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聲景的相遇

蕭芸安
·
(edited)
·
IPFS

There is a voice that doesn't use words. Listen. — Rumi

Universiti Malaysia Sabah

意識能量學宗師,大衛霍金斯David R. Hawkins博士在其著作「心靈能量」中提及:音樂是最精微的藝術形式,因為它最不具體。

音樂(聲音亦然),不可見也不可觸碰,十分抽象,能直接繞過左腦的理性模式,直達右腦的潛意識模式,因此能以最快的速度引起人類的情感共鳴,它是具有某種穿透力的,直接與我們的情緒及感受緊密連結著。

聲音也是一種感知模式,這項媒介因為不可見,反而增加了它的想像空間,同一段聲音或音樂被聽者感知,不同的聽者對於聲音的感受度及聽覺敏銳度都不同,因此每個人對於聲音的詮釋便擁有無限多種可能性及想像空間,這是視覺較無法替代的。那些無限多種的想像空間通常是難以言說的、極為抽象的,並且是相當個人化、獨一無二的,但卻是那難以言說觸動了我們的內心深處,產生了某種同樣難以言說的情緒感受,那些都不是邏輯分析或理性思考的,而是與我們的情感直接相關 ,甚至是與我們的靈性共鳴的。

音樂和聲音也是一種「時間性」的媒介,當我們聆聽一段聲音或音樂時,勢必得要再重新經歷那段「時間的當下」 , 一段聲音若有3分19秒,我們在欣賞及聆聽的過程,便會再度經歷那段製造聲音的當下,所以某種程度它也是一種「再現」的形式: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聆聽,對不同的聽眾播放,被不同的聽眾聆聽感知,都是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再現、再創造、再詮釋與再經驗。

一開始記錄聲音,是想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我嘗試過許多將聲音素材與音樂結合的創作形式,也因為這幾年創作主題大多聚焦於城市和旅行,我發覺這些城市的聲音素材某種程度可以塑造出「旅途中」的氛圍,透過那些聲音片段帶領聽眾進入旅程的當下,身歷其境地,就像跟著我一同經歷在不同城市的旅程。

從2011年開始,我在亞洲不同城市旅行,開始大量搜集聲音,便接觸到了聲景(Soundscape)的概念,於是我將聲景這項媒介作為我記錄城市文化、觀察城市文化的方式。

聲音能夠傳達地方的氛圍,同時乘載著城市的常民文化,甚至記錄著時代的歷史記憶。

我常常在旅行時,思考人們與城市之間的關係,這些城市的聲景,往往都是城市居民與他們生活環境之間的連結,那是與我們生活有關的情感記憶。菜市場的喧鬧、小販叫賣的聲響、即將消失的產業,或是某些沒有人會繼續傳承的傳統技藝,那都與某個時代的常民文化息息相關,倘若能將這些聲音記錄下來,作為我們理解過去及傳統的媒介,我們也能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找到與傳統接續的根源意義,而不是虛空地度過我們的未來生活。

我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常常會被提醒,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如何去聆聽:聆聽自己演奏的聲音,還有與其他樂手合奏的聲音。透過專注地聆聽整個樂團合奏的聲響,跟隨那道聲響的流動來演奏,一起在音樂的韻律裡產生某種共鳴,有時候,那會讓你進入一種渾然忘我的狀態,你就只是在那個當下,與音樂融合在一起。

同樣的,在這幾年我記錄聲音的過程中,我才發覺聆聽不只是單純的聆聽,它更重要的其實是訓練我們如何專注,如何沈澱心靈,靜下心,將聽覺聚焦在你所記錄的聲音片刻之上,不知不覺,你會發現聆聽像是一種儀式,它讓你有一個機會專注在當下,與環境的聲音融合為一體,並且暫時忘記你自己,全然地與「聲音片刻」在一起。

我想這也是聲景在這幾年越來越被我們重視的原因,因為現代人早已經忘記如何去聆聽,如何靜下心來發現生活環境中的種種細節,不只有視覺,而是有更多其他感官的訊息,隱藏在城市之中,透露著屬於城市的面貌,訴說著屬於城市的故事。

如同聲景之父 Murray Schafer 所說:「我們的耳朵沒有塞子,註定會一直聽著,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有一雙開放的耳朵。」同樣的,我們生活在城市之中,但我們可曾真正深入地瞭解我們所生活的地方?

聲景作為一種媒介,或許可以提醒我們遺忘的初心,讓我們想起,我們應該如何去感受生活,並且重新認識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Tanjung Aru Beach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