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調查 2|「封閉式」探訪監察難 女兒屁股潰爛 職員沒察覺 照顧者:活在不安

香港紀事
·
(edited)
·
IPFS
·
殘疾人士院舍接二連三發生事故,再次令社會關注院舍服務質素,照顧者亦憂心監察機制。《集誌社》一連三篇報道,分別跟進院舍懷疑疏忽致死個案,社署警告機制被批不透明;家屬申訴院舍封閉式管理令舍友情緒變差,家人活在不安中;以及全港近百間嚴重殘疾院舍中,逾八成限指定地方探訪、逾三成設時間和次數限制,有關限制理據為何?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殘疾人士院舍接二連三發生事故,再次令社會關注院舍服務質素,照顧者亦憂心監察機制。《集誌社》一連三篇報道,分別跟進院舍懷疑疏忽致死個案,社署警告機制被批不透明;家屬申訴院舍封閉式管理令舍友情緒變差,家人活在不安中;以及全港近百間嚴重殘疾院舍中,逾八成限指定地方探訪、逾三成設時間和次數限制,有關限制理據為何?

殘疾人士院舍事故頻生,家屬往往期盼公開透明的運作紓解疑慮、不安。不過,有智障人士家屬申訴,自疫情後,探訪如探監、自由探訪由「權利變恩賜」,每周只能在指定房間探訪嚴重智障女兒、不准進入院舍其他範圍,無從觀察生活起居;「唔識表達」的女兒亦出現各種情緒行為問題,撕爛衫褲、手腳不時受損。也有家長指院舍限時、限地探訪,令兒子情緒轉差,兩度被送往急症室「五花大綁」。

因年邁或難獨力照顧,而將至親送往院舍,卻活在「封閉式管理」的不安和焦慮中。幾位家屬決定公開申訴,盼院舍能開放探訪時間和空間,強調與互信要有透明度、行動做基礎,「如果你乜嘢都唔同你老婆講,你只係相信我愛你就得,你話你老婆會唔會信?」。

每逢星期五早上,67 歲的歐陽太、會與外傭一起到深水埗區的嚴重弱智人士宿舍,接過患有嚴重智障和自閉症的女兒,一起乘坐地鐵回到位於銅鑼灣的家。重逾 200 磅的女兒,有時會郁動身體,靠向牆壁和幕門,需兩人合力牽着。女兒不時面露笑意,望向外傭和媽媽,湊前親吻她們的面頰和額頭,更會輕輕捧着她們後腦,主動送吻。

「而家佢心情靚,因為走人」,歐陽太笑說,接着補充:「如果你帶佢返去(院舍),個樣完全兩回事⋯⋯唔願返去,完全唔開心、唔出聲,返去就好似受刑咁。」

回家路上,女兒心情不俗,不時向外傭和媽媽送吻。

歐陽太的女兒八年前開始入住這間院舍,她憶述,當時院舍的探訪安排自由,外傭每天早上會到飯堂幫忙餵飯,再帶女兒入房哄她午睡;下午訓練時可在門外觀察,訓練完畢後,外傭再到活動室陪女兒玩,晚上幫忙餵飯、陪她梳洗才離開。歐陽太每周末再帶女兒回家度假。

疫情後收緊 每周一次指定室探訪 禁到其他範圍 

這種照顧模式,在疫後迎來巨變。2020 年疫情期間,院舍禁止探訪,歐陽太遂將女兒接回家照顧,至去年「復常」後才將女兒送回院舍恆常居住。不過她發現,院舍的探訪安排變得非常嚴格,由以往不限探訪時間和地點,大幅收緊至一周只能預約下午探訪一次、每次 45 分鐘,而且只能留在探訪室內,不准如以往進入院舍其他範圍;若家長沒有事前預約,便只能在門口接待處探訪。接子女外出和度假,則不設限制。

歐陽太曾試過走到訓練室門口,想觀察女兒情況,但即被社工大字型攔住:「唔得唔得,而家唔畀㗎喇」;想尾隨女兒往房間方向,又被制止:「呢度唔行得。」只能在探訪室探望女兒,但「坐喺度做咩呢一個鐘,周圍都唔畀你行去睇」,她於是改為帶女兒到院舍附近散步、維持每個周末帶她回家度假;但她始終認為,外出與留在女兒生活範圍陪伴、觀察,始終不同。

女兒現情緒行為問題、受傷頻率增 

由疫情前每天有工人姐姐陪伴和照顧,到現在每周外出一次,歐陽太發覺,女兒的情緒行為問題日益增多。據社工說法,女兒在院舍經常大叫、跺腳、情緒高漲,又不時撕爛自己的衣服和鞋,幾乎每星期撕爛兩三件衫、一個月整爛兩對拖鞋。女兒受傷病痛的頻率也高了,有時回到家,才發現她「啲手甲腳甲呢度冇一忽、嗰度冇一忽,一返去又肚屙」,又試過耳朵入水發炎、發燒、屁股潰爛也無人察覺,職員也說不出她如何受傷。

歐陽太說,女兒在疫情前、在家中從沒出現過這些狀況,形容她性格容易驚慌、需要多關愛陪伴,亦喜歡與人互動,質疑院舍的封閉式管理,致女兒出現行為情緒問題。她曾要求與定期到院舍的心理學家見面,商討如何改善女兒情況,但院舍指資源有限,心理學家不會與家長接觸;她又多次要求院舍放寬探訪安排,僅獲回覆「好多院舍都係咁」,又以夫妻為喻指家長要相信機構,「兩公婆如果冇互信點做夫妻呢?」。

歐陽太說來仍然有氣:「你係咪咁樣對你太太?如果你乜嘢都唔同你老婆講,你只係相信我愛你就得,你話你老婆會唔會信?」她說,對女兒生活「乜都唔知」,無法得悉她是否獲得適切照顧和訓練,批評現時探訪有如「探監」,過往自由探訪的「權利」變成「恩賜」,復康服務「走離咗服務原意、背離咗初衷、連人性都扭曲埋」。

探訪時間半年前「放寬」 由 45 分鐘變一小時

在多番投訴下,歐陽太指約半年前,一眾家長就探訪安排獲發問卷諮詢,可選擇探訪時間為「30分鐘」、「45分鐘」抑或「60分鐘」,最終最多家長選擇 60 分鐘,探訪時間便由原先 45 分鐘增加至 60 分鐘。但歐陽太批評,問卷根本不完整、沒有公信力:「你有冇自由探訪、回復常態(的選項)?你冇如常探訪嗰項,最多都一個鐘。」

歐陽太也感覺,院舍的氛圍較以往封閉、不人道。她舉例,院舍曾舉行生日會,家長與子女一起製作生日帽後便被趕走,不准一起吃生日蛋糕;活動室原有兩張梳化供院友休息,但院舍稱有院友瀨尿、及怕職員搬梳化時弄傷而移走,學員只能成天坐膠凳。歐陽太的女兒患睡眠窒息症,需使用醫療床,她買來頸椎枕、望入房調較至合適高度,亦被告知「唔畀入」、「我影張相畀你就得」。  

柯太(左)兒子與歐陽太女兒住同一院舍,她指兒子睡床窄難入眠令情緒反覆,試過兩度被送入院。

兒子情緒爆發、無人安撫 院舍直送急症室

同為院友家屬的柯太也有相類感受,她患中度智障和自閉的兒子,於八年前入住同一院舍。兒子身高近 1.8 米、重逾 200 磅,但院舍一直以沒位置為由,未有提供尺吋更大的床。柯太說,兒子因床身窄不能轉身、床褥太薄無法承托,夜不能眠,因此即使獲派院舍,多年來仍每晚接兒子回家、白天才回到院舍接受訓練,周末再回家度假。

疫情前,柯太每日下午會到院舍探訪兒子、陪他在大廳散步,但疫後探訪安排收緊,她無法再每天到院舍陪伴。她亦感覺到院舍變化——以往她不時與職員聊天,但現在職員似有所忌諱,不願多與家長說話。

為令兒子適應院舍生活,加上八旬丈夫身體變差,71 歲的柯太難再獨力照顧兒子,遂在疫情後,開始讓他每周在院舍留宿一晚。惟睡床問題一直未解決、兒子難以安睡,去年曾兩度在院舍鬧情緒,職員未加通知便報警送他入急症室,柯太需與丈夫急忙趕到醫院。往日能在院舍陪伴、在鬧情緒時安撫,但現在未及到場,兒子已被送院遭束縛、背部現瘀傷。她心痛盼院舍解除限制:「大家相處唔到,佢哋又冇本事教到舍友,係咪要畀多啲家長上來探佢(兒子),講解畀佢聽,等佢融入宿舍空間?」。

71 歲的柯太和年逾八旬的丈夫,身體變差,無法再陪柯太每日接送兒子;兒子每天在家凌晨 4 時便起床,賴柯太看顧,她說:「我都好攰,唔知幾時摜低」。
集誌社檔案:智障人士同需正常社交

關注嚴重智障人士的香港伍倫貢學院社會科學院講師、社工盧浩元擔憂,院舍採取封閉式管理,或令智障院友產生情緒問題。他指智障人士言語表達能力不強,會透過其他方式如動作、聲音等表達需要,但若熟悉的家人不在身邊、職員又不理解,便可能以其他方式表達情緒,如表現忟憎、大力拍打頭部。

有院舍以私隱、影響學員情緒為由,不建議家屬進入睡房或共用空間,盧浩元指,某程度理解院舍對私隱關注,但若同房院友反應可接受,也適合在對院友而言較舒服熟悉的房間探訪;至於院舍擔憂院友會有情緒反應、難以管理,他認為正常社交對智障人士同樣重要,他們正要藉此學習與外人接觸、與社區連繫,與外界隔絕並非健康的生活方式。

盧浩元認為,智障人士大多習慣一套生活流程,最好的探訪安排應以人為本、盡量貼合他們日常生活作息,如院友在大廳活動、家長便留在大廳陪伴,而非另外劃出獨立房間;如院舍認為學員應專心接受訓練,可再與家長協商。他強調,據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殘疾人士應平等地在社區生活、有接觸家人和社區的權利。他明白院舍人手不足,經營運作上或有一些「唔係太好」狀況不欲外人看到,但認為家長非「立心要揪秤」,雙方應合作,才能達致院友、院舍、家屬三贏。
社工指正常社交對智障人士同樣重要,他們需藉此學習與外人接觸、與社區連繫,與外界隔絕並非健康的生活方式。

疫情後探訪遇「人釘人」 行走廊被指「製造壓力」

歐陽太和柯太的情況並不是孤例。John(化名)有家人居於另一間嚴重弱智人士宿舍約十年,以往同樣無需預約,可隨時到探訪室探訪、亦無限時。但疫情過後,院舍維持有限度探訪安排,規定每周只能於指定兩、三日的日間時段,在院舍門外的空間探訪一小時,經爭取後才改為在院舍內的探訪室會面。

John 指以往院舍較開放,可進入活動室、睡房等觀察家人情況,但現在一進入院舍,就被「人釘人」帶進探訪室等候家人到來,感覺院舍透明度較低,「唔係好想我哋 stay 喺啲公共空間咁耐,唔係好想我哋睇到每個房間入面發生咩事」。他曾在探訪時行經院舍走廊,數次後被職員告知、不希望他在走廊流連,因會給予職員壓力,令他覺奇怪:「有啲咩壓力?」

John 說院舍探訪室數量減少,每次預約感覺「好唔容易」,「可能成個心理有個壓力,唔知約唔約到、唔知佢哋畀唔畀,好似畀到個時間你係皇恩浩蕩咁。」他也感覺家人受傷更頻密,但院舍總是輕描淡寫,往往探訪時才得知嚴重性,認為院舍能如此處事,「係因為知道我唔能夠即時見到佢」。

疫情後家人退化「行唔到」 盼院舍開放增互信

對新增各種限制,John 感莫名其妙,雖曾與院舍就探訪時間商討,但更多時候不敢發聲:「有時都會擔心,驚越問得多佢越多限制」。教他氣憤的,是院舍明明在做有關人的工作,「但係好唔人性化」,探訪安排只有利職員管理、而非顧及院友身心健康。

疫情時院舍停探訪,疫後再重返院舍,John 發現家人「退化得好緊要」,由以往尚能步行,到現在「行唔到」,他坦言感內疚,不知是否疫情時家人長期受約束,令情況變差。John 希望院舍可開放更多探訪時間和空間,認為有助院友身心健康、亦能安慰家人:「透明度高啲、容易啲探到佢,知道佢啲情況,其實會安心好多⋯⋯但如果有好多限制、唔透明,好難怪我哋唔亂諗嘢,越唔透明係增加個唔信任。」

溝通無果、申訴憂被針對 家長活在不安中

坊間或以為,疾殘人士和親屬經歷漫長輪候、入住津助院舍,已是最好結局,但對幾位家人而言,這只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因難獨力照顧將至親交到院舍,卻因封閉式管理、居住環境不合適而活在擔驚受怕中,歐陽太不止一次說:「我自己又冇本事日日湊,擺佢返去個心又好噏,佢喺度受緊咩苦難都唔知」。

面對探訪限制,歐陽太和柯太持續向院舍反映不獲理,曾透過立法會議員約見院舍高層,獲承諾的改善最終亦未有兌現;多番爭取無果,她們決定公開申訴,卻又憂心對子女不利,折衷不公開院舍名字:「唔講出嚟都唔知可以點,但講出嚟,(擔心) 啲打壓仲大,好似逼緊我行緊絕路咁。」

每周一次返家度假,是歐陽太女兒最開心的時刻。歐陽太這天帶著女兒到維多利亞公園,牽着女兒在石春路上散步,女兒表現活躍,不時面帶微笑穿過不同灌木叢,開啟新的步行路線。散步過後,一家人到附近茶樓,女兒吃着喜歡的糯米雞、牛肉球,吃得津津有味。

望著體型較大、體力充沛的女兒,歐陽太細訴,多年來身體因照顧女兒致多處勞損,指着說膊頭筋腱曾撕裂、脊椎滑脫,肩膊和腰間共打了十口釘。她憂心一旦工人姐姐離職,「自己一個搞唔掂」。「如果有一朝帶唔到佢返屋企,佢就喺院舍度生活,如果係咁嘅生活質素,真係覺得好悲哀、好悲慘…呢啲不安唔係你 182183(照顧者支援專線)可以幫到我哋。

爭取多時,最近一次生日會,院舍終於容許家長與院友一同切蛋糕;早前的家長會上,院舍亦稱如有特殊需要可再就探訪安排商討,不過維持在探訪室探訪、不准進入其他範圍。歐陽太無奈說,「咁辛苦佢先可以放(寬)咗少少」,「我哋都老喇,仲有幾多命爭取」。選擇發聲,只望讓更多人關注「活喺高牆入面嘅細蚊仔」,讓他們得到人性化的服務:「佢哋應該有權得到關愛。」

多年來照顧女兒,歐陽太身體勞損,不時擔心自己無能力照顧女兒,整天活在不安憂慮中。


歐陽太、柯太和 John 面對的處境非冰山一角。《集誌社》跟進調查,以家屬身分了解全港 103 間嚴重弱智人士等院舍的探訪安排,發現全港逾百間嚴重殘疾院舍中,近八成只能在指定地方探訪、逾三成設時間和次數限制,下篇報道將探究院舍探訪限制及背後理據。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