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李察朱威爾事件》Richard Jewell (2019)

Alfredo
·
·
IPFS
·

2020/2/28
《李察朱威爾事件》Richard Jewell (2019)
導演:Clint Eastwood
[7/10]

沒有很緊跟著Clint Eastwood近年的導演軌跡,不過記得《薩利機長》是他首度使用數位拍攝,讓畫面一改之前膠片時期的灰藍顆粒感,變成更加鮮明平實的色彩,新片《李察朱威爾事件》和攝影師Yves Bélanger是自《賭命運轉手》後第二次合作,基本上延續了類似的質感。前幾年伍迪艾倫從《咖啡.愛情》改用數位攝影後同樣大幅改變了影像的感覺。雖然之前才轉貼過研究數位攝影可以達到和膠片完全一樣的效果,但更改拍攝的工具自然誘使攝影師做出改變。

不同的色調其實像是為電影觀看的現實罩上了一層濾鏡,在先前的灰暗時期,Clint Eastwood的電影總有一層黑色的、悲觀的宿命色彩,最明顯代表的就是《神秘河流》以降相似灰色調的電影,因此在拿掉這層濾鏡後,仿彿導演轉換了一個心境,雖然電影語言手法可能並沒有太多的差別。不論是《薩利機長》或《賭命運轉手》中被體制誤解打壓的英雄,都可以多少以自身的價值來證明自己。甚至這次的《李察朱威爾事件》的鏡頭和光線,多少讓我想到Spielberg那種古典保守的美國英雄敘事電影,只是兩位導演當然對美國與英雄有著不同的觀點。

有人會批評影片內把FBI探員和新聞記者的角色塑造的太過像是卡通化的反派,最大爭議就是描寫已經過世的女記者在當年為了挖新聞而不惜用性來交換消息,逼得演員還出面為角色來辯護。就劇作的觀點來看,這些角色倒像是做為「體制墮落」的代表,進而展現了敘事上的簡省與效率,為了是讓更多的戲份放在主角的形像論證上。

李察朱威爾不是Spielberg電影裏的那種英雄:溫暖、聰明、善良、富有魅力,反倒落入了美國主流社會所排擠的負面白人形像:肥胖、底層、和母親同住、愛好軍武,甚至偏執、不懂人情而且或許有點恐同(?)。既使觀眾理解這角色的固執、善良與純真,說不定多少還是會批判他身為「失敗者」的責任,但正是故事這樣的情境,體現出社會對非主流形像妖魔化的獵巫瘋狂,以及以此等瘋狂運轉的體制,靠各種政治側寫特徵將人排除或將人拱為英雄。

甚至就我或許有點腦補的看來,電影也同樣懷疑李察朱威爾的英雄敘事,重點不在於他是否真的是所謂的「英雄」,而是他因信念而生的行動確實拯救了許多性命,對比於FBI探員和記者的缺乏信念,或是懷抱錯誤的信念。最後由主角說出口的那番批判雖然聽來天真,卻仍然合於角色的真誠,讓電影最後在美式道德純真與尖酸犬儒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Alfredo網誌Blog on Cinema的作者 業餘影評寫作者 Cinemagoer
  • Collection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