩国朋友大都很讨厌小昆虫,有些年青女孩男孩甚至会尖叫,用各样方法把小昆虫赶尽杀绝。当我告诉他们热带国家常年都有昆虫时,多数人都不相信,总会问我们是怎样容忍这些讨厌的小家伙。我通常就会说我们除了小家伙之外还有大家伙如老鼠和蛇,他们就会打手势说「够了够了」。

四季人

从热带国家去到四季国家确实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体验,不只要调整生活习惯,还要调整语言与文化认知,以了解有春夏秋冬认知的「四季人」的想法与对话。

古书有孔子与学生对「三季人」的对话,大意是孔子训诫学生不可与那些只活在三个季节的人谈论四季。庄子的「夏虫不可以语冰」也有同样意思,如果虫子的生命周期只有夏天或几个月,跟他谈论冰雪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从来不经过冬天,不可能明白冰是什么东西。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似乎动物世界里有许多「三季」甚至「二季」的动物与爬虫,中文语境里以之引申出「三季人」甚至「二季人」来形容那些少见识,不懂大道理的人,他们因为时间局限而见识短浅。但是孔子的古训并非要我们鄙视三季人与二季人,而是要「四季人」学习去理解周围的「三季人」与「二季人」,培养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坦然的态度,心平气和与他们和睦共处。

东方世界的四季人、三季人、二季人

现代人有许多机会与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国家的人确实有不同的视野。人的视野不只跟家庭教养有关,也跟学习与成长环境有关。在东方,东南亚一带的「二季人」反而更能与他人和睦共处,而生活在春夏秋冬的「四季人」却表现出较强的文化排他精神,现代人似乎与古代故事里的「四季人」完全相反。

热带东南亚国家的二季人之所以容易与他人相处,是因为这些国家有许多外来移民,社会成为诸多种族的大熔炉,大家学会和睦相处,甚至彼此之间常常互相无私的帮助。

反之许多生活在四季国家的人都是单一种族为主的国家:韩国、日本、中国 ... 都是此类型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来到新马泰旅游时都会对多元种族和睦相处的情形表示惊讶。我周围的许多中国朋友也看到我们乐于助人的态度时都说「你们真有爱心」。其实在东南亚国家里,无论贵贱贫富,只要是举手之劳,在公共场所互相扶持帮忙的事屡见不鲜。

韩国、日本、中国

如果要以文化认同分级的话,我认为韩国人的视野最广阔,是名副其实的「四季人」。而中国人的视野最狭隘,虽然外部世界有春夏秋冬,但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却只有二季,甚至只有一季。

韩国在上世纪 70 年代经历过基督教大复兴,基督徒的人数大增,随之而来的是宣教热忱,韩国的宣教士人数排在美国之后,是世界第二大基督教宣教国,韩国宣教士遍布世界各地,传讲基督的爱心,韩国教会也通过为世界各民族祷告而认识各国的文化。最近几年,韩国的基督教徒人数已经与佛教徒平分秋色,虽然韩国的公共假期中基督教节日比佛教节日少得多,但基督徒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基督徒的包容性提高了韩国人对他族的接受程度,许多韩国人确实有四季人的视野与胸怀。

韩国与日本

日本上世纪虽有过辉煌的跨国历史,但却不是真正以文化包容性与他国相处,早期以战争征服他国,后期以经济及科技强势取得国际市场。相比之下,韩国文化的普世性超过日本,不只韩流广受其他亚洲国家追捧,韩国电视剧与电影更登上世界大舞台,在流媒体及奥斯卡界大放异彩。

日本唯有在学术与科技界与世界同步,是拿最多诺贝尔奖项的亚洲国家。如果以「四季人」来形容韩国人的文化视野,日本人确是稍差一点,称之为「三季人」也不为过。

中国

中国人经历了 70 多年的共产专权治理,多元思想已经荡然无存。中国许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领袖与专家学者的讲话就显出他们狭窄的视野,比如「双赢就是中国赢两次」的谈吐令人惊谔。中国文明虽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之说,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香港和台湾兄弟却喊出「留岛不留人」的口号,领袖鼓吹斗争的讲话遍地都是,令人心寒。

许多中国人的文化与视野已经沦为「二季人」,近几年更有下降到「一季人」的地步。网络世界里充斥各样中国人骂他国他族的视频与文章,中国外交官员更是世界闻名的骂街大叔与大妈。

面对见识短浅,不讲道理的中国人,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和国家会遵循孔子的古训,心平气和与中国和睦共处。但仍有许多国家不能忍受中国的无知与无礼,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相处已经到了依靠钞票与拳头的地步,这是文化沦落的「二季人」与「一季人」的大国悲哀,当然中国还是有文化包容性高的「四季人」,可惜中共不容许他们发声。

在中共领导下,毛泽东时期中国人从未过上好日子,老百姓的生活只能以寒冬来形容。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开始过上好日子,生活可用春夏来形容,最近几年中国人民开始在生活上感到秋的寒意。总之,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也只有「一季」或「二季」,要进入春夏秋冬的四季生活还要一段好长好长的时间。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