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西悉尼MIT譯士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學英文怎樣才能練習英文口說、怎樣練習口譯呢?

西悉尼MIT譯士
·
·

昨天,剛到西雪梨大學讀翻譯專業碩士不久的學生 @煙霏雲斂交西子 問我怎樣才能多多利用國外的語言環境提高口說能力。我發電子郵件給她之後,想既然都已經把自己當年學英文的經驗和小貼士寫下來了,就順便發到網上跟廣大的學外語的同學們分享吧 。

剛到澳洲之後,我沈默了好幾個月,一方面沒自信,另一方面不瞞您說因為那個時候英文真的爛爆了,嘴巴張大程度跟腦子空白程度成正比 哈哈哈🤪

如果人在國外有英文環境,但是不善加利用的話,其實還是等於沒有英文環境。因為現在留學生基本上可以住華人區、跟說中文的同學玩在一起(甚至跟同鄉說家鄉話! ),所以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到了國外就有語言環境,英文自然就會提高了;那種事情是容閎或李小龍去美國的那個年代是事,the good old days 哈哈哈,跟咱們沒關係。

理論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

理論實踐需要相結合,提高口說的秘訣就是要開口,這個大家都知道,不過我還是簡單提一下理論基礎吧,如果聽了理論覺得有道理,說不定能加強大家實踐的決心!別擔心,我寫學術內容的時候都走通俗路線的

二語習得有個理論叫做「連接主義」(Connectionism),所謂的 connections 是指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通過相互連接協作以進行思考、理解、表達等任務。當我們做我們生疏的事情是,需要得到激活好進行該任務的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的連接數目少、連接的強度不夠,所以我們做起來很吃力。那麼怎樣才能增加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數和連接強度呢?就是需要通過反復刺激和啓動做這個大腦任務所需要的神經網絡。

打個比方,如果你深處大草原,草長到腰部那麼高,行走就很困難,一開始可能需要拿開山刀披荊斬棘。第一次穿過這片草原很辛苦,第二次稍微容易一點,而當你一直反復走這條路,久而久之這條路就變得很好走了。

同樣道理,一開始建立和使用「開口說英文」的神經網絡之間的連接很辛苦,但是通過刻意反覆激活連接,連接越來越強,相關的連接數目增加(好比小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走),後來只要一開口,腦神經細胞就能輕鬆激活,一開口英文就信口拈來。

這裡的小結就是:頻率!當然,要掌握(mastery)一門外語不是只靠提高接觸外語和使用外語的頻率,但是反覆啓動、高頻率是連接主義的核心概念,而這個概念對我們現在討論的 「開口說英文」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以下寫的有些是人在國外的情況,但是原則是人在國內也一樣適用的。

強迫自己盡量變得外向:不是人人都很會社交,有些人生性內心不是話匣子,如果簡單的母語都很少說,說外語心裡壓力大,就更不想說了。但是越不開口就越學不會。語言翻譯都是人際、社交的專業,需要強迫自己刻意找機會跟人互動,或是當機會來了的時候,別輕易讓它溜掉。

其實說是強迫自己變得外向,只要記得這個是 a means to an end,這麼刻意、做做、是有明確的目的的,就是要提高語言,能有明確目的,就不會覺得太辛苦了。

不過換個角度想,以前我做呼叫中心客服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很幸運,居然有人願意付錢讓我跟別人說話 they pay me to talk! 哈哈哈 真輕鬆。所以很多時候自己需要調整心態,跟很多學科、工作比起來,開口練習口說其實是最輕鬆的了!

學習找話題跟人聊天:“How are you? ” can only get you so far… 哈哈哈 遇到能用外語跟你聊天的人,如果你不找話題,馬上就接不下去就尷尬了🤪。一個方法是 be interested in what they do,一般人都很願意跟別人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所以可以在尊重對方隱私的情況下問問有關他們的事,他們選擇的專業、打過什麼工、然後建立共同點,這樣就比較容易延續話題了。如果聊一些對方不熟悉或不是特別有興趣的,很難維持下去,但是每個人最熟悉的話題就是自己吧,這個話題絕對不是陌生的話題,一定可以講下去。

所謂尊重對方隱私,是指不要像身家調查一樣,興趣、嗜好、職業都問一遍,而是要找一個點作為起點,然後問些問題讓能愉快的跟你聊下去。比如對方說他喜歡釣魚,你沒釣過魚也認識喜歡釣魚的朋友吧,不然問他河釣還是海釣,差別在哪裡,什麼魚可以帶回家什麼魚需要放生,能不能撈小魚來當釣大魚的餌… 等等。

打工:在澳洲的同學如果想打工的話,如果找到合適的工作,跟老闆同事客人交談也都很有幫助的。如果懷著提高語言的目標找工作,就最好避免華人雇主、亞超等工作環境。有個同學去購物中心的壽司店打工,韓國老闆,因為不是韓國超市,不需要會韓文,至少有一些推動自己說英文的機會;很多老外客人很和善,相信也會遇到不少跟你聊天搭訕的喲 哈哈哈

社交網站:尋找共同嗜好的群。這個部分是寫的不是口說,但是沒關係還是會有幫助的。如果自己有某個愛好,例如攝影,可以找找網上的論壇或社交網站上的攝影腦殘粉群。我認識一個妹紙就是通過這個方法增加了很多練習語言的機會。也許是釣魚、攝影、美甲、化妝等等,你可以在網上跟這些人留言互動,因為大家都有相同的愛好,都很熱血,對於不同文化背景語言能力的人的包容度就很高,而且動腦子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不會覺得很辛苦好像是交作業一樣!

Being a good listener will go a long way! 敏於聆聽:以前我學英文的方法是跟著一群外國同學玩,不過方法是一開始我只當跟屁蟲,就只是聽他們聊天,偶爾冒個泡。Active listening,邊聽邊留意他們的表達方法。如果是一對一交流,不能讓對方唱獨角戲,所以你必須說話。但是如果有機會找到一群老外讓你當跟屁蟲,那麼他們聊天的時候你就不一定需要說話了,而當別人在說話的時候,你就可以仔細在心裡模仿他們措辭,分析他們的用語,留意他們地道的表達,邊聽邊記在腦子里,甚至用手機查(我當年還沒有智能手機呢)。

使用 TED Talks 的小貼士

TED Talks (<<<可以猛戳這裡)是用不盡的資源,但是我看轉發到微博秒拍的 TED Talks 大都附帶中文字幕,有些甚至是雙語字幕。各字幕組大牛們無私的精神可歌可泣!不過我建議如果能上 TED 官網的話,能更有效的使用 TED Talks。

TED 官網上每個演講都有英文轉錄文本,也可以選擇要不要英文字幕,很多演講也都有中文字幕可以選擇。

試水溫:開中文字幕。主要是讓你看懂演講的內容。但是要記得,字幕翻譯可能會有錯,可能經過重新詮釋,這點在看的時候要記得。

進階:開英文字幕。英文從聽覺和視覺兩個大腦路徑輸入,雙重刺激有利於理解,而這樣的理解不是通過中文,而是以英文原文理解,這個對學翻譯的同學尤其重要。

高強度聽力練習:上官網把 English Transcript 的網頁打開放在一邊,然後開新的分頁看TED,把字幕關掉。不看字幕簡直生不如死 !哈哈哈 我完全明白。但是就像盲人的聽力比一般人敏銳一樣,真正要練聽力,又或者是口譯員在法院上庭法官說話時,地下是不會出現字幕的 :) 完全需要靠 100% 的聽力。把字幕關掉,就會強迫我們更專心聽,有針對性地鍛鍊這個大腦迴路。

高強度閱讀練習:按靜音,字幕用看的!就像看新聞跑馬燈需要速度夠快一樣,按靜音之後就需要全神貫注用看得,邊看邊理解。如果要用在這個方法,就需要選語速不是太快的,因為畢竟同語言的字幕(caption)跟跨語言的字幕翻譯(subtitles)不一樣,caption 是未濃縮配合閱讀速度的文字顯示,如果講者的語速過快,連老外的閱讀速度都不一定跟得上純字幕無語音。所以用這個方法時要找語速不太快,內容不是太專業的。如果按了靜音之後閱讀速度真的跟不上,可以嘗試把聲音調小聲,能起到輔助效果但有不讓你對語音產生依賴,主要還是鍛鍊閱讀速度。音量調小這個鍛鍊方式也是有心裡語言學的實驗支持的,不過已經不記得是在哪看到文獻的了,在這裡跟無緣的期刊文章作者說聲抱歉囉。

我練習英文口說的殺手鐧——自言自語、嘀嘀咕咕

連接主義的原則是通過頻密地接觸 stimuli 刺激信號去激活腦神經細胞和強化連接。而我們往往想到的都是外在的頻繁輸入進行刺激,不過內在的自覺反饋、自我輸入其實也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的。人在國外不一定能夠找到外國帥氣小哥一起聊天,人在國內要找到開口說外語的機會也很不容易。既然沒有其他人,那就為了學術而犧牲小我,來個精神分裂自言自語吧!

語言無處不在,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在自言自語,只是我們沒意識到而已。在公交上心裡突然想到「糟糕!上週跟導師說週四要交第一份草稿,已經週二了,還沒動筆!看來今晚得通宵了。」這個句子雖然沒有說出口,但是這就是 Levelt (1989) 說的 inner speech。所以人人都可以練習在心裡用英文思考,用英文跟自己說這句話 “Damn! I said to my supervisor that I was going to send him the first draft by this Thursday. It's already Tuesday and I haven't even started it!”

這麼一來,就算身邊沒有老外,也能自由發揮,而且壓力甚至小得多,因為不用擔心對方等你組織句子等到不耐煩,而且這個句子你可以在心裡反覆分析,send him a draft 跟 send him the first draft 差別在哪裡,這句話我的時態用對了嗎?如果發現用錯了,沒關係,再說一次,這次用正確的文法(在心裡)說出來。

有宗教信仰的同學可以用英文禱告

「自言自語」是我發現的小秘密,非常有效,完全不受時間、地點、說話對象所影響,還可以在內心 cosplay 角色扮演,不會出現兩人沒話說、沈默尷尬的片段,也不需要擔心沒注意到禮貌結果冒犯了對方,隨時可以用手機查單詞後再繼續往下演。

一開始需要刻意調整 inner speech 的語言,用中文想是很自然的,沒關係,那句話說完了以後就強迫自己再把同一句話用英文說一次。反覆這麼做,就可以達到連接主義主張的頻繁啓動、自覺性反饋。

原本很生疏的任務(開口說英文)很難,因為連接少連接弱(路難走),做任務需要用到的神經元的激活門檻很高,所以需要很費勁才能啓動。通過增加外在語言刺激的機會和轉換 inner speech 到英文增加內在語言刺激,神經元的激活門檻逐漸變低,而腦神經激活其實就是電的傳導,所以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原則也適用。神經元的激活門檻變低,結果就是一開口就可以輕鬆說英文了(met with no resistance)!

上述同樣的原則可以用來練習口譯。可以在心裡默默幫任何人口譯,甚至可以自己當發言人身兼口譯… Try it, it's fun!

© 2018-2024 Kenny Wang, PhD 語言學博士、法庭口譯員(Certified Specialist Legal Interpreter)
我是 @西雪梨大學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翻譯專業 的老師☕️(對我們翻譯專業有興趣的同學歡迎猛戳上面的超連結看我寫的介紹喲!)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