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旅|印度西藏自治區:沒有照片的旅程08(完)

cyc3529
·
·
IPFS
·

【關於乞討者及恐懼】

很多人對於印度的第一印象便是貧民窟、街童,我們所到之處不像孟買那般強烈,但仍是常常在藏人區、印度村或觀光區裡頭,遇見緊抓著我們不放的街童們,總覺得不能輕易地簡化成「她們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小孩上學、為什麼要叫自己的小孩做這種事」這樣的問題,上學、基本教育這件在台灣看似天經地義的事,在印度不然,不管是在學校距離家裡有遙遠腳程的鄉下地帶,還是人潮洶湧的城市裡,極大的貧富差距,他們每日打滾、抵抗的,遠遠不止這些。

我承認當見到這些蜂擁而來的雙手時,我是恐懼的。但我想,除了恐懼,重點是正視這分恐懼背後的意涵,正視這背後不可忽略的位置差異──我與他們的位置差異,為什麼我在這裡、而他們在那裡?背後有什麼樣的雙手在運作著?而又為什麼我會恐懼?

給錢或不給錢,若問我們選擇的反應,其實我們還是都選擇沒有給,然後快步離去。

其實他們當地人或多或少會給,也許是陪著我們的僧人,給幾塊餅乾,或嘟嘟車的司機,給幾個銅板,但他們卻會叫我們不要給,說我們畢竟是外來的人,不熟悉當地他們的運作,更不懂得如何在給了一個、之後十個街童蜂湧而來時,要怎麼解決、怎麼面對那一雙雙的眼睛。

儘管如此,多數時候我仍舊不敢回頭,巨大的浪淘將我們、他們狠狠打在一起,渺小如我們都像被困住手腳不得選擇,我何德何能、何德何能是我快步離去。

【關於離/返與自身】

想起和G喝的那杯茶。

其實,西藏與台灣的處境有些類似,都面臨中國強權的打壓,期望可以在壓迫中尋得獨立的自由。

回台灣後,偶然看了《燃燒之路》(PAWO,又名「英雄」)這部電影,大概是近期自己看電影時哭的最慘的電影之一了吧,每一幕都太觸動了。

可能因為真的踏上過那片土地、印度的西藏自治區,也可能因為認識了些這些從西藏一路暗夜行路偷渡抵達的人,可能因為他們說的每一個細節,那些在雪地裡的渺茫、在夜晚翻山越嶺的恐懼,侃侃而談2008年後來印的藏人日漸減少的感慨,每一個細節都如此相似。

這次印度之行主要接觸出家僧人,但其實在家人也很多逃來了印度。有些人選擇再跳機到歐洲,有些人安於在印度的巷弄裡安居,也有人像主角一樣開始從事抗爭,他說,現在這樣的自由,算什麼自由?別人都覺得他瘋了,但他要的是,可以再回家去的自由。

處境是如此相似,以致很難不回望到自身。

不是國外的月亮比較圓,而是有時候,某些片刻,某些時期,需要離開熟悉的一地,前往異地,這離返的過程才能夠回頭再望見家鄉、自己的根。這離/返之過程,不會是瞬間、一個意念便完成的,而是不斷迂迴的、重複的路徑,離離返返,像是某種修練,某種練習。

當初選擇印度藏區其實並不是首選,坦白講,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讓我不禁著迷於一種人類學界常有的謠傳:不是我選擇我的田野地,是我的田野地選擇我。

此趟不是在做什麼認真的田野調查,卻著實觀察到許多事情,說是印度藏區Mundgod選擇了我也許聽來有些矯情,但相差不會太遠,總覺得一個奇妙的連結,連起了我、印度、西藏。

又想起那杯茶,忘了喝了幾杯不斷沖了再泡的高山茶,到後來早已淡得像水,幾片茶葉載浮載沉著,載浮載沉。

「也許以後有機會再一起喝杯茶。」G說。

【將離】

之前聽人說過,將離一地的窗景,是最迷人的。康村、農村小路、雨季的南方將要飄雨的些許陰天、溼漉的柏油、泥巴路、路邊群聚要上學的小女孩穿著制服綁著辮子、隨處可見的牛。

Lobsan在旁和我們斷斷續續地聊著天,沉默時就看窗景,吐出的每一句話都要人不捨,每年他都是這樣迎接著一批、又送走一批人的吧。

他問Mundgod之旅如何?我說,還不錯啊,用簡單零碎的英語回答他,他說”raining”,我們笑笑說”not hot”。有一搭沒一搭,心思都在這別離的氛圍上,他問關於我們的一些事,以後都要成為doctor嗎、學校醫院有幾床等,還叮囑我們到北印買東西時要從五折開始喊價(例如喀什米爾圍巾XD)。

也是在回來後將近三個月,在準備兩場分享會之中,所有當時的感受又更鮮明了起來,那是種複雜的美好之感,那裡的氣味、色彩、天氣與聲響。

將離一地的窗景,有些露珠,有Lobsan濃濃的菸味。

【理解之路】

在這裡重回用筆寫日記的習慣,明明用打的比較快,不過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我對於這裡的人事物的理解要很慢很慢。

在這裡,要打開百分之百的感官,且並不是以一天為單位把東西打下來然後蓋棺論定,而是寫下來。

有時候我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刻劃著某個異國情調的東西,或仍舊走著刻板印象的方式去看它,但總之,我就是先紀錄下來,去感受,去理解,嘗試不概括而論,還是相信理解雖然是困難的,但終究是可能的。

這地方太過太過複雜,每一秒都有衝突在刺激你的感官,一個打破你的理所當然、不能太快下定論的地方──在這裡,什麼都不奇怪。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醜陋的一面,但我喜歡這裡所以的複雜的、矛盾的日常。

所以也許我今天這樣寫下,明天就會改口,或甚至明年再回來翻的時候會有更多體悟。這是個太微妙的地方,即便我看到的、理解到的可能遠遠不及百分之一,但永遠保持隨時可變動的狀態。

印度,它不會是個結論、句號,它只會是個邊滾動邊bumpy地前進的理解之路。

在新德里機場出境,花光身上的美金及盧比,離開一地的窗景最美,晚了深夜的新德里機場,說聲晚安,我們斜斜奔向遠方。

記錄訪印度於2018.07.07~2018.08.04

──完──


同步發表於medium→

https://medium.com/india-tibetan/%E6%97%85%E8%A1%8C-%E5%8D%B0%E5%BA%A6%E8%A5%BF%E8%97%8F%E8%87%AA%E6%B2%BB%E5%8D%80-%E6%B2%92%E6%9C%89%E7%85%A7%E7%89%87%E7%9A%84%E6%97%85%E7%A8%8B08-%E5%AE%8C-3cfe2d0d9656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yc3529做枚蒼涼而淒美的枯葉,要倔強而敏銳。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