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繁簡轉換的一些想法和提議

有理走遍天下没理我也不怕
·
·
IPFS
·

我並不是一個文字工作者,也不是游走在兩岸三地的工作人員,我只是一名程序員。但是,由於原先就職於美國企業,並且現在在海外討生活,也算是瞭解掌握並且一直在使用幾國語言的人,所以對於語言那些事兒還是有一定的瞭解。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在油管上經常看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的華文播主,口音上來講大體是普通話,所以理解起來不難懂。廣東話我並沒學過,聽不懂,儘管有字幕,但是我又不太喜歡聽華文也要看字幕的感覺,可能以後會學習廣東話吧,但是暫時還是沒有什麼空閒。通過觀看來自這麼多國家的華文播主的視頻,我發現,可能是因為文化根基相同,大多數書面詞彙或者是常用詞彙基本一致,繁簡上來講可能根據國家的不同會有變化,但是文字上來講是相同的。但是就一些口語詞彙來說,便完完全全的不是同一種語言。

我來自大陸北方,北方方言中也有很多這種地方方言自創的詞彙,表達的意思十分貼近於生活,甚至很難翻譯成為書面語。書面語可能是幾個詞彙才能夠表達的含義,在方言中則匯聚成了一個成語,我覺得,這便是方言向著完全另外一種語言演化的趨勢吧。

由此看來,語言本身並不趨同,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社會形態等等的不同,會為語言增添不一樣的色彩,便如各個地區的方言一樣,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是現代社會,互聯網連接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不僅同一類語言現在具有趨同的趨勢,便是不同的語言之間也開始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如此感覺,類似於,古代說不同語言的兩座城池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互相通商,人口遷移,文化合作等等,最終兩種語言演變成同一種語言,可能原來的方言還存在,但是新的語言會以更加活躍的姿態登上歷史舞台。不知道未來的語言會變成什麼樣子。

接下來我來說說我的提議。

數據驅動項目。設立專業的地區級別語言庫。通用語,則直接進行相應地域間的繁簡轉換。對於特色方言進行標識,並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保留原詞,付注釋。

小時候在看一些翻譯自國外經典的書籍的時候,有些翻譯會保留地域特色,只是音譯,並標注出詞彙的出處、歷史、含義以及只做音譯的緣由。我覺得這樣是很好的,既保留地域特色,原汁原味,也能讓讀者身臨其境,易於理解。

這裡我想多說一句,關於廣東話或閩南語等方言寫作的問題。我覺得,這其實對於方言的保護和宣傳方言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確實不太利於文字的傳播,我本人是根本看不懂的,甚至我找不到能夠翻譯的辦法,可能同樣說這種方言的人能夠在其中找到親切的感覺,針對人群十分集中,但是對於我這樣想要去接觸的人則十分的不友好。對於這樣的文章,應該就不是繁簡轉換的問題了,那基本上就是翻譯的工作了。

還有一點忘了說,iphone備忘錄自帶的繁簡轉換功能也很好用喔。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