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食无鱼
镇里最近的这次七日记的活动挺有意思的,可惜正好和我旅行的时间冲突,于是没怎么考虑参加。果然,不但没有写的时间,连读的时间都很少。今天有些空挡,在精华里看到吃货们春天的活动可能还没结束,如果日子按照地球上最西边的太阳落山的时候算的话。这个题目于我更有意思,当时看到的时候,觉得一篇文章远远不够,我可以写出一本书来。不过书不都是从第一页开始的么?于是就有了这一篇。
我从小就以“会吃鱼”闻名家族。每次出门做客,姑姑姨妈,舅舅叔叔们在摆菜时候,都会特意把鱼摆在我前面。鱼当然是淡水鱼,我到成年以后才吃到过海鱼,而且很长时间才适应海鱼的腥味。哪怕现在,如果两盘鱼摆在我面前,我还是也会挑淡水鱼。鱼米之乡的鱼,如果出自洞庭,或者老家附近那个水库,买了立刻可以做了吃。如果是塘鱼,最好养在缸里几天,去土腥之后再吃。
鱼无论是蒸煎炸煮,吃的时候最重要的一步,是用筷子夹起一块以后,在汤汁里沾一下,更入味。而鱼的各部位,与我来说,最好吃的是鱼骨头,其次是鱼肉,最后是鱼皮。小时候,我是不吃鱼头的,哪怕大人们时不时向我灌输,鱼最好吃的部位是眼睛。我是坚决不信的,只认为这和他们说吃大蒜身体好一样,专门骗小孩的。
鱼放在我面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从小就学习好,不少大人以为爱吃鱼的小朋友聪明(还是聪明的小朋友爱吃鱼?)?当然,当放在我面前的那盘鱼几乎被我一个人吃完的时候,盘子旁边堆着的鱼骨头在大人们眼里,也是“聪明”的证据,这么小就会吐鱼骨头!其实我也经常被小刺卡到,所以知道,没关系,吞一团饭,把骨头顺带着吞到肚子里就没事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的父母各为长子长女,两人都以不会做饭闻名于家族,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有机会应该特意为我做点好吃的鱼,其实他们鱼还是做得可以的。鱼只要新鲜,有辣椒紫苏,想要做得难吃,也难。
和新鲜鱼一样好吃的,是腊鱼。小时候过年时候父母单位,或者亲朋好友,都会用鱼做年礼,所以家里会有很多吃不完的大鱼。爸爸会把家里存的无顶无盖的废铁桶挪到屋前,问周围打家具的人家讨要写刨木花以及木屑子,堆在桶底,点上浓烟暗火,铁通顶上横架着几根木棍,上面挂着用盐腌过的鱼肉。一般要熏个十天半个月的,很是麻烦。慢慢的乡下亲戚日子好过了,都会送很多熏好的腊鱼腊肉做年礼,废铁桶也逐渐不知所踪。
上大学的时候,每次从家里返校,爸爸妈妈都会把腊鱼腊肉剁小块,用剁辣椒炒了,放凉之后用大玻璃瓶装上,让我带上几大瓶。一般我拖着的编织袋或者箱子里,一大半是吃的。腊鱼一般在几天内就被宿舍同学们一起一扫而光。
在太平洋的这边,一开始最让我怀念的,是家乡的鱼,以至于向来好吃懒做而且吝啬的我,都试过几次从超市里买了很贵的海鱼试着用记得的办法做,可惜哪怕是更辣的辣椒,也掩盖不住海鱼和淡水鱼的区别,不过倒是让我慢慢开始接受海鱼的味道。有一年和朋友们去阿拉斯加玩,一次从渔人那里讨了他们要丢回海里的鱼头鱼尾鱼鳍等等,在旅馆里用露营的锅加方便面调料和辣酱煮了,好吃得一个朋友真的哭了起来。
几年前Costco开始卖彩虹鳟鱼(rainbow trout),我用网上找来的微波炉蒸鱼法试了试,很成功。鱼是清理过的,只需要深深的切几刀,用盐按个人口味里外抹上,鱼肚子里放些葱,姜,蒜和紫苏;然之放在有点深度的盘子里,浇上酱油,醋,料酒,滴上些香油,不怕辣的话盖上剁辣椒;然后用保鲜膜整个蒙上,用叉子在保鲜膜上戳些洞;最后按微波炉功率大小加热12到16分钟就熟了。吃起来和记忆里小时候的味道是一样的。Costco的包装都比较大,一包四条,我买了之后,一般可以做三次,鱼去头,两条当天用微波炉蒸,两条冻起来第二顿红烧,最后冻鱼头加豆腐煮汤下面。
一般的中餐调料在现在的美国超市应该都寻得到,紫苏倒是只有亚裔店有,新冠以后应该也可以网购了。如果想要新鲜紫苏,有一次我在华人超市买多了,没吃的顺手插到盆里,居然枝繁叶茂好几年。找不到枝条的话,网上也可以买种子, 叫Shiso, 或者purplePerilla Leave, 拉丁文全名是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