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人生或許就是場無止盡的追尋,我的三刷心得!

MaxJames
·
·
IPFS
·
這已是我第三次讀這個作品了,有點忘記當初看的原因(畢竟我經典讀得少),劇情也忘了大半,但卻隱約記得先前曾告訴自己:當你迷惘的時候,可以再讀讀這本書。

這本《流浪者之歌》是諾貝爾得主赫曼.赫塞的作品。故事描述婆羅門之子悉達塔的求道旅程。赫塞的文字如詩,敘事易讀,但其中深意卻值得再三細品。

這書是我 2022 重讀計畫的書目。這已是我第三次讀這個作品了,有點忘記當初看的原因(畢竟我經典讀得少),劇情也忘了大半,但卻隱約記得先前曾告訴自己:當你迷惘的時候,可以再讀讀這本書

這次再刷,多了些年歲累積,讀來又別有滋味。只能說經典必有其道理,每次看都有新感受。以下隨意聊些感想。

【無止盡的追尋】

讀這故事有個有趣的地方:每當你覺得悉達塔終於得「道」了,然後就被打臉。整本書,讀者可說就是跟著主角悉達塔在求道的旅途上兜轉。這場追尋彷彿永無休止。

第一次醒悟是在見到佛陀後。迎來覺醒的悉達塔選擇走入世間,用心體驗世界。本以為他已得道,沒想到馬上被打臉。悉達塔從單純體驗觀察變得沉迷其中,直接變成過去討厭的樣子。

世間已經網住了他,情慾,貪婪,遲鈍,最後還有他以前覺得愚蠢,最常輕蔑而揶揄的:貪得無饜。

在這墜落時刻,悉達塔迎來第二次醒悟。再次覺醒的他來到河邊,與船夫瓦蘇德瓦一同載人渡河、傾聽河流的聲音。再一次的,他彷彿得道了。然而這一切在悉達塔的兒子來到後,又再次被打破。悉達塔慣寵著孩子,極盡一切滿足他的需求,但換來的卻是兒子的無盡不滿與輕視。

隨著兒子而來的不是快樂與平靜,而是災難與憂慮。

藉由反覆的得道又墜落,赫塞彷彿在提醒我們,生命總有新鮮事,挑戰沒有停止的一天。我們總以為能找到個一以貫之的方法,來面對各種外在考驗,但如此大「道」恐怕不存在。

但這樣也挺好。如陳綺貞說的:每一天都是一種練習每天都有機會成會更好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u0EBdQThw

【有形知識的極限】

書中透過悉達塔的曲折旅程,講述了另一個重要的主題:智慧難以言傳。我們總企望經由吸收前人智慧結晶,讓自己少走冤枉路。但赫塞卻藉由悉達塔的口說到:

智慧是不可言傳的,智者試著傳達的智慧聽起來總像傻話。

這說法讓人馬上想到《道德經》的那句:「道可道,非常道」。悉達塔從世俗泥沼逃脫後的體悟,可說徹底呈現這點:

世間情慾和財富沒有任何益處,這是我從孩提時代就學到的,我老早就已經知道,但是我現在才體驗到。而現在我知道了,不是我的耳聞強記,而是用我的眼睛、我的心、我的身體得知這一切。

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什麼悉達塔的求道旅程會一再醒悟又墜落的原因。很多事情唯有親生體驗,才能真正理解箇中奧妙;唯有實際經歷,方能體會其中甘苦。

而悉達塔與兒子相遇的段落,則是這概念的再次印證。在那之前,悉達塔對世俗中的「童稚之人」總帶著輕蔑,一種笑看你們迂的感覺:

他看著他們勤奮努力,看著他們憂慮害怕一些事物,一些他覺得完全沒有價值的東西,好比金錢,小小的樂趣,小小的榮耀。

甚至連「愛」這樣自然的事,在他眼中都難以理解:

我們這一類人也許不會愛人。童稚之人可以,這是他們的神祕之處。

但這一切在與孩子出現後有了大轉變。悉達塔終於體會到為另一個人而受苦是甚麼感覺。他愛上一個人,因愛而迷失,因愛成為傻瓜。一切童稚之人的「症頭」都出現了:

悉達塔愛這孩子,他寧可因愛而受苦擔憂,也不要沒有這孩子的快樂與平靜。

經由親身體驗,那個被卡瑪拉說「不愛任何人」的悉達塔,終於懂了愛。

的確很多時候,沒有肉身痛過一遭,很難真正體悟。很喜歡吳旻潔在推薦序中說的「傷口的必須」:

我越來越明白,生命中,若要超越自尊、自負、自卑、自憐、自厭、自棄等種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悲傷的重要、傷口的必須。

這讓我想到經營自媒體的經驗。早在寫部落格弄社群前,就聽人提過遇到流量不好會低潮、被網友批評謾罵會難過等各種提醒。但那時的我,以為既然都看過這些「金玉良言」,以後遇到這些狀況就無需太擔心。

但實際撞上卻完全是另一件事……

在經營的過程中,因點閱率而低落、被批評而自我懷疑,這些情緒我一個都沒少,紮紮實實地體驗了。但正如尼采說的:「凡殺不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即便現在仍不時被擊墜,總能很快速的調整,重新起飛。體驗的威力可見一斑!

「智慧難以言傳」從反面的角度來想便是凡事沒有捷徑,地獄得親自走一遭。但也可以反過來這樣想:沒有一條路是繞遠路,走過的每個蜿蜒都是累積

人生或許不存在「遠路」(Sharissa Johnson on Unsplash)

【自我與外在的調和】

話說回來,悉達塔的這場追尋,到底所為何物?總得來說,我覺得應該可以理解成一種「內在自我」與「外在他者」的調和拉扯。

本是婆羅門之子的悉達塔,從小修習祭祀、冥想,默念神聖的「唵」,試圖向內追尋印度教的「梵我」,卻尋不著:

而何處,何處是本我,最深處的,最終的「我」?

由於探索自我沒著落,他便轉投沙門懷抱,走向離棄自我的道路,希望藉由殺掉渴求與慾念,進入所謂「無我」:

從自我死去,再也無我,得到自心空明的平靜,在無我的思想裡面對神妙。

但悉達塔終究否定了這樣背離自我的躺平主張,如他說的:

那是逃離自我,暫時逃離自我的折磨,是對抗生命之痛苦與荒謬的短暫麻醉。

離開沙門的悉達塔遇上了佛陀。然而他對這位覺者的「法」並不滿意。即便佛陀解釋法的目標並非為渴求知識的人解釋世界,而是要引領人脫離「苦」。但悉達塔卻認為這條解脫之路只能靠自己探詢,佛陀的傳教只是徒勞。如他所言的:

世尊啊,你無能以法來傳達告訴他們,你在開悟的那一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離開佛陀後,悉達塔迎來對自我的第一次覺醒,不再將外在一切當作虛妄幻象,轉而「看」到這個世界:

意義和本質不在物質的背後某處,而是就在其中,在一切之中。

領悟這點的悉達塔,走入世俗,希望體驗更多世間的一切。但他看待這些「俗」物,卻總像是隔了層膜,並未真正陷入。雖然沾染許多童稚之人的氣息,但他依然未能理解人與人間的那種羈絆。不過,隨著與瓦蘇德瓦擺渡的過程,他從河的身上學會「傾聽」他者:

悉達塔從這條河學會永不休止,這河特別教會他傾聽,以沉靜的心傾聽,以等待、開放的心靈去聽,不帶狂熱,沒有期望,不加批判,不生想法。

最終,在兒子的催化下,悉達塔學會愛人,並開始同理那些那過去輕蔑的童稚之人。

他如今對這些人的看法異於從前,比較沒那麼自恃聰明,沒那麼驕傲,卻是溫暖些、好奇些,比較融入。

其實這樣「向內找自我,向外尋調和」,也是我時常思索的主題。想來或許每個人都一面在追求自我,卻又渴求他人認同。有時暗笑他人汲汲營營,猛然回身才發現自己並未高明到哪。

說來我會開始分享閱讀,也是想和外在有更多接點吧!獨自閱讀容易陷入提升的盲區,誤把自己與他者分開,以為高人一等;而向外分享,則能藉由與他者的共振,找到更多可能性。這是我建立〈姆斯的閱讀空間〉後收穫最大的部分。

突然想到《生命的意義是爵士樂團》提到的,生命最理想狀態應該每個人都有自在即興地揮灑,但彼此又能和諧共振,共譜美妙樂曲。但這樣的世界可能只存在想像中吧(笑)。

爵士人生真的存在嗎(Robson Hatsukami Morgan on Unsplash)

【後記:三刷有感】

我讀的這版本是遠流 2013 年出的德文直譯版。譯者柯晏邾很用心,不但在開頭作序,結尾還附上譯後感,補足許多此書與赫塞的關聯知識。

像柯晏邾提到,在寫出悉達塔第一次覺醒後,赫塞其實過了一年半才又往下寫。因為那時的他還沒想好要讓覺醒的婆羅門之子走向怎樣的道路,他無法描述自身尚未經歷的道路。還真是書如人生!

此外,柯晏邾也提到赫塞是個詩人。因此《流浪者之歌》雖說是散文,但卻如詩般,帶著極強的「音樂」律動。或許正是赫塞明白語言文字有其極限,才故意用這方式,讓讀者「體驗」他想傳達的意涵吧。

另一趣事是在《流浪者之歌》出版的五年後,赫塞又出版了《荒野之狼》。不同於《流浪者之歌》的圓熟,《荒野之狼》則充滿著憤世嫉俗。有些從《流浪者之歌》得到啟發的讀者,甚至對《荒野之狼》感到失望。

雖說沒看過《荒野之狼》,但單看《流浪者之歌》對悉達塔的「打臉」安排,似乎就不意外赫塞有這樣的轉向。柯晏邾提到,赫塞一直在探討「個人」和「一體」的關係。而這樣的追尋矛盾,就算放到現在依然未有個好解答。如柯晏邾說的:

在我們這個處處講究個體化,而個體卻不斷迷失而感到疏離,群體不時崩解到讓「個體性」顯得可笑的時代,赫塞很 in!

如前頭說的,這是我第三次看這本書。有意思的是,每次閱讀似乎都在人生的某個節點:

第一次是服替代役時,那時應徵研替未果,略帶不甘地走入小學,對前途感到茫然;第二次則是初入科技業那年,有些期待也有些躊躇,還在思索這是不是我想走的道路;而第三次讀的這個時間點,我正開始弄自媒體、分享閱讀,雖然過程多半快樂,但仍時常有不確定自己在幹嘛的時候。

算來不到十年,我的人生已經轉了幾番。每個時點的煩惱、追求都不一樣,唯一相同的或許是追尋從未停止。

這次再讀此書,對我不啻是個提醒。明白知識有其極限,很多事還得親身體驗;即便現在悟了什麼,明天依然可能被新鮮事絆住,日日是場冒險;而關於自我與外在的平衡拉扯,則恐怕沒有結束的一天,但這也是人生有趣的地方(笑)。

總之,就繼續追尋、體驗吧!期待下次再讀此書時,人生又有另一番風景。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MaxJames半導體外商的小小螺絲釘,遊走於廢青與社畜之間。熱愛閱讀,喜歡透過書本探索外在、內化自我。希望藉由書寫打開與世界交流的一扇窗。 個人部落格:https://maxjamesread.com/
  • Author
  • More

2022 馬特市年度問卷

年末儀式:2022 覆盤與 2023 展望!

《影響力習慣》:5 要點帶你成為職場中的高影響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