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口欒樨餅

AlvisSio
·
(edited)
·
IPFS
·

味覺所能掀起的記憶,太多、太狂、太洶湧。

本來以為已經說服自己,今年不會有機會吃上一口龍船頭飯,所以佛誕當天,也真提不起勁去寫、去想任何與之相關的事,但原來佛誕當日的味覺回憶,真的不只龍船頭飯。

至少還有欒樨餅。

欒樨(粵音「煙西」)餅是甚麼?從前的我可沒深究太多,只知道每年農曆四、五月時,家中總會出現這樣一盒墨綠色的糕餅,均是由上了年紀的長輩親手製作,然後送到我家。據爸爸口中得知,這一片片的欒樨餅,雖無亮麗外表,也沒任何餡料,看似無甚特別,但其實由搗葉、混粉、壓模、蒸熟,一個又一個步驟做來,確是耗費不少時間和心神;所以餅雖薄,但情意濃。

那說到底,欒樨餅是否美食?我的答案是:中規中矩。於我而言,一口咬下時那清香味道、軟糯口感,確實清新;但不好此道者,一句「一陣草青味」就毅然放下。的確,鹹魚青菜,各有所愛,逼也逼不來。

而我之所以會又再次想起欒樨餅,不是因為家中有人提起,而是因為昨日的大太陽把外出的慾望悉數嚇走,在家播起YouTube時,竟隨機播到了某家齋菜館主人在佛寺與欒樨樹相遇的故事,一看之下,方知道欒樨餅與佛誕的淵源;順藤摸瓜,也找到了它和中山的關係,以及那些清熱解毒、驅穢健脾的功效介紹。

那些被塵封兩年有多的欒樨餅記憶,就這樣,被一段影片重新掀起、翻開;而且襲來的速度是如此高速,令人束手無策。

再等一個佛誕吧,到時就能吃到家中的欒樨餅了。我這樣跟自己說。

只是當心念一轉,想起那些與家人隔著一道高牆,不知何年何日才可歸家的人,就覺得來年或能吃下的那一口欒樨餅,恐怕會是甘中帶苦,卻又有苦難言。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AlvisSio九十後澳門人,長期關注、書寫港澳兩地的一切。 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港澳殖民印記》。
  • Author
  • More

「布」包治百病 之 心情透視器

想當一位稱職「貓奴」?請看看這個

還原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