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對下一代來說,「怎麼學」比「學什麼」來得重要。

📖 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

當小孩還小時,每天會為了他的生活、健康搞得焦頭爛額,小孩大點之後又開始要為教育、品行煩惱。

這年代生的少,面對時代的轉變,當年長輩那套教育方式已不全然適合,身為新手爸媽除了網路爬文科普外,有時透過這類育兒書籍,有主題系統性的閱讀,也能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用一個核心觀點貫穿始終:「每一天的教養,都在為孩子日後的獨立做好準備。」

作者凱若媽咪有著出色的學業背景,畢業於北一女,並在台灣大學攻讀公共衛生學系的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凱若媽咪育有兩個孩子,女兒經過台灣的教育後前往德國讀高中,而兒子則在德國長大。而作者本身因為是在台灣教育體系畢業,這樣的背景讓我認為她在比較台灣與德國的教育差異及觀念上呈現出相當中立的態度。

書中強調,每個孩子終究都會長大,踏出家庭,獨自展翅高飛。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養過程中,應該不斷培養他們面對自理、學習與社交所需的能力,以應對未來的「獨立生活」。就如同我們期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具備自我照顧的生活技能,但同時也不能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過分保護,限制他們的接觸與嘗試機會。

作者以親身育兒的實際經驗,結合她對兩國教育與德國婆婆的取經經驗,統整出來最為實用的33種觀念。以下摘錄7個有趣的重點分享給大家。

▍ 多用正面指示,取代負面禁止

在餐廳用餐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小朋友情緒激動地大聲尖叫或跑來跑去的情景。這些小小孩因為年紀小,難以保持冷靜,時常讓父母不得不高聲制止他們。然而,這樣做對孩子來說,他們只能接收到父母的「情緒」和「不可以」的信息,卻不了解其中的原因。

在這方面,作者凱若媽咪給出了一些寶貴的建議。她分享了父母難免會情緒失控,但應時刻提醒自己,多採用「行前教育」的方法。在外出之前,告訴孩子接下來的計劃,要見到誰,做什麼事,以及他應該保持的行為和態度。

此外,當我們告訴孩子「不可以」時,最好也能解釋為什麼。「不可以」後面,一定要補充「為什麼」,這樣孩子就能理解不只是被限制,而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

💡 「用說的」取代「不要吵」,讓溝通變得更親近。

▍ 團隊合作:家事,就是一家人的事

這裡提到一個觀念,多半大家認知小孩都會找媽媽,媽媽們也很常因為家事搞到焦頭爛爾,作者凱若媽咪在台灣家庭長大的印象也是如此。

直到他到德國居住後,觀察到在婆婆家,從不會看到她自己在清潔,而老公或孩子們在旁邊翹腳聊天的情況。

吃完晚餐,一定是全體動員,連誰要擦桌子,誰放碗盤到洗碗機裡,都已經有固定分工,迅速又愉快。甚至連兩大張桌子的聖誕大餐,他們全家也是一起在半小時內快速收拾完畢,訓練有素。

家事,就是一家人的事。這不只是「公平」,也是教孩子生活能力的重要觀念。我自己的經驗是,一起做一開始一定會因為不熟練做不好,但小孩學習力其實很強,雖然剛開始要花很多時間,但之後越來越上手後,大家都會輕鬆很多。

💡 家事,就是一家人的事,從一起做家務,教孩子「共同生活」這堂課。

做家事,從寶寶一歲開始就可以參與:千萬不要覺得小小孩不會或不懂,更別擔心會愈幫愈忙。大部分小小孩都喜歡幫忙,只要他們開始學著你做事,就可以帶著他們一起做。我兒子最愛洗衣服和倒垃圾,煮飯時也愛在旁邊幫忙,這讓他覺得自己很厲害,也是孩子愛你的一種表現。

▍ 挑戰自我,不為成績而學習

在德國的教育並非只有升學主義,重視技職教育也是德國工藝之所以會強的一個原因。書中描述與之前看過的文章或書籍類似,德國幼稚園強調的不是考試和作業,而是「玩」。也因為國家政策的成功,在德國人的眼中,如果你能有一技之長,不需要是大學畢業,一樣能過很好的生活。

💡 對下一代來說,「怎麼學」比「學什麼」來得重要。

這章節作者凱若媽咪想要分像她從成績單學到的事:學習可以不完美,但可以很快樂。爸媽怎麼看成績單,等於間接告訴孩子,他應該是等著被評量,還是為了自己而努力。我們應該要鼓勵小孩的是他過程中的努力,結果不是我們能完全掌控,知道接下來怎麼調整,才是重點。

💡 態度,永遠比成績重要

▍ 對自己負責,學習自律,而非他律

當小孩在大點時會開始反駁父母說:為什麼大人可以,小孩就不行?

有些爸媽在聽到這樣的問題,會直接丟句等你長大就可以之類的回答,對於小孩單純又直線的思考是無法讓他認同的。其實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告訴他,不是因為「大人就可以」,而是能不能「自我管理」。

要培養小孩學習自律這件事情,書中德國婆婆這段育兒經,覺得相當受用。上小學後,首年培養習慣,陪寫階段。剛開始學寫字,婆婆每天陪著孩子,約半小時完成。十歲前學負責,獨立完成作業後,婆婆只旁觀。重要是培養認真態度,不草率完成。在德國教育中,說謊與作弊都會受到非常嚴厲的處罰。德國文化中,被抓包作弊或說謊,比成績不好還丟臉。

💡 「誠實」與「忠於自己」,比完美成績更重要

從學習自律到對自己負責,打點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做好該做的事、搞砸得負起責任。而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如果我們總先急著給出判斷與意見,為孩子擔起了他們該扛的責任,孩子不管多大,都不會獨立。

最後,自律的延伸是「能享受,就要能負責」,建立起善後,就是體貼別人的觀念。收拾善後,不只是因為自己的環境會變好,或只是養成一個好習慣。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收拾,就是別人要收拾。

▍ 親子時間就專心陪孩子

是「陪玩」? 還是「一起玩」?

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小朋友在公園玩時,家長是坐在一旁,專注地滑手機。雖然孩子和家長似乎在同一個空間,卻常常只有孩子在真正享受遊戲,而家長只是身體在場,心思卻不在遊戲中,只是在照顧孩子。

以前也曾經這樣,多數家長總是期望孩子能夠在玩耍或遊戲中學到東西,但卻忽略了我們也可以從孩子身上學習。我們不再是兩個平行的存在,而是攜手一同去探索這個世界,共同體驗各種美好。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看著孩子長大,更是與他們並肩成長。

▍ 爸媽的下班時間,神聖不可侵犯

這章節相當有趣,以前顧小孩時,都覺得就是要24H待命,當我讀到這部分時,內心對於凱若媽咪的提醒感到非常認同,爸媽也要有自己的下班時間,同時也要很明確地告訴小孩,這段時間除非急事,不然是不被打擾的。

就如同凱若媽咪她會在這段時間裡,做些放鬆、沒有壓力、做完之後還會更有活力的事。像是和另一半看看足球賽、影集、電影,或只是窩在沙發裡喝啤酒聊天,享受兩人世界,或自己看看書、寫文章,和朋友聊聊。不論做什麼,就是不准自己工作(家事)。 那事情做不完怎麼辦?就套用德國婆婆學到的方式,把家裡的「家事」當作「全家人的事」,盡量一起完成。

▍ 懂得生活,享受生活

最後,這個問題應該也是多數父母會遇到的,孩子一閒下來,就喊「我好無聊」?

作者凱若媽咪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好比煮菜這件事,以前她也是跟多數爸媽一樣,大人在忙,小孩就在旁看電視或自己玩,過去我們只是坐下來吃飯聊天,現在我們一起做飯。藉由烹飪時的閒聊,一起學新料理,分享生活大小事。這時間不只填飽肚子,更是珍貴的家庭時光。這樣的過程也是讓未來獨立生活時,能夠學會使用廚具、處理食材,自己照顧自己。

💡 教孩子懂得生活

而在功課與家事之餘,我們也要讓小孩適時的留白,有足夠的時間,孩子的腦子才會動起來,否則放空和休息都來不及了,還談什麼計畫呢?所以我們不要那麼怕孩子無所事事、浪費時間,而是多給他時間去摸索跟思考。

▍ 後記

每次閱讀類似的親子教養書籍,都會在書上畫很多重要的段落。凱若媽咪的許多觀點很值得反覆閱讀。透過閱讀凱若媽咪如何教育孩子及德國婆婆的智慧,可以找到適合家庭的相處方式。總有一天,父母會回到沒有小孩陪伴的生活,同樣,孩子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閱讀筆記 #B064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