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好診所,讓農村長輩不再四處奔走,池上好診所打造「鄉村醫療」新風貌

上下游新聞
·
·
IPFS
·
醫師余尚儒與長期關注池上發展的梁正賢攜手,打造「池上好診所」,提供復健科、家醫科、在宅醫療等服務,並拓展其他科醫師巡診,或提供遠距醫療。此外,還特別為醫師提供舒適住宿與豐富人情,讓醫師願意留下,打造鄉村醫療的新樣貌。

農村醫療資源短缺,看病困難是許多長輩的日常困境,台東池上也曾是其中之一。當大家習慣「有病只能往外跑」的現實時,有人選擇走進農村,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可能。

醫師余尚儒與長期關注池上發展的梁正賢攜手,打造「池上好診所」,提供復健科、家醫科、在宅醫療等服務,並拓展其他科醫師巡診,或提供遠距醫療。此外,還特別為醫師提供舒適住宿與豐富人情,讓醫師願意留下,打造鄉村醫療的新樣貌。

池上好診所:為美好農村補上最後一塊拼圖

建興米廠第三代負責人梁正賢表示,務農長年維持單一、重複的姿勢,身體負荷極大,他契作的 200 多位農友中,有半數有復健需求,但農民大多忍耐不適,容易延誤治療。

此外,池上的醫療資源有限,最近的復健醫療機構要到關山慈濟醫院或台東市榮總分院,來回車程加上候診時間,至少得花上三個小時,極為不便。「這些有機農民就像家人、夥伴一樣,照顧他們的健康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不只農民,池上人口中 65 歲以上的長者已超過 25%,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長輩因慢性病需要長期照護,而日本早已推動「最好的醫院其實是家庭」的理念——只要不是需要醫療器材或密集監管的情況,應優先採取在宅醫療。

然而,醫療設施建設容易,願意投入農村醫療的專業人員卻難尋。梁正賢坦言,在宅醫療醫師的月薪比一般門診醫師少至少十萬元,若不是對農村有深厚的情感與使命感,恐怕很難有人願意前來駐診。

一間小診所,撐起整個農村的健康

池上好診所位於民宿「澄秧」的一樓,從池上火車站走出來,不到兩分鐘就能抵達診所,這裡未來也會成為駐診醫療團隊的宿舍。診所內設有復健科、家醫科等,並將進行在宅醫療服務。

余尚儒的願景,是讓小診所擁有綜合醫院的功能——科別齊全,但不強求每位醫師長駐。有的醫生一週來一次,有的則是每月巡診,甚至透過遠距醫療提供協助,確保鄉民能獲得所需的照護。

目前,「池上好診所」的家醫科與復健科由都蘭診所負責,未來將有其他醫師支援骨科、神經科與皮膚科等。若鄉民有眼科、耳鼻喉科等需求,團隊也會積極邀請專業醫師加入。「這才是我們理想中的鄉村醫療,或許診所不大,但卻能靈活滿足在地人的需要。」余尚儒說道。

都蘭診所事務長邱小萍表示,現在許多高齡家庭都面臨「老老相伴」的狀況,當家中唯一的照顧者倒下,另一半往往無法獨自前往醫院求診。「這時候,醫護人員就能主動上門,確保患者不因行動不便而耽誤治療。」她說,這正是「在宅醫療」的意義——讓醫療真正走進社區,走進家中。

一點一滴的善意,築起鄉村醫療的堅實基礎

池上好診所雖需自付租金,但開辦時的裝修費用,全由梁正賢一手承擔。而創建診所的種種沉重負擔,都多虧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支持。余尚儒指出,「都蘭診所成立八年來,一路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如今我們也希望把這份愛帶到池上。」除了過去贊助都蘭診所的人對池上好診所解囊,診所內的復健器材也來自台積電的捐贈。

然而,讓余尚儒最感動的,還是來自醫界與文化界的無私支持。籌備期間,他向昔日就讀高雄醫學院的學長們提及想把「在宅醫療」從都蘭拓展到池上,沒想到這些資深醫師二話不說,紛紛伸出援手,資助診所發展。而藝術家蔣勳在去年策展《金剛經》主題展時,更特別將部分作品義賣,將所得全數捐贈,為池上好診所添上一把溫暖的爐火。

梁正賢表示,MOA 自然農法涵蓋三大領域:自然農耕、文化藝術與整合醫療,他從返鄉務農後就有這樣的願景。然而,當年無法同步推動所有計畫,他謙稱:「我比較憨慢(hân-bān),所以花了 31 年,才拼上最後一塊拼圖。」

以池上為範例,打造鄉村醫療解方

「除了醫師,醫療團隊同樣重要。」都蘭診所事務長邱小萍說,為了讓池上好診所順利運作,他們積極在富里、關山、池上等地尋找願意投入的醫護人員,組建一支能夠真正守護在地人的團隊。

余尚儒說,與其說他開設診所,不如說他在打造一種新的醫療模式。「未來,台灣的許多地方都會面臨醫師短缺,這不是單純提高薪水就能解決的問題。」這片土地需要敢作夢的人,當醫師感受到自己的專業被需要、被重視,他們才會選擇留下,而這正是鄉村醫療得以長久運作的關鍵。

余尚儒相信,池上的嘗試,或許能成為鄉村醫療的一種示範,讓更多地方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方。


支持《上下游新聞》,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