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過敏鳥】「用神用竅,令你會更多感覺」的填詞人周耀輝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周耀輝的敏銳,始終如一,說的這個一,是一日、一分鐘、一剎那。〈從此世界多了一分鐘〉、〈今天只做一件事〉、〈剎那的烏托邦〉,都將一刻化作無限大,一切情感都在那壓縮的一點中爆發。去渴望、相愛、感覺,是對抗麻木的武器。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陳芷盈

「我們必須敏銳,因為世界太想我們麻木。」周耀輝曾在訪問裡如是說。

一分鐘也要捉緊,但求剎那的烏托邦

周耀輝的敏銳,始終如一,說的這個一,是一日、一分鐘、一剎那。〈從此世界多了一分鐘〉、〈今天只做一件事〉、〈剎那的烏托邦〉,都將一刻化作無限大,一切情感都在那壓縮的一點中爆發。

去渴望、相愛、感覺,是對抗麻木的武器。生於我城,忙碌的生活與狹小空間,幾乎不容許情感的宣洩,麥浚龍的〈從此世界多了一分鐘〉道出這個困境,主角但願擁有「24:01分」,在短暫的一分鐘內盡情與愛人相愛,抵達副歌部分,感情壓抑的歌者如解開枷鎖,聲嘶力竭地教人抓住此刻的感覺,「當能渴望就渴望 / 無論以後歲月有幾多」,希望「就此可以多一分鐘跟你去張狂」、「虔誠地快樂」甚至「揮霍」。張狂、虔誠、揮霍,這些詞語的情感力度非常強烈,因為愛的真貌,正是一種傾瀉情感甚至自我的迷狂狀態。麥浚龍另一首歌曲〈我們的末日〉,歌詞也寫到時間有限,愛有盡頭,那麼在末日降臨、情感耗盡前,就要「盡量將你與我流露」,即使只有「一分鐘亦要捉 / 什麼的記憶 / 和什麼的嘆息」。短促一生,我們必須要去捉住每一刻才不枉過,即便是嘆息也是活過的證明。

〈從此〉和〈我們〉都有一種壓抑與悲傷感,當與陳奕迅的〈今天只做一件事〉對讀便十分有趣,明明主題相近,後者卻能以如此溫柔的方式去表達,歌詞開首明確提到「發覺這世界永遠太少空間」,於是提醒我們主動「花一天感覺一切是愛」,副歌「慢慢地邁向聽朝 / 靜靜地懷念昨日」以疊字叫人放緩腳步,恬靜寫意。這裡的「愛」不限於情愛,而是對世間的感受,頗有「從一粒沙看世界」的奧妙,教人細心感覺萬事萬物。

〈今天〉裡感知美麗的渴望,結合〈從此〉裡所相信的「沒太多 / 都有多一分鐘相信有天堂」,彷彿催生了〈剎那的烏托邦〉。詞人知道「烏托邦」難求,在歌詞裡鋪展了大量看似相反的情境,「雨歸來 / 看天壯 / 雪歸來 / 會知赤地某些玫瑰 / 某天流麗綻放」,說明在絕境裡總有某些事物仍能滋長,教聽者以不同心境觀看世界,這又讓人想到〈我們〉裡開首兩句,「葡萄會趁雨天向上爬 / 薔薇會趁晚霞萬里香」,正說明了美好其實是在暗黑裡併發。在〈剎那〉歌詞後段,「是暗光 / 是暖黑 / 是某些讓我相信萬物亦快樂」更反轉所謂好與壞的概念,黑暗可是溫暖的,陰影也是美麗的,到了歌詞最後那句「但求剎那的烏托邦」,便清楚說明了烏托邦是可以去主動尋求的,亦鼓勵人在崩壞的世界守住一角美好。近年黃妍的〈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更加直白地訴說著這個信念,歌詞「我就算全身有傷 / 心至少一寸未變壞」,叫我們即使只剩一寸空間也要去掙扎,但求守住最後的溫柔。

重新感覺一個字,感覺屬於你的「甚麼」

重新感受一刻以外,周耀輝的歌詞也提醒我們要重新感受一個詞語,一個字。〈彳亍〉把行字拆開,左腳右腳,一步一步,去發現甚麼。「甚麼」這個詞語,常在周耀輝的歌詞裡出現,理解為開放、想像、未知。歌詞「可否跟我沿著甚麼邊走邊看藏著甚麼」,充分表達出一種前路未知,必須往前走才能明白到底能找到甚麼的狀態,另一方面,又因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使用「甚麼」便留有解讀的、曖昧的空間。

曖昧容納的是可能性。「甚麼」是問號,代表不確定,但「知道」也非句號,周耀輝教我們重新理解一個詞語的可能性,知道可以不是終結,可以是繼續探索的開端。麥浚龍的〈True Romance〉裡,說的是即將萌芽的一段戀愛,周耀輝竟選擇用「知道」這個中性的詞語來形容這份美好,歌詞「這感覺多好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便繼續繼續想知道 / 繼續繼續虛得似天空」,便帶有希望一直一直探索下去的渴望。陳建安的〈未知道〉,「未」這個字便象徵著一種可能性,不是「不知道」,而是「未知道」,而歌詞「命運極妙妙在沒有根據 / 世界太怪怪到勇敢走過去」,更教人將對未知的恐懼,轉化為放膽相信「未知」。若〈彳亍〉是一個人的自我探索,在壞時代創作的〈未知道〉則與人同行,勉勵大家一路走在生命之中。

周耀輝對字詞的理解與感受力如此敏銳,常常令人驚艷,一些約定俗成的詞語,他也可以重新組裝,讓人以別樣的角度去理解。彳亍如是,〈我們的末日〉裡一句歌詞「然後分開 / 一樣會白頭 / 亦可偕老」亦如是,「白頭偕老」象徵對永恆的愛之期盼,他卻拆開這組詞語,彷如拆開一對愛侶,原來分開也是另一種一生一世。周耀輝用字極為精準,有時只是一個單字就能鑽入聽者毛孔。〈雌雄同體〉裡的「也許接近到當你快樂我會癲」,當中「癲」字,印象中甚少入詞,如此描繪一段「同體」的關係,帶有醉狂迷離,忘記他是她之感。又例如〈從此世界多了一分鐘〉的「我和你太多未碰過」,「碰」字令人驚奇,「碰」本可用作擬聲字,讀起來清脆俐落,如像碰撞就在你耳邊發生,同時可代表具體上的身體觸碰,或精神的碰撞,也可代表「了解」、「發掘」、「嘗試」、「體驗」等慾望。多元的解讀,大抵是因為周耀輝省略了一個「主體」,沒有具體形容碰到的究竟是甚麼,便解放了想像空間。而〈彳亍〉裡的「神遇到 / 佛碰到 / 但我希望碰到我」,可以想像第一個「碰」與前者的「遇到」近似,只是某種擦肩而過,但第二個「碰」字卻是細細探入內在,一寸寸探索自我。

令自己有更多感覺、更多渴望

或因周耀輝常在歌詞裡擴闊字詞的邊界,又喜歡以坊間不常用的句式組句,乍聽之下總是未能立刻意會。如麥浚龍的〈寫得太多〉,副歌最後一句「所以懇求你 / 可以應承我 / 感覺」就讓人迷糊起來:感覺本應是名詞,是「Feeling」,若用作動詞,也理應是有一對象去「Feel it」,那麼「it」到哪裡去了?到底周耀輝想我們感覺甚麼?是不是漏寫了甚麼?

後來才意會到,感覺就是直接的體會,毋用補充。歌詞說的是,關於愛,我們總是寫得太多,感覺得太少,感覺毋須訴諸語言,像麥浚龍〈借火〉裡的「只要我們不用話語感覺是你和我」,以及〈舌尖紋了瑪利亞〉的「請跟我不再說話 / 寧靜地望著我感覺我片刻好嗎」,都反證了語言之無用,感覺之實在,語言反帶來阻隔、誤解,因為要理解他者,需要的不是虛浮的話,而是敏感的、感知對方的心。在Zarahn的〈如果感覺有顏色〉裡,歌詞更開宗明義說明了「人類太多美麗 / 時代太少字句 / 若你太少表達 / 我卻始終太多感覺 / 有時說話講不到的」,我們需要的是感性,是一種體驗世界的渴望,那是我們抵抗麻木,抵抗冷酷世界的武器,如容祖兒的〈渴望晨曦的女孩〉裡,歌詞寫道「再發現已變做能夠渴望的女孩」,當中「能夠渴望」是一種能力,讓人把感覺激活,讓熱情重燃。在Senza A Capella的〈我一伸手抱住我〉裡,「告訴自己必須渴望⋯⋯為著有我 / 就有新的天國」同樣強調渴望的重要性。「渴望」驟看之下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詞語,但周耀輝就是要喚醒我們對「渴望」的「渴望」、對「感覺」的「感覺」,那就像一個連自我都要懷疑的哲學家,唯有時刻審視自己有否失去那份敏感,才能與這個麻木世界對抗。如〈寫得太多〉所寫,一旦感官開了,在任何地方都可找到美好,世界很壞,尚待人「用神用竅 / 令你會更多感覺」,潛進靈魂深處,鑽進七竅之中去感覺生命的存在,那麼即使世界只剩一分鐘,也不算活得徒勞。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廖偉棠《劫後書》 、梁莉姿《樹的憂鬱》榮獲台灣第48屆文學圖書類金鼎獎

從日常透出現實感,抗現代主義的感冒——評《雷聲與蟬鳴》

《盜墓奇美拉》考古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