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回饋這麼高,銀行賺什麼?
為了搶佔市場、引爆話題並吸引新客,近幾年各家銀行紛紛推出高回饋信用卡,像是中信LINE PAY卡、玉山U Bear卡、富邦J卡、台新GO GO卡、永豐大戶卡等等,甚至連新上線的純網銀LINE BANK 近期也在快點卡下了不少優惠,身為消費者,看到各家銀行大撒幣當然開心,但你是否曾經想過,祭出高優惠,銀行到底賺什麼?難道銀行都瘋了嗎?
回歸到最簡單的會計原則,收益需大於成本,才有執行專案的必要性,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究竟銀行該如何認列發卡的損益分析呢?
成本面-信用卡成本比你想的多!
除了提供給消費者的高現金回饋,對於發卡行來說,其實還有許多隱藏在金融服務背後的成本,遠比一般消費者感知到的多。
資金成本
信用卡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遞延支付,刷卡購物後最多可遞延45天才付款,然而商家通常可以在款項結算後的1–3日即收到款項,這中間即是由發卡銀行先墊付交易款項,讓消費者能夠享受Buy Now Pay Later的服務,墊款所衍生的資金成本,發卡銀行是需要自行吸收的。
國際組織卡片季費
你曾經使用過信用卡旅平險、機場停車、機場接送等服務嗎?這些服務都是信用卡國際組織(Visa、Mastercard、JCB)所提供的,不同等級的卡種可對應到不同服務,當然,越高等級的卡片所能得到的服務越多元、越精緻。 因應上述這些服務,國際組織會向發卡銀行收取卡片季費,讓持卡人能夠免費享有這些加值服務,為了不浪費發卡銀行付的錢,快看看你手上的信用卡有哪些服務吧,通常銀行官網都有揭露。另外,除了這些服務,因為國際組織提供發卡行與收單行(註1)間的金流清算服務,會按照交易金額向發卡行收取清算費用,也包含在季費中。
電子票證回饋
在信用卡上常會看到電子票證logo如悠遊卡、一卡通、ICASH PAY等,讓這張卡不只能夠供一般商店消費使用,更可以使用電子票證儲值功能,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支付車資。有鑑於提供這樣的附加功能,可能增加消費者辦卡&持續用卡的動機,所以電子票證機構通常也會收取額外的消費回饋。
*《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於今年7月修法,整併為《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可持續關注電支機構推出的新功能!
卡體成本
每張信用卡都會需要經過印刷、印製持卡人姓名與卡號資訊的流程,製作完成後也須寄送費用。此外,銀行也常在卡面上增加其他特色,藉此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或是更扣合企業理念,如卡面上有特殊需求,也是需要另外加價的。像是台新GOGO卡的LED燈、王道銀行的各式插畫授權卡片(支付圖像授權費用)…等等。
其他成本還包含壞帳費用(未繳納信用卡款者所衍生的呆帳)、行銷活動費用、人事成本等等,可以說經營信用卡真的一點也不輕鬆,還常常因為降回饋被消費者罵哈哈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這些成本完全不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所以當銀行願意提供這些便利服務,大方享受才是最好的選擇,除了刷卡消費外,不妨到銀行官網上看看還有哪些服務或優惠是你從未使用的,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收益面-錢到底從哪來?
信用卡本業收入1 — 交易手續費
以刷卡服務來說,各家發卡行可向收單銀行收取根據交易金額計算的發卡行求償費,所以以一般正常情形來說,發卡行會非常願意促進持卡人進行消費,因為越多交易金額,能收取的手續費也越多。然而,現在發卡行給消費者的回饋通常都高於收取的求償費,所以若簽帳金額越高,發卡行需要給付的回饋金也越高,在這樣的狀況下,銀行還是很難從刷卡交易中獲得額外報酬的。
此外,海外交易的求償費用高於國內交易,這也是為什麼多數信用卡回饋,海外回饋都會大於國內回饋的原因。然而,若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海外刷卡交易也會再額外收取交易手續費1.5%,所以建議選擇海外回饋大於刷卡交易手續費的卡別比較划算喔!
信用卡本業收入2 — 付費分期、預借現金、循環利息
除了一般遞延支付外,信用卡也提供持卡人付費分期服務,當消費者有購買大額商品需求時,可能不願意在購買時就刷全額費用,通常發卡行可提供3–30期的分期服務,並從中收取分期手續費。
當持卡人有急用資金的需求,可以透過信用卡向銀行申請預借現金服務,這項服務通常會收取手續費以及利息費用。
只要有消費,信用卡每月皆會產出帳單,若持卡人未按期繳納信用卡帳單,會衍生循環利息費用,且這個費用是會不斷複利產生的,所以若遲繳月多期數,需要支付的利息費用也會更高。
在早期,年費收入也會是主要獲利來源之一,但近幾年如有申辦電子帳單或消費達一定門檻,銀行通常都會提供免年費的優惠(畢竟一提到年費持卡人大概會氣到剪卡),所以可以獲利的地方主要就是上述幾項。
行內跨售(cross-selling)分潤
對於銀行來說,信用卡是最容易接觸到新客戶的產品,以信用卡為媒介,持續發現客戶潛在需求,提供房貸、信貸、保險、存款的業務,作為敲門磚,若行內其他商品是由信用卡導流而產生交易的,則行內財務計算,將會認列部分其他產品收益至信用卡收入,這樣的概念其實就類似shopback向各上架商店收取導流費用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當一間銀行評估是否發行新卡、或renew既有信用卡產品權益時,除了做競品分析外,同時也會思考如何利用產品權益建立客戶與銀行的其他連結。
最常見的像是:銀行常會提供額外優惠給「綁定本行帳戶自動扣繳信用卡費」之客戶,因為只要加了這個條件,客戶就有動機去開立本行帳戶,而後的存款收入即可分潤到信用卡。(每家銀行分潤機制因組織結構不同,差異性滿大,有些不一定會以存款額認列,可能僅以導流客戶數認列固定金額)
外部資源 — 商戶&國際組織合作
為了推廣高回饋信用卡產品,發卡行也常會尋求商戶及國際組織的合作,對於商戶而言,將信用卡包裝至商店促銷活動裡,可有效促進消費者購買更多商品、或更常光顧商店。
對國際組織而言,若能爭取到高回饋信用卡產品的合作,可有效增加國際組織在該市場的市占率,只要市占率增加,未來可預期的相關收益也會隨之增加(前面有提及國際組織會收取季費),並且,市占率也是國際組織在一個市場是否運作成功的重要指標,這也是為什麼當Mastercard在印度被ban掉時,大家都在傳這對Visa會是一大利基:因為Visa再也不需要跟這個主要競爭對手搶印度市占,銀行的選擇變少,所以Visa也許可以不用再挹注更多資源,即可輕鬆拿到許多合約。
如上述所提及的原因,銀行會極力爭取商戶&國際組織共同分攤高額的信用卡回饋,或提供相關的行銷資源,讓發卡行可降低行銷成本,然而,這樣的爭取也並非每次皆可成功,銀行須提出強而有力的獲利佐證以及清晰的產品市場定位,讓合作夥伴相信這是一筆好投資。
在台灣,信用卡已殺成一片紅海,並且,消費者通常不願意為便利的金融服務付出額外的成本,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這真的是一個滿奇特的現象,有不少國外銀行都會針對銀行客戶推出premium方案,若希望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是需要定期付費的(類似台灣信用卡年費概念),但如同前面所提,現在的信用卡年費幾乎都會減免掉,因此對於金融業來說,「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在台灣很難找到利基點,若無法直接從體驗收費,就僅能透過良好體驗帶來其他產品銷售的契機,這也是現今各家發卡銀行亟需突破的關卡-如何透過優質的服務體驗爭取客戶長期往來的機會,客戶的黏著度越高、往來產品數越多,所衍生的收益才能夠持續穩定增加。
|註解|
- 收單銀行:想要提供客戶信用卡付款服務的商店,需要找收單銀行配合協助進行金流清算&卡片驗證,收單銀行亦可擔任發卡行角色,發卡與收單兩項業務基本上各家銀行都有在進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