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反思 #14 🔐 白飯之亂的 5 個啟示
文章權限:2023/08/10(四)23:59。
專題 #寫作的反思 系列,是閱讀筆耕在 2022 年於圍爐〈中書神經系統〉推展的第一個項目,記下關於「讀與寫」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得。
所聞也是鎖文,以「🔒」標示,一部分文章提供外部(限時)試閱,用「🔐」註記。篇幅不長,但求更新穩、有觀點以及不打高空。
■ 所見、所聞:白飯之亂
節錄自 Yahoo 新聞報導:
7 月 8 日,台北市知名熱炒店「大道創意料理快炒」在用餐時段湧入近 30 名學生將店內免費提供的兩大桶白飯嗑光,事後還因吃不飽而到店家的 Google 評價狂刷 1 星負評,掀起爭議⋯⋯。
像「白飯之亂」這種生活化的素材,任何人(無需考究大量背景知識、資料、技術⋯⋯)都能輕鬆聊上一兩句自己的看法,是很適合練習思考的素材。
這裡蒐集/整理出 5 個觀點和大家分享,並加入自己的反思與 IMO(In My Opinion)。
一、尋常危機處理
Do something or not.
對我而言,討論「白飯之亂」前,我會先架設一個前提——你認不認為一間營業中的熱炒店(不是快要打烊的情況),有責任隨時隨地保持飯源充足?
我對於這個前提的回答是 Yes。
先跳脫熱炒店,假如你去挫冰店吃冰,老闆說他的冰源有些問題,給你先上配料,之後再補上剉冰,這樣子是否可以接受,通常是不太 OK 的(你可能轉身就走);但若他稱今天缺綠豆,所以沒法兒提供這配料,我想大家是可以接受的。
切換回主場景,我認為白飯對於熱炒店,是不可獲缺的「要角」等級(儘管它在熱炒店通常是不需要付費的),就像剉冰店裡的冰一樣。因此,身為一間熱炒店的老闆,不論基於什麼原因(客人嗑飯速度太快?客人到底是吃 1.2 碗還是好幾大碗?都不是問題癥結點),在店裡面臨飯源短缺的情況下,目前想像到的,沙推幾種因應方式:
先評估自己下一鍋飯出爐的時間,這個數值可能是 10 min 以後,也可能是 30 min 以後,也可以是 ♾️(不補了);告知客人這個估計值,然後店家要決定:
請客人們繼續等,不作出額外處置。
請客人們繼續等的同時,並作出「Do something」的努力,例如:
⠀
2-1 去附近別的店(例如自助餐)調飯。
2-2 詢問是否要用店內替代品代替(炒麵)但請你付錢。
2-3 詢問是否要用店內替代品代替(炒麵)但不收你錢。
2-4 其他「沙必思」方案。不補了,交代理由,不論是否合情合理。
不同的選擇,帶來不同的結果風險自負。在這起事件中,我想反思的是身為一間店舖(或公司)的經營者,面對「人在江湖走,一定遇的到/想像得到」的尋常危機處理應對。
不只是一間店的老闆,哪怕是店員(員工)等級,也可以培養/擁有「Do something」的隨機應變能力。
二、這樣的處置方式「換皮」是否總是成立?
出自 徐豫切入點 EP467 的內容,記錄上來。
如果這一團大嗑白飯的群體,是一群看起來稱頭的達官顯要,或一群刺龍刺鳳的江湖弟兄⋯⋯老闆當下若面對的是「不同群體」,是否仍會祭出一樣的決策呢?
⠀老闆是否因為招待的群體是學生,待客的「警戒心」就降低了水位呢?
@閱讀筆耕 🙋 反思:
這裡我提供一個名為「轉換視野」的決策技術,就是善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不同對象」的事例去尋找線索。以本案而言,我們在做決策的當下,可以把對象從「學生」置換成(想像成)其他群體,用更多的「事實」去支撐——或重新修正——自己的看法。
三、黑羊與白羊要過橋
也是來自 徐豫切入點 EP467 內容。
有時,我們會遇到某種程度上「雙方都有理」的情況,但是否只要覺得自己有理,就一定要把對方往死裡打?
⠀這情況就像是「黑羊與白羊要過橋」的故事,大家都沒錯,但都堅持要據理力爭到底,最後兩個「組織」都摔下橋去了(一方暫時性無限期停業、一方被冠上飯桶系之名)。
@閱讀筆耕 🙋 反思:
退讓、禮讓不一定是輸,因為當我們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反而是維護了利益。
四、基礎認知不同,是無法對話的
出自 M觀點 EP13 內容,記錄上來。
這次「白飯免費」一詞,衍生出兩大派基本認知:一派是「這是吃熱炒必備,本來就該讓人盡興」的江湖規矩;另一派是「免費,但可以限量,所以不等於吃到飽」的字義考究。
⠀這是 Culture War!當一個人秉持著認知 A,就算看了一百篇認知 B 的文章,也不會動搖他的信念。
@閱讀筆耕 🙋 反思:
溝通,是有建設性的交流,是希望讓兩群人在「共識下」能夠愈走愈近,而不是漸行漸遠。那麼該如何找到共識呢?
如果雙方對於「白飯免費」的詮釋有所差異,不妨換一個角度,尋找其他上/下位概念的交集,例如彼此都認可「店家能夠獲利,顧客感到滿意」的前提。在這樣的共同理解下,表達自己看法的同時,也尊重對方的立場,促進討論的聚合。
五、脆弱的「不成文規定」系統
也是來自 M觀點 EP13 內容。
當一個系統是「仰賴不成文的常規/默契」來運作時,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只要有少數人不買帳這樣的常規/默契,整個系統就會被瓦解。
⠀
這次事件對全台餐飲業者而言,是一個值得借鑑與思考的契機,讓他們有機會調整自身的經營方式。
@閱讀筆耕 🙋 反思:
我能想到的一個例子是,某些商家曾提供「愛心自助餐」服務,卻受到少數人的濫用,最終導致其崩解;又例如,有些餐館原本標榜「免費供應紅茶和熱湯」,但因為奧客的取巧(在離去前私自攜帶容器帶走更多茶湯等)手段,而被迫改為「免費供應紅茶和熱湯,僅供內用」字樣。
如果服務的群體是小的,單靠「默契」來運作倒也相安無事。但此一時彼一時,如果用戶體量變得龐大時,面對同一事物時,大夥兒更容易出現認知上的差異(或龍蛇雜處)。為了規範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明確的書面「白紙黑字」,讓所有內容清晰明瞭,不留空間讓歧義滋生。
🌱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Facebook|Twitter|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合作聯繫:penfarming.writer@gmail.com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註冊 MEXC|抹茶交易所走跳,兌現 OSMO 與擼羊毛。
註冊 Potato|從 Potato Media 學到三件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