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差異自由消失的年代》--反仇恨,一個理性公民的責任
關於本書
作者卡羅琳.恩可 (Carolin Emcke), 是一位著名的德國文學作家及記者,本書於2016年出版,原文書名為《Gegen den Hass》(直接翻譯為"反仇恨"),於出版當年即獲德「德國書商和平獎」,並於2019年翻譯成英文(Against Hate)及中文版本。
書的開頭,作者便自問:那些不管在公開場合或是網路上傳達出仇恨訊息的人,是如何能恨的如此肯定?若非恨的如此肯定,便不會輕易的鄙視、侮蔑、攻擊他人,甚至做出傷害和殺戮之事。在仇恨者的眼裡,他們所仇視的人是隱形了?還是妖魔化了?以至於他們不覺得自己傷害的是一個和自己一樣平凡的「人」。
這本書的前半段,作者舉兩個真實事件為例,討論仇恨與蔑視。這兩個事件分別是德國的「克勞斯尼茲事件」,以及發生在美國的「史泰登島事件」。
群眾仇視-克勞斯尼茲事件
作者在書中是以文字敘述她所看到的影片片段,並探討針對這起事件的觀點,雖然依稀記得好幾年前新聞時常報導關於德國的難民政策,但當時並沒有更深入的了解,且單從作者的文字敘述,很難了解影片所帶給作者的衝擊和感受,便稍微搜尋了當時的資料和影片,大致整理如下。
源自於2010的歐洲移民危機爆發後,德國總理梅克爾於2015年制定政策開始接納難民移入,到2018年底為止,德國一共收容了超過180萬的難民,境外移入的難民,在文化和教育程度的差異,對於融入德國社會也是個難題,再加上2016年發生的科隆事件,以及後續的多起事件,導致各地出現反難民示威抗議,克勞斯尼茲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事件不了解的,可參考以下兩段報導(內容大致相同,只是一個是中文,一個是英文)
CNA→ 難民所火災路人幸災樂禍 德官員痛批
EURONEWS→ German government slams migrant attacks
另外根據書中的描述,我在Youtube上找到應該是作者提及的其中一段影片
如果示威群眾看到的不是「恐懼」和「人」,那他們看到的是什麼?
作者和大部分的你我一樣,只能從後續的報導和影片中了解這件事的片段,但作者以一位身處在德國的第三人身分,就這起事件提出個人的看法,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作者特別提出旁觀者在仇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旁觀仇恨的共犯
從影片中,除了被害者以外,大致可以將人群分成三群人,示威者、旁觀者、警察。我們難以判斷示威者的動機是否正當,也難以判斷警察執行公權力的方式是符合正當性,還是符合多數期望,但作者關於「旁觀者」的立場卻有所著墨,旁觀者也許並不介入或參與仇恨,但卻等同於容許仇恨的發展、忽視仇恨傾瀉的對象。在仇恨發生的現場,旁觀者也許沒有特定的立場、也許認為事不關己,或只是抱持著看熱鬧的心態,但看在被仇恨者的眼裡,旁觀人群等同於助長了仇恨者的聲勢,在無意中成為了仇恨放大器。
種族仇視-「史泰登島事件」
先看兩段影片
這個事件在當時也是沸沸揚揚,從維基百科可以了解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
我印象最深的一刻,是在警察攻擊他之前,他說了:「到今天為止。」他這句話帶著絕望的聲調。
作者提到的不同觀點是,特別吸引她注意的並不是加納在連說了十一次「我不能呼吸」後失去意識,也不是警察採取了被禁用的壓制手段,而是加納說出了「到今天為止。」(作者描述的是路人拍攝的原始完整影片,但我在Youtube上找不到),這是在宣示他的失望、和他所遭受的不公到此為止,僅僅因為他曾非法販賣散菸、僅僅因為他的膚色、僅僅因為他的身材壯碩,就不斷遭受警方攔下盤查。而事後所有旁觀的路人和店家都證明加納在該時該地,在什麼事都沒做的情況下就被警察攔下。
不只是當下的惡行,而是連同體制和社會都默許的仇恨,都應該「到今天為止。」
助長仇恨的概念—同質、自然、純粹
這本書的後半段,作者提出了助長仇恨的三個概念-同質、自然、純粹,這三個詞彙乍聽之下讓人難以和仇恨做連結,但作者分別以種族、性取向、宗教的角度切入,解釋這三個詞彙如何被利用來區隔並塑造出「非我族類」,最後助長仇恨發展。
「同質」的社會
持續容許文化、宗教、性別的多樣性,而且還要加以頌揚。唯有多樣性才能讓個人、異己者,甚至異議者綻放自由的光彩。
同質的概念基本上可以涵蓋自然與純粹,對於種族、膚色、宗教、性取向的仇恨與蔑視都是基於社會"同質化"的錯誤認知,「深色皮膚不適合德國社會」、「戴著頭巾的宗教會讓人感到不安」...等等的觀念在人群中散播,追求社會的同質化就等同於將人民用單一特徵做區隔。但作者認為,只有一個異質的社會,其人民才是由自由、平等的國民組成,並共享一部基本法和一種民主規範。
「自然」的身體
若要反對如此神聖的性別「常態」,策略之一就是揭穿自然性別的主張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定位。
同性戀、雙性戀以及跨性別者,則是被以「自然」作為攻擊手段下的受害者,單2016年,全世界就有一百多位跨性別者遭到殺害,2008~2016年之間總計有2115人因恐同暴力而死亡。在面對什麼才是自然的身體、真正的男人、真正的女人的問題時,跨性別和多重性別者所遭受到的仇視尤甚於男女同性戀或雙性戀者,甚至會被貼上「疾病化」的標籤,作者以身為同性戀者親身提出所經歷過的不公和歧視,並指出德國基本法載明保障人格自由發展權、生命權、身體之不可侵犯權,並維護個人之自由。而仇恨和恐同團體卻打著疾病化、非自然的口號,藉由妖魔化跨性別者混淆社會視聽,剝奪其基本人權。作者認為,一個正常的社會,同性戀、雙性戀以及跨性別、變性者根本就不需要去解釋為什麼他們應享有和其他人一樣的權利。
「純粹」的信仰
世俗主義是非信徒,並且和伊斯蘭教對立,誰採行世俗主義,誰就不是穆斯林。
這應該可以作為作者闡述「純粹」如何助長仇恨的開場白,這段話是擷取自IS早期頭目巴格達迪說過的一段話,作者揪出這句話所透露出的矛盾—-世俗主義可以是一種文化、一國憲法所主張的人權和國家基本權利、亦或者是民主精神,它不是一個宗教、也不是一個身分,但IS卻將其和伊斯蘭教、穆斯林並列,然後又試圖將其區隔開來。
IS打著「純粹」的旗幟,利用每一次對歐洲和美國的恐怖攻擊,讓各國民眾集體懲罰穆斯林公民,使其在現代化世俗國家裡受到猜疑、孤立和排斥。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們分離、脫離現代化的民主,使其走向IS。
IS這種宗教狂熱意識形態,將「純粹」的概念運用到了極致,並藉此分化社會,據信有不少殺手藉由難民逃難通道被送至歐洲各地,進行恐怖攻擊,當人們對穆斯林感到恐懼時,不安的情緒會轉換成暴力,一部分被仇恨對待的穆斯林,便轉而投靠IS,其勢力便進而壯大,可謂是一箭雙鵰。
最後,作者提出一個更大的反思:
若想防範狂熱主義,必須要自問,為何如此多人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值得,而讓他們做好為某種意識形態獻身的準備。
總結
從這本書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恩可對於社會議題的深度關注和精闢的觀點。之前並不常接觸探討社會議題的書籍,所以讀起來不是那麼的順手,一開始讀得生硬又難以下嚥,因為不僅要反覆閱讀同一段文字,思索作者的意思,也需要時常放下書本搜尋資料,但是隨著不斷搜尋補充資料,對書中所提的事件和相關社會、政治觀點開始了解,再回頭對照書中內容反複咀嚼,讓讀書的過程多了不少反思,也開啟了不同的思路和看事情的角度。
剝奪仇恨者為目標物量身打造的空間,是文明社會每一個人的責任。
支持那些因不同外貌、思想、信仰,以及愛情而受到威脅的人,只是小事一樁。「反仇恨」最重要的態度,或許就是「別讓他們遭到孤立」。當他們呼救時,就應該關懷他們,不要放任仇恨的洪水繼續氾濫。
種族、宗教、性取向的議題不管在哪個國家都依然存在對立和攻擊性言論,一如作者所說的,「反仇恨」應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即使僅僅表達支持,就足以從旁觀者的共犯結構中脫離,也足以告知仇恨者: 認同你的人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多。最後總結作者透過本書所想傳達的中心思想: 一個理性的公民,應抱持懷疑的態度拆解仇恨的意識型態,最終必會發現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被刻意塑造、被刻意窄化的真相。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