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反叛 Ep. 1|在光影間捕捉現實
「攝影」一詞是從希臘詞根 φωτός ( phōtós )、φῶς ( phōs )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光繪畫」(drawing with light)。在攝影史上開起第一槍的是法國的藝術家兼發明家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在1826年(或1827年),他在法國勃艮地「曝光」(在當時還沒有攝影的概念)了世上的第一幅影像《窗外風景》(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
在當時,Niépce所使用的是「日光蝕刻法」(Heliography)也是攝影一詞早期的來源。用此方法捕捉影像需要一種被稱為「朱迪亞瀝青」的天然瀝青(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瀝青用於塗覆玻璃或金屬,經由光照射後的區域會變硬,而沒被光照射的區塊仍保持柔軟易清洗,接著用薰衣草油沖洗錫板上軟的區域即可成像。日光蝕刻法唯一的缺點在於,需要耗費長時間的曝光才能清楚成像,以《窗外風景》為例,它曝光時間長達八小時。當時與Niépce 一起研究攝影的 Louis Dagurre 則改良了日光蝕刻法,Dagurre使用了化學藥劑作為顯像過程的材料;將拋光後的銀版浸泡碘溶液,以75℃ 的溫度加熱汞使其汽化以便讓銀版顯影,最後再利用含鹽的溶劑(早期使用濃縮鹽水,後期則採用了效率更高的硫代硫酸鈉)沖洗將其定影。
由於影像表面柔軟且容易受空氣氧化而剝落,為了保護影像以及防手印,圖像一般以玻璃錶框保存。Dagurre的方法大大縮短了日光蝕刻法的曝光時間,只需要曝光幾秒至數分鐘的時間即可以獲得影像。以Dagurre改良的方法所取得的第一幅影像〈View of the Boulevard du Temple〉曝光時間約為4~5分鐘。
Dagurre將此方法命名為達蓋爾方法、銀版攝影法(Daguerreotype)也正式宣告了攝影這項技術的來臨,開啟了攝影的「銀鹽時代」。一直到1860前後,銀版攝影法幾乎可以說是撐起了攝影史上很重要的里程碑,甚至連法國政府主動出資購買此攝影法並且極力向國際推廣;不過,銀版攝影法的致命傷在於「不能複製其影像」,定影之後的影像連同它的載體,也就是銀版,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張影像。
有趣的是,即使銀版攝影法縮短了曝光所需的時間,但是仍需要30 秒甚至更長的時間為影像進行曝光,因此銀鹽時代的肖像照都看不到被攝者臉上的微笑,而這其中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可能。人像攝影或是肖像攝影在當時仍然是個很新的概念,如同麥克魯漢所言:「我們經常會用舊媒介的運作方式來思考新媒介。」在攝影之前所出現的肖像都是用繪畫記錄,而繪製一幅人像所需的時間又比當時的攝影還要長得多。因此,在繪畫的年代裡所出現的人像都是不苟言笑且一臉嚴肅的,不僅是為了塑造肖像的威望感,同時也比較容易長時間維持面部的表情;所以攝影剛踏入社會時,人們仍然是以肖像繪畫的態度來看待人像攝影。
再者,要維持一個笑臉長達近30 秒非常不自然,因此每個人看似不苟言笑的外表其實是為了攝影的需求。有時為了避免被攝者的頭亂動而導致成像模糊,會在被攝者的後方裝設支架固定頭部,盡可能保持靜止不動,直到完成曝光。藉此讓攝影過程中的成像能更為清晰。事實上,歷史上第一張微笑的照片出現在1858年,由英國女攝影師 Mary Dillwyn 所拍攝的〈Willy smiling〉。那時候的攝影的技術已有改善,曝光時間再度縮短成數秒即可完成;但是,大多數的客人在被攝時依然選擇不面帶笑顏。一直到了約莫1900年,人們逐漸接受在攝影時可以面帶微笑,影像裡的笑顏才逐漸增加。關於影像裡的笑容,在20世紀初期的一幅影像〈Eating Rice, China〉打破了這個影像的規則。
當時,德國的漢學家、人類學者 Berthold Laufer 正在中國進行實地探查,與當地的市井小民互動並且記錄他的所見所聞,而這張影像是在他的中國遠征結束後所帶回來的作品。照片裡的中國男子開心地看著鏡頭吃著飯,在許多攝影作品當中被譽為「攝影史裡最快樂的男人」。這張看似有些突兀的快樂男子,在那個仍然「不是很快樂的」影像年代顯得格外突出;不過攝影這一門技術發源於歐洲(法國),一直到20世紀初才傳入東亞。
因此,當時的東亞民族並不知道在攝影時不該微笑的潛規則,相反地,攝影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十分新奇而特別的科技。而當時 Berthold Laufer 正在蒐集「人類情緒的範圍」(the range of human emotions),對於一位人類學家,拋開過往的成見、束縛以及規則是他們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所持守的態度。也許,一個沒看過照相機也不懂影像規則的中國人、一位願意拋去過往的知識而且剛好在中國進行踏查的人類學家,兩個人的相遇而造就了這一幅在當時最快樂的影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