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怀疑”和“猜测”也能被当成事实报道了?

尤砥宪
·
·
IPFS
·

财新今天发表了一篇报道《历时十个月的调研起底“淡蓝” 未成年人缘何染艾滋?》。鉴于版权问题,不便转贴全文。简要归纳一下报道的主要内容:中国未成年人的HIV感染在上升,一项历时十个月的调研显示,“相当多数量的未成年人不安全性行为”都与淡蓝的男同社交软件Blued有关。Blued虽然规定未成年用户不得使用,但平台上还是存在很多未成年用户没有被清理,所以保护未成年人的举措形同虚设。

且不说直接把“未成年感染者”等同于“未成年男同感染者”的逻辑漏洞,报道里不断出现的“猜测”性报道让我很难相信,这是一向以“新闻专业主义”著称的财新刊发的报道。以下都是报道的引述:

17岁中学生B:知道有坏人故意传,高度怀疑那个坏人想把病传染给我。
观察者F:估计有坏人在恶意传播。
资深医学专家O:T的感染可能与成年MSM(指男男性行为人群)故意传播HIV有关。

报道在没有给出更多事实证据支撑的情况下,直接将这些匿名受访者的的“怀疑”和“猜测”刊发出来,不符合新闻的客观报道原则吧。

未成年人感染HIV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社会问题,但把板子打到社交软件尤其是一家之上,是否有失公允?

HIV感染的低龄化趋势值得警示,但若将矛头对准一款社交软件,恐怕会令真正的问题失焦。

让我难过的是,什么时候“怀疑”和“猜测”也能被当成事实报道了?

更让我难过的是,什么时候连《财新》都把“怀疑”和“猜测”也能被当成事实报道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