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宿崖,黄土岭,大龙华战斗的实证研究

姜克實
·
·
IPFS
【本节为全书的内容介绍,范例,章节目录和前言】。


【内容简介:本书是利用日军档案记录,对国内抗战史中具有普遍关心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进行学术面考证。利用日中双方的各种原初史料,梳理了战史上的所谓“黄土岭大捷”,和“名将之花凋落太行”故事的产生经纬及演变过程。指出了抗战史研究,记录方法面普遍存在的,政治宣传导致历史记录失真的通弊。通过此考证过程,笔者计算出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中日军参战部队的规模,编成内容,武器装备,作出了包括到个人信息的精确的日军战死者统计。并通过第一手史料(包括多种统计数据,战斗地图)完全地再现,还原了两次战斗的具体过程。本书最大的特征还在于指出了雁宿崖和黄土岭两战斗在共产党的宣传攻势中发生过地位逆转的现象,雁宿崖的伏击战可以称为是八路军的一次大获全胜的战斗,而今日取代了雁宿崖之战,成为涞源南战斗主角的“黄土岭大捷”,不过是借阿部规秀中将之死展开的政治宣传战中,人为地创作出的一个并不存在的虚幻。】



凡例


为维持学术的严谨性,便利史料查询,此书中遵循以下规则。

1.对固有名词不做翻译。需要时加引号。如“北支那方面军”,“满洲国”。

2. 本文用汉语标记统一。文中的注释,脚注中史料名称均使用原文表记,以便核对查找。如「歩兵第九旅団陣中日誌」。

3.关于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史料引用,对一部分重复内容进行了简化表示,如「文件名」JACAR:C11111014100. 页数,或画像位置。

4.  文中出现的括号,( )为原文所示,〈〉为笔者加示。

5.日文文献内容,均为拙译,文章中不一一说明。


目录

雁宿崖,黄土岭,大龙华战斗的实证研究... 1

前言... 3

第一章 史料和研究方法... 7

1.1. 辻村资料的价值... 7

1.2.  有关雁宿崖,黄土岭的战果记录... 13

1.2.1从杨成武记录开始... 13

1.2.2. 国家档案局的史料... 17

1.2.3.黄土岭和雁宿崖的地位倒转... 20

1.3. 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日军战死者考证... 23

1.3.1.  日军的战场记录 ——收尸,火化数80具... 23

1.3.2. 驻蒙军初报的“83名战死”... 24

1.3.3.  国内的两次原队报导战死数66名... 25

1.3.4. 遗骨送还数66柱... 28

1.3.5.《官报》研究方法简介... 30

1.3.6.   用《官报》战地死亡者通报名单确定雁宿崖战死者数... 33

1.3.7.  小结... 37

1.4.  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日军用兵考证... 39

1.4.1.   辻村大队的编制... 40

1.4.2.   辻村大队扫荡出动人数概算... 43

1.4.3.  雁宿崖战斗中辻村大队人数和损失... 45

1.4.4.   敌我双方两次清理战场(雁宿崖战斗概况)... 49

1.4.5.   黄土岭战斗的准备和辻村大队的再编... 53

第二章     阿部规秀战死事件的政治利用... 56

2.1. “名将之花”用语的来源... 56

2.1.1.  “名将之花”雕谢太行... 56

2.1.2.  《朝日新闻》的记事考证... 58

2.1.3. “名将之花凋落太行”的戏剧性创作... 63

2.1.4.名将之花凋谢太行的宣传和影响... 67

2.1.5. “名将之花凋落太行”作假过程细节考证... 71

2.2. 阿部规秀中将死亡消息的公开过程... 75

2.2.1. 死亡消息公开的延迟与理由... 75

2.2.2. 有关阿部死亡的对内极密报告... 78

2.2.3. 对外公开内容... 83

2.3.中国国内阿部规秀死亡报导... 85

2.3.1.  阿部规秀的人物评价... 85

2.3.2.  中央通讯社报导与蒋委员长照会延安... 86

2.3.3.  中央社报导内容... 90

2.3.4. 日军公表及八路军宣传攻势的展开... 93

2.3.5. 对国民党政府军委会报告... 94

2.3.6.  八路军左权报告... 98

2.3.7.  杨成武《雁宿崖,黄土岭战斗详报》... 102

2.3.8.  小结... 104

第三章 独立混成旅团研究... 106

3.1独立混成旅团是日军“精旅”?... 106

3.1.1.  步兵旅团与混成旅团... 106

3.1.2. 独立混成旅团的变迁... 108

3.1.3.  阿部规秀为什么就任独立混成旅团长... 112

3.2. 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编成和战斗经历... 116

3.2.1.  特设师团,独立混成旅团的编成与地方治安... 116

3.2.2.  编成方法和武器装备... 119

3.2.3.  配置地域和作战经验... 124

第四章 雁宿崖战斗过程的实证研究... 132

4.1. 雁宿崖战斗的背景... 132

4.2.  涞源南方作战命令,部署... 136

4.3. 雁宿崖作战地图分析... 143

4.4.中队长永田正男的记录... 146

4.5.染谷金一记录... 150

4.6.  第一中队(冈垣队)救援记录... 152

4.7.八路军方面的记录... 156

4.7.1.杨成武作成的战斗详报... 156

4.7.2.陈漫远的战斗记录《燕〈雁〉宿崖的歼灭战》... 158

4.7.3.  陈正湘的《阵中日记》... 160

4.8. 雁宿崖战斗经过还原... 161

4.8.1.  涞源南方讨伐部队的编成和上寨,下关出击... 162

4.8.2.  阿部旅团独自的讨伐战部署... 163

4.8.3.  雁宿崖战斗经过... 163

4.8.4.  八路军的战场清扫,撤退... 165

4.8.5.  救援隊到達和辻村大队收尸... 166

4.8.6.雁宿崖战斗后的整编... 167

4.8.7.小结... 169

第五章 黄土岭战斗的实证研究... 172

5.1. 黄土岭战斗的用兵,部署... 172

5.1.1. 地形... 172

5.1.2. 双方兵力对比... 172

5.2. 11月7日黄土岭的战斗... 179

5.4. 辻村大队战斗详报统计解说... 185

5.5.冈垣中队的战斗回忆... 189

5.6. 杨成武《雁宿崖黄土岭战斗详报》... 194

5.7.黄土岭战斗的还原... 199

5.8. 战斗过程分析... 205

第六章 解读《冈部直三郎日记》... 208

6.1.冈部直三郎走马上任... 208

6.2. 有关雁宿崖的战斗... 212

6.3.有关黄土岭战斗的记录... 214

6.4.善后处理与教训总结... 217

6.5.辻村大佐的责任追究... 225

6.6.有关俘虏的考证... 227

6.7.其他战斗的断片... 229

6.8.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小结... 233

附录 晋察冀军分区大龙华战斗的研究... 236

7.1.  大龙华战斗的意义... 236

7.2.  步兵第百四十联队... 238

7.3. 大龙华夜袭战的记录... 241

7.4.  第十二中队5月20日昼间的战斗... 243

7.5. 双方自报的损失... 246

7.6.  西陵附近的战斗... 250

7.7.  有关行李箱纷失的调查报告... 253

7.8. 大龙华战斗分析... 256

后记... 263

 

前言

抗战史研究,是共产党管控下的国内史学领域中的圣域。由于被利用于政治宣传和教育,其研究方向,主题,观点,立场等,数据,记录内容等面,都直接,或间接受国家政权的操控,影响。又因为日中之间战后的和解没有真正达成,国家间的政治对立仍在继续中,所以也很难避免这种国家的政治立场反映、渗透到历史研究,历史教育领域中的畸形现象。结果导致政治面的立场,观点,超越了学术上的研究,不仅阻碍了对历史真相的考证、还原,还形成了一种狭隘的,没有普遍性的所谓国家,民族,政权的政治史观(所谓民族记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为共产党政权颂德,贬低国民政府抗战功绩的偏向。这种历史观,历史记录方法,还通过国家管控的学校教育,思想教育,政治宣传,投影到普通国民的战争史认识中,形成拥军尚武,滋生极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大国霸权主义思想的社会温床。笔者的抗战史系列研究,即意在使通过对进入教育领域的,共产党的典型大捷的历史记录考证、分析,在公平地,科学地澄清历史事实真相的同时,在方法面分析论及导致抗战史研究,记录出现偏向的问题所在。并指出现状下可行的,科学的历史记录和战史研究的新方法。

1939年11月,发生于河北省涞源县南太行山区的雁宿崖,黄土岭的战斗,被视为共产党,八路军抗战史中的代表性“大捷”之一。为了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此内容被引进课堂,进入各种文艺,影视作品中,使“名将之花凋落太行”的故事,成为14亿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的抗战史常识。一面,比起其在宣传教育面的认知,普及度,对此战例进行学问面研究的成果却少得可怜,几乎成为为共产党的抗战功绩宣传,颂德的一统天下。其原因不仅都是政治面影响,还有研究资料不足面的原因。有关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的记录素材,史料等,几乎都来自杨成武,聂荣臻等当事人的记录,回忆,或《抗敌报》《八路军军政杂志》类外宣媒体的报导。特征是都未能参考敌手方面的记录,档案,是一种过去常见的闭门造史式的单方向记录方法。不仅带有很大的战果宣传的政治色彩,记录方法面也缺乏学问素质,内容并不严谨,可靠。

还必须指出,现在国内所谓的战史,很少见到以正确,公允的方法记录历史事实,以严谨的态度研究分析战术,战略,吸取经验教训的学问面努力,而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政治教材普及于大众层面。核心部分是借战史宣扬国家的伟大,指导者的英明,和军队的英勇不屈。教材多以此为主线编辑,记录中也多见对共产党军队的歌颂,及获得的各种大捷,胜利,及歼敌数据的罗列。内容多为不公允,不正确,不科学的内容。受此种战争史教育化,政治化的影响,一般人和战史爱好者最关心的也往往是某某党,某某军队在抗战中的地位,和各种“大捷战果”的数据。诸如打败了多少日军劲旅,歼灭了多少顽敌,缴获了多少武器,抓获了多少俘虏等。

且不谈战史研究,记录被误导入宣传教育领域的偏向,从学问研究角度讲,记录战果,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研究,记录方法。若阅读各国严谨的战史研究,可以发现其中一般都不会有对战果的正式记录。留下的仅仅是己方的战损数据。理由也很明白,因为在双方的战斗行为中,战果属于“知彼”内容,真相,事实都存在于敌方的内部战损记录中。若不是每次都打歼灭战,每次都能自己打扫战场,清点敌军尸体,根本不可能掌握正确可靠的战果数字。即战果,是一个不可能以科学方法研究的,最容易受政治影响的课题。

在战争中,战后的敌对时代,可以说战果记录属于政治宣传范畴,大多是经过夸张的内容,不可信,也不可能有科学的证据,不属于学问研究领域。而但在今日,交战国双方公布了战史档案,已逐渐形成国际接轨研究的新环境下,有关“战果”,始出现科学研究的可能。这就是去研究旧敌方的“战损”记录。和一个家庭同样,家庭成员的死亡记录,自家人最清楚。此时,并不需要去按回忆录,按战果报告,按宣传口的数字等不确切的方法,去推测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在军籍,户籍等记录体制健全的条件下[1],战损,特别是死亡记录,都可以还原到较精确的程度。己方的战损数字,既能作为彼方的战果,这是一个没有宣传水分的,双方都可以认可的科学的“战果”。若能这样进行比较研究战损,各大捷的真正“战果”,即可一目了然了。

为达到此目的,使战史脱离宣传教育领域,笔者认为在学界有两个研究方法面改革的必要。一是要进行史料的批判、选择。排除政治宣传文件,尽量避开回忆录,口述历史,多利用原始档案资料研究。二是要进行研究的国际接轨,进行战史档案的对比研究。不能闭门造史,仅局限于一国史料,一国立场的研究。战争,是敌我双方向的行为,知己知彼,才能克服战史研究的局限性。而在单方向研究方法已沉淀多年的现在,目下急需的并不是知己,而是知彼的内容。在今日学问研究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战史档案,机密文件大多数已公开,可以说战史研究已进入了一个科学的双方向研究,对比研究的新时代。

本着以上主旨,本书在史料选定,研究方法面,注意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尽量使用第一手原初档案进行史料考证,无特殊理由,不采用口述资料和回忆录。

二,有关争议多的歼敌数字,敌情(作战部署),均采用“战损,敌情自报”原则,以彼方的“损失”记录,战略方针,兵力部署内容等为准。不采录,信赖任何“战果”报告内容(仅作为参考数据)。

三,严格遵循史料批判程序,分析,比较,鉴定各种史料的性格,价值。努力甄别对外宣传材料和内部记录,不盲信盲从。

四,为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排除政治立场,严防感情的介入。本书叙述中不使用形容词,感情用语,不记录战斗情节。不改动固有名词,不翻译档案资料题名,以脚注形式等提供所有资料来源,作到每一个论证观点都有证据。以便研究者能核对,查找,参考,引用。

本书内容中包括有对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研究的基本史料批判;驻蒙军,独立混成旅团的编成,组织制度研究;雁宿崖,黄土岭两次战斗过程的考证;阿部规秀中将的死亡在日中两国国内公布过程的考证;及对“名将之花”用语的产生及演变,历史影响等问题的追踪考证和评价。从内容关联上,也涉及到1939年5月,晋察冀军区大龙华歼灭战的研究。

由于以研究日本战史资料为专长的笔者,对收集国内档案史料的能力有限,本书的考证,对比过程中,在国内史料运用面不免有一定局限性。诚心希望各位的批评指正。



[1] 此点,在抗战史研究中,可以说日军方面的军籍,户籍,赔偿,补偿关系资料体系健全,而民国方面的记录体质,佐证资料并不完全,共产党方面仅有上层人物(干部,党员,红军战士)的记录,鲜见对普通战士的人事记录。此点和国家的近代化程度,及兵役制度的健全与否有关。所以此方法对研究日方战损有效,对国民政府和共产党方面的战损研究并无大成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姜克實日本近代史专攻。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1991),日本冈山大学名誉教授。近来從事日中两方战争档案史料的学术考证。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姜克實战史研究第三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研究
18 篇作品

附表/后记(全书完)

第七章,附录 晋察冀军分区大龙华战斗的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