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AMPL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第一蟲稱視覺

SAMPLE
·
·
人類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思考與動物、昆蟲的關係?生物學家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üll)認爲,若要研究生命,必須用非人類的眼光重新看待最熟悉的地方。他曾在著作中加入插畫,試以刺蝟、蜜蜂、狗的視角重構人類世界的某個部分。

(原文刊載於Sample雜誌IG)

人類該站在怎樣的角度思考與動物、昆蟲的關係?生物學家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üll)認爲,若要研究生命,必須用非人類的眼光重新看待最熟悉的地方。他曾在著作中加入插畫,試以刺蝟、蜜蜂、狗的視角重構人類世界的某個部分。

魏克斯庫爾以蜱蟲(tick)為例說明:懸掛於灌木叢的蜱蟲,嗅到哺乳動物身上的丁酸(butyric acid),就會盲目向下墜落,降落於溫暖的獵物上,吸食其溫熱的血液。這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方式。

由此,人們或會以為,蜱蟲喜愛血液的味道,或至少擁有感知血液味道的能力。事實上,蜱蟲完全沒有味覺,而認爲「蜱蟲擁有感知血液味道的能力」,不過是人類根據人類本位經驗所得的結論。蜱蟲的例子表明了昆蟲與環境獨有的關係與互動:她只活在其中,並為之而活;而這與人的理解全無關係。

共死以共生

除了脫離人類本位的觀察,德希達也曾於《野獸與主權》中提出,與其探索共生,不如思考共死。德希達以「共死」連接人與動物的共同命運,認為死亡是生命所展現的某種共同性:我們終究俱死,因此我們同為共死者,我們是同生共死的生命,由此試圖指出動物與人皆為世界的共同居住者的概念。

非人類智能

今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以「非人類智能」為探索重心,思索非人類生物與人類如何共生共存。共生之「共」是在什麼語境下被認同?媒體藝術家、科技專才、科學家能否超越以人為本位的理解方式創作?人能否脫離凝視者之輕妄,真正從萬物中謙卑學習?

藝術節主題展覽展示來自多國藝術家的作品,如美國藝術家艾米‧揚斯(Amy M. Youngs)的《塵歸塵土歸土》一展品中以跳蟲為主視角,探索微小生物的生存及與環境的關係;又有美國導演瑞秋‧梅耶里 (Rachel Mayeri)之作品《猩猩一家親》(Apes as Family),為黑猩猩製作電視劇,究其對電視的反應。藝術節同時亦設實驗場 Project Room,反轉研討會及放映會,冀以多角度深入探討更多共生之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