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正宜
·
·
IPFS
·

作者:池上彰

譯者:賴惠鈴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為什麼」曾經是我們每個人最常說的一個詞語,大概從我們開始會說話時,這就成為我們探索世界的最大利器。


或許是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驚奇,我們渴望知道更多。


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成為一個重擔,我們被迫學習,而且不是以我們喜歡的方式。當一個孩子會開始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上學?他並不是在問「為什麼」,他想要知道的,是「我有沒有自由可以選擇不要做這件事?」


“為什麼我要為了一個對我來說毫無意義的目標而努力?”


因為即使是一個孩子,他也是一個「人」。他和所有「人」一樣,有一種尋求意義的特性。


這種尋求意義、尋求價值的渴望,在青少年時會變得無比強烈。


但是在國中和高中的這個階段,卻沒有時間讓他好好地去探索和尋求屬於自己的答案。


寫了「東大醫科生最強讀書術」的河野玄斗,在他的書裡寫:


“假設現在念書1000小時,未來上班的年收入會增加100萬日圓——念書的時薪是:100萬x40年/1000小時=4萬日圓!為什麼你還不去唸書呢?“


的確,如果有時薪4萬日圓的工作,是很值得去做。以金錢作為意義和價值的來源很具體,而且簡單易懂。


但是以金錢作為價值感和意義感的來源,只是意義探索的第一課,最簡單的一步。


我們不可能停留在這裡,將金錢當作所有意義和價值的來源,因為你會問下一件事:如果有了錢,我想要用這些錢來做什麼?


「這很簡單啊!我就可以買所有我想要的東西,做我所有想做的事了!」


那麼,那是什麼東西?有是哪些事呢?


有很多人的經驗是,在擁有了那些想要的東西、做完了想做的事之後,所帶來的並不是意義的滿足感,而是空虛。因為這些到手的物品和事物,似乎立刻失去了意義。


所以這個問題仍然存在,那麼,你為什麼要擁有這個物品?和這些事物呢?


「不管怎麼樣,我只想要擁有的比別人多,因為我不想感覺像一個失敗者。」


這個描述隱含著一個命題:只要和別人擁有一樣的,或是更多的東西,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這些想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充塞在我們的腦海中,決定了我們的幸福。


但快樂曾經是很單純的事,當我們沈浸在那些感興趣的事物,有一股充實感盈注心中,並不是別人所給予的回饋,而是從那些真正使我們感到滿足的事物。


在那個泉源消失之後。我們才開始需要倚靠這些外界的反應而活。因為我們失去了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意義,是我們從孩子們身上所剝奪的。


我們教育他們,為那些自己也不明白的目標而努力,會不會只是為著成年人自己的迷惘與不安呢?


只要活著,就需要工作。但這份工作必須與自己具有意義感的連結,才能帶給人「幸福感」。


我們希望孩子能度過幸福的一生,而這件事必須從找到自己的意義與價值感開始。因為對每個人來說,可以獲得幸福感的生活都不同。


喜歡這本書在封面上寫的這句話:「為了得到幸福,希望你能好好思考這些事。」


這或許才是我們應該對孩子說的,除了「趕快去讀書!」以外,那一件更重要的事。因為我們都需要得到那個屬於自己的答案,知道那個屬於自己的幸福究竟是什麼。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