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
IPFS
●提拉米蘇。義大利麵。披薩。如今這些食物無所不在,導致它們變成刻板印象,讓人提不起勁。縱使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未必完全了解這些食物源自何處,說到世界上最美味的傳統料理,義式料理無疑佔有一席之地,其影響力和受歡迎的程度日與俱增,不僅止於廚房,還延伸到了流行文化。
●義式料理千變幻化,趣味無窮,總是能變出新花樣來「引領風騷」的特色,讓饕客們如獲至寶。義式料理的美味、餐廳熱情的招待,通常讓觀光客、旅人們驚豔不已,導致他們對料理和食材懷抱正面浪漫的印象,義式料理的豐富也在於它乘載了人們的渴望。
除此之外,作家們也加入了這個行列,近一步深化了義式料理的神秘感,除了食譜書,還有像芙蘭西絲.梅耶思(Frances Mayes)寫下的回憶錄《托斯卡尼豔陽下》(Under the Tusan Sun),加深了人們對義式料理的印象、偏好與期待,儘管作者梅耶思本人指出:「對外國人而言,很容易會以刻板印象來看當地人,簡化、浪漫化他們。」
而她在自己的書中,也幾乎就是這麼做了:
托斯卡尼的用餐節奏或許讓人費解,但當你坐在戶外,慢條斯理地吃完午餐之後,最想做的事浮上心頭,那就是—睡午覺。大白天的三小時就這樣淪陷,再合理不過了…。我心中的天堂是可以跟艾德花兩小時共進午餐。我相信他上輩子一定是義大利人,他現在講話的時候,已經會加上手勢了,我之前從來沒看過他這樣子。他向來喜歡下廚,但他在這裡的時候,可說是火力全開。
在梅耶思筆下,這對外國夫婦沉醉在當地人擁抱慵懶的氣氛之中,住在這裡,耳濡目染之下,他們也漸漸變得不一樣了,時間彷彿不再有重量,時光的刻度也不再精確,悠長的午餐、午覺所帶來的愉悅,消融了歲月。在書中,這一切被認為是當地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同當地人講話必定搭配手勢、追求生活的意趣,尤其是飲食方面的樂趣。
●我們提到義大利時,通常帶著田園式的幻想:遙遠的異鄉,但不至於過度奇異。有時,人們想像的義大利是落後但迷人的地方,這裡不存在現代社會的高效率、不會汲汲營營於生產力、這裡的生活截然不同,更為美好。來這裡的遊人期待重回大自然,與自我對話,並重新發現食物能讓令人愉悅、有參與感,而不是讓人焦慮、體重上升的萬惡之源。
這樣的故事中,義大利人似乎扮演著十八世紀歐洲文化中所謂的「高貴野蠻人」形象,按照法國作家芬乃倫(Fénelon)的話來說,他們應該具備的特質是「身心俱全、節儉、開明、活力充沛,喜愛美德、敬畏神明、敦親睦鄰、友愛朋友,對世界抱持忠誠,順遂時謙卑,坎坷時堅毅,永遠有說出事實的勇氣,並且厭惡阿諛諂媚」。
不過,著名文化批評家薩伊德(Edward Said)在討論西方殖民觀點中的東方文化時曾強調,當人們將這類的標籤投射在異國文化時,態度常常十分曖昧:一方面看來,這是現代人無法得到的自然狀態,此時人們帶有的羨慕之情,很容易察覺,與此同時,人們卻又不時流露出優越感。
●人們最想入手的義大利食材清單中,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必定佔有一席之地,它也是地中海飲食的象徵。不同品種的橄欖,果實大小、味道、栽種期也不同,形成了來自各地、各色各樣的橄欖可供選擇。由於橄欖油在文化與經濟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近年來,橄欖油品油師成為大眾認可的職業。而如今,更講究的消費者也了解產地、品種、收穫期等細節對產品造成的影響。生產規模不大的產品,就算不容易購得,且價格高昂,卻前所未有地大受歡迎。不過,大部分的消費者在選擇日常消耗品時,還是會買大量製造的橄欖油,他們在乎價格的成度,不亞於品質。
●義大利食物之所以受到各國的喜愛,其中原因之一肯定是變化豐富,它是幅精彩的拼貼馬賽克,由地方傳統、工業化食品、匠人師傅手工、各種菜色食材所組成,永遠都可以有新組合、新發現。人們很容易會假定構成義式料理主幹的作物,諸如小麥、橄欖、葡萄等,從古至今都存在於義大利。考古學與歷史考證卻有不同的觀點,研究認為義大利經歷了漫長且複雜的歷史,農業發展才逐漸拓展。事實上,雖然義大利擁有豐富且悠久的飲食傳統,如今我們稱為義大利的土地範圍,在上古世界飲食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一開始並不突出。要了解這個演變過程,我們需要將焦點轉移到地中海的其他地區上。
●羅馬帝國在勢如破竹的擴張之後,最後兩百年暴露出的内部危機越來越多,部分源於內部勢力消長,部分則來自邊境壓力。一波又一波的新移民從帝國北邊、東邊與地中海區域而來,破壞社會穩定。他們同時也改變了社會關係與生產技術,這影響義大利日後的飲食發展。異族通婚、族群融 合、文化適應的社會轉變過程並不總是一片祥和。另一方面,受羅馬文明影響的義大利,在他們帶來的轉變之下,政經環境有大幅度改變,帶動了自十二世紀起的農業起飛、市場重生,改變了義大利中北部的都市生活型態,並在傳統飲食上發揮創意,開創了中世紀晚期與文藝復興的輝煌成就。
●乾燥義大利麵是為了遠距商業貿易而製造。西西里地處地中海心臟,加上大量耕種硬粒小麥(durum wheat),成為乾燥義大利麵製造重鎮。12世紀時,「itriyya」義大利 麵的製造地位於巴勒摩附近,經由船運出口至卡拉布里亞,以及其他基督教領土。這項經濟活動被穆斯林地理學家伊德里希(Al-Idrisi)記錄了下來,他服侍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熱那亞、那不勒斯在不久後,將一躍成為義大利麵貿易的重要城市,但在14世紀前,西西里唯一的競爭地區是薩丁尼亞,當時薩丁尼亞受亞拉岡(Aragon)國王管轄,生產大量的硬粒小麥,出口的義大利麵商品被當地海關人員稱為 obra de pastaj 當時的食譜極少提到乾燥義大利麵,反映出當時貴族或許不太接受這種食材。上層階級偏好新鮮、保鮮期限短的食材,認為這類食物跟醃漬或乾燥食品相比更吸引人,且能反映他們的地位,因此他們聘用廚師,依照需求現做義大利麵,據信能凸顯階級與財富。不過,乾燥義大利麵確實曾出現在獻給亞拉岡王朝的貢品中,富有的都市居民也會食用乾燥義大利麵。
●義大利文藝復興帶來空前的榮景與獨創文化,君主、國王彼此競爭,贊助藝術、文學、品味素養發展,也促使飲食層面的提升。崛起中的中產階級,透過金融與商業的力量成為頗為有力的消費族群,不過義大利半島長期的社會矛盾、政治割據,最終導致漫長的經濟停滯。17世紀時,外來勢力入侵,對地區的飲食習慣帶來改變,而義大利在這個時期也不再是引領歐洲其他地區飲食創新、精緻化的中心推手。
●20世紀初,全球發展迅速,促使生產量與價格飆漲。大部分的服務業受薪階級生活水平提升,文職人員、公務員待遇提高。1912年,所有的男性市民取得投票權。由於薪水增加、移民轉入外匯,勞工不論在都市或鄉村,也有較好的生活條件。市場出現了新的工業商品,比如濃縮肉高湯、即溶巧克力粉、泡打粉,迅速培養出消費文化。
政府制定了一些法令來協助部分地區的工業成長、含巴西里卡塔、那不勒斯、卡拉布里亞、薩丁尼亞等,不過這時的經濟火車頭依然是農業掛帥。農業部門也發生了許多重大改變,尤其是義大利北部,帶來改變的是農業機械化、肥料、互補農業活動系統化,含農耕、畜牧、酪農!。相較同時間的其他歐洲國家,肉類依然只佔在義大利飲食中次要角色,人們的蛋白質主要來自醃漬、乾燥的魚類。全國葡萄酒消費量增加,都會中心當然比鄉村地區要高一些。玉米消費量下降,雖然小麥、義大利麵的價格居高不下,銷售依然上升,部分原因是從1800年代晚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進口穀物數量增加超過一倍。
●義大利正在改變,人們的飲食風格也隨著大幅改變,餐桌禮儀、習慣、用餐過程、用語都漸漸不同。用餐時間、地點、節奏、中途休息、烹飪時間與技巧也一併演變。在廚房工作的職業人士,工作流程與品味也不一樣了。義大利從鄉村迅速變成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加上舊式農業轉型現代化過程一波三折,也深深影響了傳統田園農耕、市場、家庭廚房 之間的平衡關係。
上述文字來自學者皮耶羅坎波雷西(Piero Camporesi),描述義大利的劇變如何在短短幾十年之間撼動了飲食系統。不過,過去依然在現在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讓許多消費者在對傳統、地方認同懷抱好感的同時,也張開雙臂擁抱現代化與全球化帶來的進步,無法取捨。
●以義大利食物為例,跨國移動與交流活動驟增發生於19世紀下半葉,義大利人大量移民到其他國家,特別是北美與南美洲。義大利移民試著在異鄉創造家鄉,發展出的飲食傳統,一方面保留了濃濃的家鄉味,一方面也受到新環境影響。與此同時,義大利食材、料理流入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中,被不同民族接受並調整。而事實上,全球化同時以各種方向在運作,來自其他地方的移民進入義大利定居,他們參與餐飲業、開餐廳,讓義大利人接觸到不同習慣的風俗、料理與食材。如同過去的歷史,表面上沒有關聯的地區,彼此之間的交流,不論明顯與否,最後形塑了飲食文化認同。
●怎麼還在講批薩?也太跟不上時代了吧...現在流行指名拿坡里披薩、羅馬風披薩、阿普里亞披薩。義大利麵?太單調了吧!何不試試手工貓耳麵(orecchiette)或短捲麵 (strozzapreti,直譯為「掐死牧師麵」)?由於消費者對於美食越來越講究,追求新鮮之外,他們也希望能吸收餐飲知識、表現自己的文化水準,所以餐廳如果單純主打「義式」,會讓人覺得老掉牙,或不太「道地」。老練的食客會自行進修,也很可能親自去過義大利,他們深知義大利各地的傳統飲食大異其趣。
~羅馬人,曾為專門介紹義大利紅酒與美食的暢銷雜誌《紅蝦》(Gambero Rosso)工作,目前是紐約市新公眾參與學校食品研究計劃的副教授兼協調員/法比歐.帕拉薩索利(Fabio Parasecoli)
~《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
~《Al Dente: A History of Food in Italy》
#義大利美食史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
【金石堂購買《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