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在混乱的世界里构建内在安定

林安
·
·
IPFS
外部世界的飘渺偶尔也会让人不安,让我再次陷入对大环境感到无所适从又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之中。但我记得有位朋友说:越是这种时刻,每一次喜悦都尤其珍贵。在杭州小住的这段日子,对我来说是一段自我调养的日子。冬天来了,今年的最后一个月差不多也该收尾了。站在11月的尾巴,我在杭州的初雪之夜,祝你冬安。12月,希望平安、自由。

1.从上海到杭州

我从上海搬来杭州已经1个月了,这个月回想起来,居然是换了环境之后的重生之感。

搬家对我来说是痛苦的,虽然我经历过无数次搬家,也曾经从北京跨城搬到上海,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次搬家是我成年以来第一次一个人面对一屋子的行李,决定它们的去留,再一件件把它们打包装箱。

之前的搬家要么处于合租状态下没多少行李,要么有人帮忙,因此少了很多搬家的实感。

这次搬家让我意识到原来生活如此具体,从这个物品应该如何打包,到那个东西如何收纳。很多次,我一看到满屋子陌生又熟悉的物品就头疼,于是搬家这家事情从夏天拖延到了秋天。直到房子的租期临近,我不得不硬着头皮搬走。

离开上海的那天阳光很好,我早早便起床做了最后的打包,塞满物品的房子瞬间又恢复了搬进来那天的模样,但又完全不一样了。

搬家小哥沉默寡言,只顾埋头上上下下地搬运行李。看着他拿出打包绳,将我花了几个晚上收拾好的纸箱轻松地堆叠在一起,系好打结,再一鼓作气背下楼,感觉我在上海这5年的生活,也被他轻松背下去了,一件件、一条条塞进面包车里,满满当当,没有一丝多余的空隙。

汽车启动的那一刻,我在微信上跟朋友说:“这就是最后的时刻了啊,可我一点都没有不舍、遗憾和彻底离开的感觉。”

心情就像去了趟超市一样轻松愉悦,那一刻我觉得,在当下这个时刻选择离开,也许是最正确的选择。

到了杭州,朋友蕾蕾来帮我把行李一件件拆箱、整理、归位,内心充满对新生活的期待。虽然也不知道这种新鲜感会持续多久,但这种久违的对生活的期待,是整个2022年我最匮乏的内心感受。

“怎么感觉你搬来了,我也跟着兴奋了起来。”蕾蕾站在床的另一边,一边铺床单一边说。

相似的话,几天后我又在另一个同住一个小区的朋友丸子口中听到。

严格意义上来说,她是我去年某门课的学员。听说我来杭州找房子时,她热情地推荐了帮她找到房的中介给我。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圈后,我也搬进了这个小区,和她成为了邻居。

丸子也刚搬来杭州不久,前阵子刚刚经历了父亲去世,全家又搬至一座陌生的城市,处于一段比较低谷的时期。

“你的到来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某天来我家聊天时,她这样对我说。

我感受到,2022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表面平静,内心波澜的一年。就像呼兰在《脱口秀大会5》上说的段子:好像发生了很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我搬来杭州, 是想给陷入麻木的生活一次重启的机会,也想让过去几年丧失的社交重新建立起来。

搬来杭州的第一个月,这个目标算是初步达成了。

2.重构消失的附近

这几年,疫情、封控、隔离,让城市里原本淡漠的人情关系重新变得重要起来。也让很多以为自己不需要社交的人,发现自己开始变得渴望人群。

这一年我对自己最大的洞察是“我需要人群”,不是那种整齐划一的集体,而是让自己感到舒适、安全、有归属感的小圈子。

我搬到杭州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觉得自己最有可能在这里重构这样的圈子。

为了重构这样的圈子,我做了哪些事呢?

搬到杭州不到一周,我就在团队内部组了个“安吉秋游小分队",希望远程协作了一年的大家有机会线下共居一周,建立真实的关系。

虽然5人秋游小组因为防疫政策,最后变成了3个人:我、佳敏、蕾蕾,但在安吉的这一周,我们还是过得异常开心。

在安吉小住的一周,我们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娱乐。早上一起出门吃早餐、散步、看风景,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中午在村民食堂用完餐后,便在田间散步、在户外喝咖啡,一边聊天一边办公,困了就在秋光里打个盹,傍晚再一起去食堂吃饭,结束后一起去附近的数字游民社区找人玩。

一路上叽叽喳喳,仿佛回到了久违的学生时代。

在大自然里的时候,人总是想更加诚实地面对自己。直面自己的欲望、痛苦、过去和现状。所以我们很容易聊到一些平时在城市里不会深聊的话题。关于各自的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成长环境、恋爱往事等。

每一趟这样的旅行结束后,内心都是不舍。嘴上说都的都是“下次再约着一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一次又一次真实的线下共居中,变得愈发亲近了。

回到杭州,布置好我的温馨小窝后,我就想着再找机会把大家聚在一起。

于是又有了第二次杭州露营。借着办户外活动的机会,我提前在家里张罗“安吉秋游小分队”的成员一起吃了顿热气腾腾的火锅。

丸子见我的电煮锅太小,主动从家中拿来自己的锅,让我想起小时候邻里之间的关系——今天你借我一袋盐,明天我送你一把葱。就这样,我在新家吃上了入住以来的第一顿火锅。

“好像回到了刚毕业时在北京的时候啊,那时总是和朋友们一起在冬天吃火锅。”佳敏说。

可能火锅,就是为了让朋友间多聚聚才发明的吧。

搬到杭州后,由于物理空间的缩小,我确实更喜欢出门见朋友了。

某天我在楼下公园散步时发了条状态,感慨住处楼下就是公园的幸福感。没想到炸出了很多住在附近的人, 他们中有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有最近刚从外地搬来杭州的朋友,也有在网上相识已久的网友。

神奇的链接让我决定多多主动发出邀请,把过去一年失去的社交全部弥补回来。

某天我列了一个表,写下那些想在杭州认识的人的名字,没想到写了长长一串。看着那一串名单,我对重建附近又多出了一些信心。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频繁社交的人, 但过去三年给我上过最重要的一课是:生活充满未知,趁还能自由活动,走出去,多认识有趣的人,创造自由交流的机会,让故事和灵感在交流中发生。

目前来杭州一个月,我见朋友的数量,比在上海半年都多。我感觉过去半年越活越封闭的那个我,正在慢慢发生改变。

3.混乱之中寻找心安

这个月, 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在上海的最后几个月, 我过着每天晚睡晚起,三餐不规律的生活。这种生活带给我的最大伤害是:创作欲下降

我的所有力气都拿来内耗了,实在没有精力再去创造与创作。

“你怎么又这么晚起床?”

“你今天又什么都没做!”

“你已经多久没有任何产出了!”

直到脱离了那段日子再往回看,我才发现那时候的我,其实是有一点轻度抑郁的。

任何一种生活模式一旦陷入惯性里,再想改变都会面临莫大的阻力。很多时候这股阻力并不来自外界和他人,而是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把自己从这种惯性中拉出来,对我来说抽离的方式就是改变生活环境

我在杭州的房子租在了高层,每个房间都有大大的窗户。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即使坐在窗前看着楼下的车流行人和远处公园里金灿灿的树叶,心情也会跟着明朗起来。

为了让自己早起,我报名了一个21天早起打卡&天天运动群,押金500元,一天没按时起床or运动少于10分钟,就会扣掉50元押金。

深知无法靠自律早起的我,借助外力实现了一段时间的早起。虽然目前还没完全养成每天仅靠生物钟就能自然醒的习惯,但是这21天的早起,莫名让我觉得生活正在一点点变好。

虽然中间因为突然调整作息开始早起,却没有实现早睡而小病了几日,但恢复后反而更注重健康养生了,也许是件好事。

当初离开上海时希望换一座城市能改变的几点,来杭的第一个月几乎都实现了。

我知道这只是第一个月,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会陷入新的困境之中, 但能够在这个混乱的当下,短暂构建一处心安之所,我已感到满足。

外部世界的飘渺偶尔也会让人不安,让我再次陷入对大环境感到无所适从又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之中。但我记得有位朋友说:越是这种时刻,每一次喜悦都尤其珍贵。

在杭州小住的这段日子,对我来说是一段自我调养的日子。冬天来了,今年的最后一个月差不多也该收尾了。

站在11月的尾巴,我在杭州的初雪之夜,祝你冬安。12月,希望平安、自由。

-11月做了哪些事-

-工作:

1.受Leain杭州邀请,在ADM十周年展上做了一场分享,主题是“朝九晚五之外,不上班的更多可能性”。这一期演讲的内容我会连载在小红书上,已经发布了一篇。

2.录制了一期播客,采访的是在我们厅友俱乐部认识的喜儿,无论感情还是职业,她都走在主流框架之外,目前是30多岁就半退休的状态,我们聊了女孩子的婚恋选择、做生意、搞事业以及财富自由的诸多话题。明天会在播客“逆行人生”上线。

3.远程监制了最新一期“100个不上班的人”视频,这是离开上海前拍的最后一支视频,也是一支公益视频,12月会跟大家见面。

4.个人IP成长计划第八期上课中,这是今年最后一期训练营了,也是增加新老师、换了新团队后的第一期,人数也最多,因此投入了更多心力,期待12月的结果。

(详情:个人IP,如何帮助我们开启职业自由之路?)

5.自由会客厅这个月的人物采访课21天朋友圈IP写作计划报名异常火热, 我也跟一群人一起写了“21天朋友圈写作计划”,用21个盲盒问题总结我的2022。

看到了很多走心的朋友圈,也看见了因为坚持这件小事,给普通人带去的微小改变,并为此受到鼓舞。这个活动呼声很高,12月, 我们还会再组织一次“朋友圈写作计划”,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自由会客厅”公众号蹲点守候。

6.小红书更新了2篇笔记,分别推荐了与“城市迁徙”有关的播客合集和“自由职业5年,我在做什么”的总结。

7.接受了So职场说的采访,聊了聊自由职业和创业以来的一些心态变化,采访文和视频见这里:我已经找不到,我想去的公司了

8.上海封控期间在家写的#内行才知道#的稿子,收录进了小红书的新书《新潮职业》中,这本书收集了24个不同职业的小红书博主的职业故事,很多职业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比如宠物营养师和宝石猎手,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9.在家楼下的公园组织了一次露营活动,天气难得好,抓住了杭州秋天的尾巴。

-生活:

1.搬进了杭州的新家, 收拾好了房子。重新开始做饭、买鲜花、拖地打扫、整理家里,把房子布置成了一个每天待在里面就很欢喜的地方。

2.在家里组织了2次聚会,和朋友们一起聊天吃火锅。也去两个杭州朋友的家里吃了火锅,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本月社交密度略满。

3.和团队小伙伴去安吉旅行办公一周,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

4.天气好的时候,养成了饭后去公园散步的习惯, 有时也会骑车去附近一公里的商场、书店看书、办公。

-读书:

这个月读的书都很喜欢,分别是:

《始于极限》:上野千鹤子老师又一本关于女性主义的新书,这一本是书信体的对谈,与之书信往来的是铃木凉美,一名职业经历跨度非常大的自由撰稿人,毕业于东京大学,年轻时从事过AV女演员和夜总会女招待的工作,也做过新闻记者。

她们的对话涉及当代女性关心的方方面面,从恋爱、婚姻、性,到工作、认可欲求、独立自由与女性主义。

一来一回的言语交锋非常精彩,很多成长过程中一直萦绕于心中的迷雾,在读的过程中会逐渐消散。

-《命运》:《皮囊》作者蔡崇达时隔多年后的新书,读这本书是在朋友推荐下听了咸柠七的一期播客《最幸福的活法是为别人而活》,然后开始看嘉宾蔡崇达的新书,意外的很喜欢。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闽南家乡祖祖辈辈的命运,带有一丝异域文化色彩, 却又直指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不得不面对的话题:生老病死,却是以一种比较轻松、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

目前看了一半,非常好读,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书籍,作者是一名人到中年遭遇伴侣分手,因而走不出心理创伤的心理咨询师,自己去找别的咨询师做心理咨询的真实记录。

这中间也穿插她自己的一些咨询来访者的经历和故事。整本书以讲故事的口吻展开,还挺好读的,近期对心理咨询感兴趣或者有轻微抑郁情绪的朋友可以看看。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前几天在厅友俱乐部的群里看见一位厅友分享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后感,一直不敢看这本书的我,最近也开始看了。

悲剧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撕开揉碎了给你看,有些故事真希望并非“改编自真实故事”。刚看完第一章,下个月再分享读后感。

以上,就是我的11月,我们12月再见。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干货 | 自由职业初级入门指南

不是每一个「不上班」,都能换来「很快乐」

人的迁徙:美国游学、泰漂买房与数字游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