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藝術之路》:創作者的灌頂之書,分享我的 5 個學習點!
與這本《創作者的藝術之路》相遇是在蟬語越讀。它躺在新書中島上的白色身影馬上吸引我眼球,加上老闆娘大推說:「你有在寫東西,讀了一定很有感」,便立刻被勸敗。
作者肯特內.伯恩是位雕刻家,同時也是作家。此書由 23 篇簡潔又深刻的短文組成。作者對創作者所會遇到各種狀態描述相當精準,解方也令人灌頂酣暢。讀完大有共鳴,相當喜歡。強烈推薦給有在創作的人。以下分享我從書中得到的 5 個收穫點。
【1. 回歸真誠】
一般來說,我們都受到內心某種強烈慾望的驅使,急著藉由創作將想法表達出來。我們的困難不在於找到想傳達的東西,而在於找出適當的表達技巧。
書中這句話讓我大有共鳴。開始寫心得後常遇到讀完書感觸良多亟欲分享,寫作時卻各種鬼打撞牆,無法表達出從書中得到的收穫與感動的狀況。同時又會擔心自己觀點平庸,無法讓讀者有「眼睛為之一亮」的感受。但作者這句話讓我釋懷許多:
無論哪種藝術形式,重點不在視野廣度或背後意圖 ,而在於這種視野是否真實。
如他說的,不管哪種形式的創作都是為了「真實」傳達個人心裡的想法。他人可以感受到你的作品是否真誠,也正因這種真實性,才能引發所謂的「精神共鳴」,讓藝術產生價值。
猛然意識到,我的憂慮並根本不必要啊。讀者不是要看你「炫技」,表達能力不足,觀點厲不厲害都不是重點,只要誠實把將書中收穫、感觸到東西寫出來就好。現在卡住時,總會提醒自己:「就先誠實地寫吧!」包袱輕盈不少。
若你能找到這種真實的觀點,你永遠無須哀嘆沒有東西可以傳達。即便你的觀點與意圖很平凡且微不足道,你的聲音還是會被聽見。
【2. 練習培育】
創作的開始總是特別興奮的,但過程卻總有迷失的時候。書中對這樣的演進闡述精準:
你感到興奮,並開始思考各種可能性。此時那個視野還有點模糊,但前景可期,促使你認真地將它展現出來。
但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到了某個時間點,你開始感到不確定。那些片段並未照你希望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你的信心動搖,起初看到的那個視野也開始變得黯淡無光。
這與我寫心得的狀況實在太貼合。構築心得架構時往往充滿動力,列下大綱,填上簡單文句,振奮期待填完內容血肉的文章;但細寫時往往不從人願,心中想法無法清楚呈現,文句邏輯失序斷裂;最初的設定亂了套,開始憂鬱文章無法完成。
面對這問題,書中提出一個很棒的概念:要當園丁,而不是建築師。
它鼓勵我們要去「培育」而非「建構」我們的作品。在創作時要學習接納意外、擁抱未知,將那些黑暗時刻化為養分。確實很多時候,那些經過掙扎,不符最初預期,長出意外面向的心得,成果反而都很不錯。
每個作品都會在創作的過程中成長,然後活出自己的生命。
【3. 懂得放手】
而除了要培育,還要懂得放手。
作品怎樣算完成真的是很難的問題,很多時候分析得越多就更不確定,思緒糊塗,怎麼修都不滿意。因此要懂得在適當的時間放下,不要緊抓作品不放。作者形容得巧:
如果你真的深愛你的作品,你就得學習「創造,但不佔有」。
我想到我很喜歡的演員連俞涵曾在訪談中提到「去者不追」的說法。她面對作品的態度是當下盡力做到最好,完成後就義無反顧地朝下一個目標前進。以我來說,不管是部落格或社群都盡量在固定時間要求自己發文,發完就往下一本書邁進了。
如果還是放不下,書中有個很棒的概念:把作品當作孩子。
別忘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強調要信任自己的創作,容許它用自己的方式走進他人的心裡。記得之前李安受訪時也有類似的說法。印象中約莫是這樣:「電影就像我的孩子,在拍完的那刻就不再只屬於我。」
你的作品是否具有生命,不該由你自行認定,而是由這個作品,以及與他相遇的人來決定。你的孩子正在活出自己的生命!
我就常寫完不甚滿意,但發表後被卻讀者的回饋所驚豔,感嘆他們從我文字中提煉出的新視野。很喜歡這樣放作品與讀者互動後得到的共振。
【4. 自由探索】
定位往往也是創作者的坎。書中的想法非常有意思。
不過談定位前想先聊聊作者對成功的反思。他認為創作者「太早成功未必是好事」。因為這會讓你想複製成功的模式,而這會成為一種定型束縛。他稱這現象叫:黃金手銬。
快速成功通常都隱含某種虛假的承諾,令你立刻變得異常興奮與熱情。但在不知不覺中,它會讓你不再關注你的作品是否真實,而把焦點放在既有的成功模式上。
所以他反而鼓勵創作者還不具名氣時盡量建立「寬廣的定位」,嘗試各種可能性。這樣當你成功時,就比較不必擔心黃金手銬的問題,因為你早已在受眾心中建立多元的樣貌。
這與我過往學的很不一樣。許多自媒專家都建議要將「定位做窄」,鎖定一個小領域深耕,建立自己獨特的定位。
老實說,定位一直是我很困擾的點。讀者們應該都知道我分享的書類型很雜。其實也曾因上面的「窄」建議,想過是否要專心分享特定書種,但又覺得無法改變閱讀習慣而作罷。
看了此書突然鬆了不少。我的心得就是推薦我喜歡的書,如此而已。保持分享的初心,應該比硬把自己塞到某個定位還要更重要吧。
【5. 面對否定】
創作勢必會遇到各種否定。在《部落格周年紀念篇》中就曾提到自己被罵的經驗。
那要如何面對批評呢?書中是這樣建議的:要先看評論的好壞。好的評論能將你的創作放進更大的脈絡裡,幫助你從新的角度理解作品;而糟糕的評論往往只有批判,沒有教導,僅單純想抹煞你的努力。因此我們要練習接受好評論的教導,忽略壞評論的指責。
除在外在評斷,對創作者來說還有一個更嚴苛、更愛否定的評審:自己。
舉個自身例子。這些日子在籌備要出 Podcast 。結果錄完第一集後各種懷疑人生,覺得聲音難聽,口條不順,修剪重錄多次都不滿意。但最近給身邊的幾個朋友聽,反應到還不錯(當然可能是他們對我太好啦……)。
或許就如書中所言:
在面對自己創作時,我們往往是最糟糕的批判者。我們太過投入、和它太過靠近,以至於無法判斷它的優缺點
我很喜歡作者說的:
請記得,選擇進行創作的你已經鼓足了勇氣,而這樣的勇氣很罕見。
對啊,光是努力把內心想法表達出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呢。希望未來在自我懷疑的時候,能記得這段提醒。
【後記】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雖說一直覺得寫閱讀心得好像不算「創作」,但書中的內容真的讓我超有共鳴。誠心推薦給有在從事任何形式創作的朋友們。
前些日子狀況不太好,要不就是社群發文常表現不佳,要不就是臉書社團分享心得被臉書AI 判定是垃圾訊息,強制刪除。實在有點喪。某個晚上走在駁二的夜巷時突然意識到:「啊,我是不是撞牆了啊!」
想來寫部落格到現在已兩年有餘,雖說不輕鬆,但多半還是挺享受。之前常聽他人說的撞牆期還真沒感受到過。此時竟有種終於遇到的感覺(笑)。
如作者說的:
創作的人多半帶著點理想性,不只想改變大家體驗世界的方式,還想改變這個世界。
就我來說,希望能透過閱讀分享,帶給讀者更多元的觀點,促進社會的對話一直是我的目標。但平心說這真的不容易,或許也是我撞牆的原因。
作者鼓勵這樣的理想性,但同時也提醒:
要用溫柔的手法包裝你想達成的目標。
他強調,所有創作的核心都是「愛」。而正是這份情感,才讓作品能渲染人心。
到頭來,能改變這個世界的不是政治,不是社會責任感,也不是憤慨,而是愛。
總之,還是本著初心繼續努力吧!最後想用書中這句話作結:
傳達情感、撫慰人心、給予肯定與啟發 — 這些都是藝術帶給人類的珍貴禮物。它們照亮迷惘的心,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我們內心有個神祕的地方,它只能被觸動,卻永遠無法被理解。
送給每個正在努力創作者們!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