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馬特市
響應@珮妍媽媽🌱 發起的征文活動,正好也藉此機會聊聊自己作為新移居至馬特市的市民的一些感受。
馬特市的觀光客
其實來馬特市的緣由我在先前的文中略有提及。大概是今年四月份的時候聽不明白播客,那期節目正好是訪談張潔平,她聊到要“活出你想要的中國”,當時我才知道馬特市與飛地。於是抱著好奇的態度,我來到了這裡,剛開始甚至都沒有註冊。我不知道這麼說合不合適,當時我進來時剛看到一些對於matters改版的吐槽,簡單瀏覽了一下也沒覺得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
但後來有一天我照常打開中國數字時代,發現了一篇署名Lola的來自邊疆的年輕人的文章收錄在列。我看了好幾遍,是關於雲南的民族和宗教的,覺得特別有意思。因為我從小生活在川西,這邊也有特別多的少數民族,藏族、羌族、彝族、回族。但似乎大部分人除了身份證和漢人不一樣以外,並無差別了。他們從小生活習慣和漢人一樣,連有些人的姓也改成了漢姓。我有一個回族的朋友,他告訴我只有當一群回族人在一起時才不吃豬肉,而很多生活在這邊的“穆斯林”私底下跟漢人朋友吃飯都是不忌的。其實消失的不只是民族特性,宗教也被所謂的漢化了。我印象裡我家附近有兩個清真社區,那裡的建築都是綠色的,還有兩座很漂亮的原頂清真寺。可去年回來的時候,我才發現原頂被取代了,換成了所謂的中國傳統建築。
之後我雖然沒註冊賬號,但開始漸漸被馬特市上的文章所吸引。真的就像平台建立時的宗旨一樣:這是一個自由的平台,人們可以真正的暢所欲言,聊民主,談政治,聊理想,談日常,分享一切想表達或傾訴的。
在我未正式成為馬特市市民之前,還有@正宜 的一文《那些無人得知的你》對我觸動很大。啊啊啊啊啊!再次翻看此文,還是忍不住感慨,文中所描述的和我大抵相同。
“我覺得自己不應該為任何人帶來麻煩,內心深處我感到自己必須對別人有所助益才值得被喜歡,只要我造成的負擔越少,對別人的幫助越大,就更容易被接納。
於是不自覺的,我還是帶著面具生活,隱藏真正的感受與需要,在表面上迎合他人而活。但這樣即使被喜歡,在內心深處,我知道對方看見的並不是我。
後來在聖經上讀到「愛人如己」,我才開始發現,放下自己的需求去為別人著想,並不是愛的健康樣貌。”
對於我這種生性敏感,又喜歡鬱鬱寡歡,性復鬱憂的“小蝴蝶”(INFP)來說,真的在人類面前都習慣隱藏,或者說戴著一張滿是笑臉的面具生活。殊不知微笑背後早已淚流滿面。
但幸好,我現在在慢慢試著褪去光鮮亮麗的偽裝,真誠地表達自己,接納他人。我想,這就是我在馬特市正在做的。
馬特市市民
再後來,因為看到了七日書的活動,我才註冊了賬號,正式來到。
那期是關於“家與故鄉”的,對於一個外出求學的異鄉人而言,真的太合適不過了。可剛開始我還是有些顧慮,因為擔心被現實中的友人認出來。我當初逃離QQ區、微信區、微博區,就是因為上面熟人太多了,有時候我稍微發點喪喪的情緒性的東西,就會有好友跑來問我,雖然我知道他們是關心我,但這麼一想我就更不想讓他們擔憂了……
於是,我逃走了,數字移民至人類國馬特市。
在這裡,我第一次向別人道出了曾經藏在內心最隱秘處的往事。(小雨和雲小姐她們應該看不到吧~)
在這裡,我第一次不恥地自稱詩人。興許我不是一個詩人,但我永遠會有一顆詩性的心和期望過一個充滿詩性的人生。(借用野夫語)
在這裡,我認識了@由米娜 娜娜,雖然遠在對岸,不曾謀面,但雲聊的時候,卻比任何時候都更近。我們都喜歡安溥和蘇打綠,愛那些溫柔又有力量的歌曲。分享一首歌,就像分享一份榮光,一份幸運,和一份掛念。在同一片星空下,我們一同看過那輪明月,即便在我這裡被濃霧擋住,但我仍然看見了,耳邊甚至還想起了遠方的海浪聲……
還有昨天我打開threads看到一個貼文是關於不明白播客近一期講慈禧太后的,然後我打開matters就發現那文是大風@大風 寫的!好偶然的巧合!
……
還有很多想說卻沒說的話,就像還有很多馬特市的各位送給我的驚喜一樣,都慢慢留給未來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