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职业经理人:努力到33岁后,我决定「拔掉电线」

林安
·
·
IPFS
虽然那时的 Jenny 并不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而是一个拿着澳洲薪水在国内生活的远程工作者。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几乎不用寒暄,我们就很自然地聊了很多话题,从澳洲的远程工作到欧洲读MBA,从30岁前后如何破解女性在职场上的焦虑到上海生活中的诸多有趣见闻。

去年9月,我在朋友小伊的家里第一次见到 Jenny,就被她身上「自由」的气息和谈吐吸引,虽然那时的 Jenny 并不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而是一个拿着澳洲薪水在国内生活的远程工作者。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几乎不用寒暄,我们就很自然地聊了很多话题,从澳洲的远程工作到欧洲读MBA,从30岁前后如何破解女性在职场上的焦虑到上海生活中的诸多有趣见闻。

但最吸引我的,是她向我描述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女主角站在纽约市中心的公寓里俯瞰城市街道的情景——第一次,她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向往,于是也有了后面几十年升级打怪般的奋斗人生。


我如此迷恋这个故事,因为这是一个人十年奋斗的起点。而我第一次见到 Jenny时,她住在上海市中心一间可以俯瞰街景的公寓里——但没有人知道从闭塞的农村小镇到如今外人眼中的「金领」生活,她付出了什么。

去年12月,我邀请Jenny录制了一期播客,聊了聊她这些年一路升级打怪的经历,以及33岁之后为什么决定放弃高薪的远程工作,搬到巴黎开启一段悠长假期。

从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的场景,转换到巴黎上海环游世界的场景,需要多少努力和运气?

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她能抓住外人眼中的大好机会,因为努力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能够随时选择停下来,本身就是一种自由

本期嘉宾

Jenny Zhao

热情、积极,时刻充满能量
相信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Jenny Zhao赵亚,典型的风风火火的重庆女孩, 11年市场营销职业经理人(8年驻欧洲管理团队经验),会流利的英、法、德、西语。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英文滑翔伞网站 ParaglidingChina.org,在海外推广中国滑翔伞文化。


联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赋能第一代大学生的公益项目 CYOT  (China Youth of Tomorrow)。被评为2020年度APEC Voices of the Future(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未来之声创变者)。2021年度中国慈展会公益大使。

环游世界90个国家,曾独自背着伞包飞了4大洲,供稿给全球最知名滑翔伞杂志; 连续2个冬季加勒比海帆船上当海员航海。知乎:JennyWorldtravel。

以下是本期节目的对谈目录:

  • 在国内远程办公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从山区农村到环游世界,一路打怪升级的前瞻性人生

  • 向前奔跑了三十多年,终于决定停下来好好休息

  • 如何在年轻时与焦虑共处

  • 如何在国内获得去法国工作、读MBA的机会?

  • 创立公益组织CYOT,帮助中国第一代大学生获得更好的机会

  • 一边上班一边创业做公益组织,原始动力来自哪里?

  • 未来十年的人生规划:FIRE半退休生活

     

在国内远程办公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林安:我上次见你的时候,你刚刚从澳洲的一家远程办公的公司离职,打算去法国。大家可能会比较好奇,在国内有一份国外的远程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以及拿着国外薪水在国内工作、生活,这种状态听上去还蛮爽的,你为什么离职呢?

Jenny:拿着国外企业的薪水在国内上班确实特别棒,公司也很不错。当时我跟老板说春节中国有发红包的习惯,你要不要给我发个红包,他就真的给我寄了一个很大的红包,里面全是美金现金。

企业文化也比较 Flat,如果我跟老板意见不合,我们可以一起推敲,也没有职场的勾心斗角。因为我是澳洲食品企业中国代表处的负责人,不存在什么竞争,更多的反而是合作,跟总部合作、跟国内企业合作。在家上班也节约了很多通勤时间。

这份工作对个人主观能动性要求比较高,基本是老板提供框架,具体如何落地需要我自己处理。包括拿到一笔预算该怎么花、达到什么效果等等,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某种程度上在这份工作里我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两年时间过得还是非常开心的,还收获了很多朋友。

Jenny在上海打拼做公益

为什么要离开呢?因为我结束了两年的合同,也完成了0-1的任务。企业希望我继续留下来帮他们完成1-1.1的任务,但这个阶段要匹配的资源就不是从0-1的创业资源了,我觉得需要给企业一些时间去思考接下来的策略,而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使命。

林安:你在获得这份工作之前已经在海外生活了很长时间,得到这个澳洲机会后因为疫情回国开始远程工作是吗?

Jenny:在法国工作完后,我通过猎头的帮助获得了澳洲企业的工作。我在法国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大四我提前做了论文答辩,毕业前半年就去了法国工作,两年后才读的MBA。之后升职加薪、管理团队,又过了两年才去的澳洲企业,然后回国远程工作,大概就这么10年的职业经历。

我也推荐听众朋友们先工作再读研,能清楚自己要什么。我身边挺多朋友本科之后直接读研,花了时间精力,毕业做着完全不沾边的工作。个人觉得职业规划一定要趁早。我很小的时候就蛮懂事,高中就已经有职业规划的概念了。 

从山区农村到环游世界
一路打怪升级的前瞻性人生

林安:之前聊天时你说自己是从重庆大山里走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很多人接触到现在的你可能会以为你的起点很高,但其实你是靠着努力和运气走到今天。我记得你跟我分享过一个故事,感觉挺能代表之后的人生选择的。可以跟大家也说说吗?

Jenny:很多人确实对我有误解,以为我是白富美,财富自由,打点一下公益事业,做朵美美的交际花。大家能这样看我很开心,算是对我能力的肯定吧。

实际上我来自西南农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厕所,只有农村的茅房。大概10岁的时候,我在电视里看到一套美国的house,能俯瞰整个纽约天际线,里面还有一个小型泳池。我大受震撼,那个时候就立下志向要去纽约,去环游世界,去那样的房子里住一下。

这个想法后来逐渐细节化了,比如高中16岁的时候,就知道得读一个好大学,上大一就开始计划去实习,因为这样未来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我基本每一个节点都大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我的人生是有好几个转折点的,要想从当年姥姥家没有自来水没厕所的场景,转换到现在巴黎上海环游世界的场景,中间需要经历很多个升级打小怪兽的阶段。

第一个转折点是从农村到小镇,通过读书实现的。高中我还创办了文学社,有400个社员,获得了重庆和全国的奖。我们自己做了报纸,还鼓励大家把文章发表到杂志上,获得一些稿费,算是我人生第一次创业。

第二个转折点是从西南到沿海。重庆是一个特别棒的城市,但始终离沿海城市的视野有些差距。于是我从重庆到福州上大学,在校期间做了很多实习,而且都是比较好的公司和企业。

其中有这样一次经历。我在报纸上看到消息,说一个美国慈善家在福建建立了康复学校,免费帮助先天有耳疾的农村孩子治病。我很受触动,并且发现学校地址就在我们学校附近。但是只写了是在附近的某个村,我就挨个去找,找到这个慈善家之后跟他说可以当他的助理,大小事情都可以帮他做。

就这样,我成了他的助理,跟着他去见一些政府官员和商人。在这个岗位上我学会了募捐,怎么跟政府打交道、跟有钱人打交道,这些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机会。

从那个时候我就很清楚地知道,以后还希望从沿海城市再跳出国去看看,这是我的另一个转折点。

到了法国工作很顺利,进入了舒适圈。但不喜欢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就很努力地去读MBA,然后进入管理层。

Jenny在法国

我现在很感谢当年在法国努力的自己。法国人比较喜欢享受,都比较放松。但我想学更多的东西,下班后会请私教到家里教我德语或西班牙语。读MBA的时候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周五周六上课,周天做作业。当时每天还要通勤2个多小时去上班,大家都喜欢在车上打盹,我都在努力学习。 

向前奔跑了三十多年
终于决定停下来好好休息

林安:我感觉你从小到大能量都很充足,你在打怪升级不断成长的这一路,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还是也有过一些很沮丧,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刻呢?

Jenny: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我要去巴黎。我一路打小怪兽,从农村到小镇,从西南到沿海,再从中国到欧洲,然后环游世界再回国。回国这两年多状态是非常紧绷的,日程排得很满,有一点时间还会去旅行,请大家到家里来house party。把所有能量都拿出来了。

回法国第一个是因为我拿着永居卡,每三年要入境一次,必须要回去。

说第二点原因前先和大家描述几个场景吧,可能也有人体会过。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刷手机,看订阅的公众号,但是根本看不下去,因为实在太累了。我突然就发现为什么自己没办法进入比较平静的状态,一定得做点什么事情,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安静一下呢?就是这个时候我意识到需要把自己关机,拔掉电线,再重启。

我今年有一段时间睡眠非常差,就去了玉龙雪山脚下的神医那里看病。这个神医叫何树农,是何世秀的儿子,他们家世代行医,他会六国语言,被全世界接近200多个国家的媒体报纸报道。我去了之后他摸着我的脉搏,用英文跟我说Happiness is the best medicine。然后给我开了草药,说我其实就是需要休息,仅此而已。

Jenny在玩滑翔伞

最后一个场景是一个CYOT的志愿者跟我说「姐姐我觉得你都是在照顾别人,但我想你也需要被照顾」我听完眼泪哗的一下就流出来了,这个时候我就基本确定上海这两年多我很开心,但也很累,我真的需要休息。

10月15号我处理完一堆事情后打车去机场,在飞机上睡了一晚第二天就到了,开始了在巴黎的生活。这段时间就是尽情休息、思考复盘、充电,确保春节回国上班能进入到最好的状态。

如何在年轻时与焦虑共处

林安:在20岁到就30岁这段时间,你会像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有很焦虑的时刻,比如为生计或经济压力去发愁吗?

Jenny:我给大家说说刚到法国上班时的故事吧。那时候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又土又穷,全身上下只有500欧,根本不够支撑我第一个月的生活费。当时我特别需要一个住的地方,走在大街上遇到一个老奶奶跟她诉苦,老奶奶就把我领回家了。从此以后我在她家还住了两年...

我当时才22岁,去超市买米为了省钱,把架子上所有的米价格看一遍选最便宜的。结账时遇到一个很优雅的法国阿姨,问我是不是也养狗,然后指着我手上的米说我们家狗狗最喜欢吃这种米,我就很囧....

那时候的焦虑是很真实的,因为我对现状不满,但能力还不够我发现现在国内大家会接触到很多假焦虑,要清醒一点,区分什么是真焦虑,什么是假焦虑。

社交媒体上大龄女青年35岁很难找工作,或者所谓的成功学,或某红书上面的炫富都是假焦虑。焦虑其实是一件好的事,心跳加速血流流速加快,让人进入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

我推荐大家看《自控力》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书的作者还做了一个Ted talk,叫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怎么和焦虑成为朋友。我们与其逃避,不如和焦虑相处,因为焦虑、孤独、恐惧是避无可避的。我会焦虑,但是我的焦虑是积极的,我杜绝假的焦虑。

如何在国内获得去法国工作
读MBA的机会?

林安:刚刚你聊到20多岁刚去法国,是人生中比较窘迫的一段时间,可能很多人也比较好奇,你从国内的二本院校到法国工作,是因为什么契机让你得到这样一个在外人眼中看来还挺不错的机会呢?

Jenny:我之前分享上高中做文学社,上大学去实习,所以某种程度上我好像都比同龄人早一步。我的简历也很漂亮,每个实习老板给我写的推荐信都热情洋溢。这些经历合在一起,为我准备了一块敲门砖。

我是怎么敲门的呢?那个年代谷歌之类的还能用,我去网站上投简历,但都被拒绝。直到有一次在新闻里看到有一家法国企业想进入中国市场,就去企业官网找到联系邮箱,写了一封自荐信。刚好那个时候他们在计划招一个中国员工,刚好那天前台心情也很好,就把这封邮件转给了我老板,然后就给我安排面试。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可能你目前学习积累的东西暂时不会带来什么成果,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就发现你准备好了,机会在你面前你可以去接住它。

创立公益组织CYOT,帮助中国第一代大学生获得更好的机会

联合创版COTY“中国首家赋能第一代大学生项目”

林安:所以你后来成立CYOT,以公益方式去帮助跟你一样的小村庄里的第一代大学生,是因为这些过往的成长奋斗经历吗?

Jenny:是的。CYOT的其他联合创始人都有跟我类似的背景和成长经历,大家都是一路打小怪兽升级花了很多努力和运气走到现在的,在每个关键节点都有一个导师拉我们。可能中国有无数「第一代大学生」,也需要导师、需要帮助。

我们做了第一代大学生的白皮书,里面一部分数据来自清华大学,一部分是我们实地调研得来的。我们发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的数量非常多,本科生里有60%~70%。我们又去调研这部分群体,发现70%的人来自农村

CYOT作为一个年轻的公益项目,每年只能帮助上百名学生,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学生一年以后的进步,并且他们最后都以志愿者的形式加入了这个帮助过他们的组织,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两年看到CYOT能做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我还蛮自豪的。

一边上班一边创业做公益组织
原始动力来自哪里?

林安:你自己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在CYOT,背后最大的内驱力是什么?

Jenny:CYOT的创办是基于我们联合创始人的真实故事,我作为故事来源——也可以叫吉祥物(笑),肯定希望它发展得越来越好,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项目越做越大。

同时我自己是做marketing、做策略出身,这一块是我擅长的,我知道CYOT每个阶段要如何扩张,所以我会有非常高的成就感和责任心。

联合创版COTY“中国首家赋能第一代大学生项目”

林安:我可以理解为是价值、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在推动你做这个事情是吗?

Jenny:对的,是社会责任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30+岁的职场女性该做什么准备

林安:你上次跟我说今年春节要回上海,回国机票也已经买好了。那你接下来的的工作是如何找到的呢?

Jenny:30岁以后,要积累一些猎头和人脉资源。我回国的机会主要是通过猎头帮我找的,我现在朋友圈里有10个猎头。工作内容和我之前做过的类似,在外企当中国处的代表或者市场部负责人,偏管理的岗位。

给大家的建议是早做职业规划,和之前的同事老板保持良好的关系,和猎头做朋友,再多去网络上刷一些机会。 

未来十年的人生规划
FIRE半退休生活

 林安:你说在巴黎这段时间,把未来10年的规划都做好了。这个规划是什么?未来10年你打算怎么过呢?

Jenny:我打算40岁以后就提前退休,这里的退休打个引号。我估计会一直热爱工作,但是40岁之后我不希望再继续打工了,想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从管理层上升到非执行的决策层,或者去读博、做纪录片参加电影节、写书、演讲......希望那个时候我能有足够的准备让自己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林安:如果想在40岁实现FIRE,你现在有做哪方面的准备呢?

Jenny:首先我觉得是心理建设。想要FIRE得给自己画一个超级大超级好吃的饼,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把这个梦做大一点。我当年在没有厕所没有自来水的农村,都能想去环游世界。做梦又不要钱,万一实现了呢。所以FIRE的第一件事情是先给自己画个饼,鼓励自己。

第二件事就是采取行动。短期、中期、长期每个阶段都要有milestone。首先国内国外都要有固定房产,就是一个小公寓,够自己刚需。第二是被动收入要大于主动收入。国内国外不同货种有一定存款可以抵抗风险,有意外保险。

FIRE期间还可以在不同地方生活,地理套利。比如我大部分时间在国内生活,但是夏天可能去欧洲,或者冬天去拉美洲,不想动了就在国内躺着也可以,会用地理套利和第二身份给FIRE做保险。

Jenny在旅行途中

林安:这个是很多人向往的数字游民生活状态了。居住地流动,获取收入的方式又不依赖地理空间,线上就可以进行,或者靠被动收入就可以。

Jenny:我觉得目前所有FIRE准备里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被动收入大于主动收入,也是我需要努力的。总结起来就是开源:提高工资收入、理财收入,提高财商;节流:减少不必要开支,过极简生活,去除噪音。这个噪音就是社交媒体、身边朋友、或者自己吓自己,产生的虚假焦虑。

在我33岁到40岁这几年就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让自己40岁以后可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Jenny的故事到这里就听完了,她并不是主动放弃了一手“好牌”,恰恰相反,她把拿到的牌打得很漂亮。真正的自由,除了时间、金钱的自由,更重要的是选择的自由,可以决定继续还是放弃的自由。

她花了无数努力和运气,得到了自由的底气,也希望她的故事能给大家多一点勇气和方法,实现理想中的自由。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在7个国家的13座城市工作,她如何在路上养活自己?|100个不上班的人

自由职业10月复盘:累并充实着

不做上班奴,她潜进深海,找回了生而为人的自由|100个不上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