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眼
文明之眼

《推背圖》第47象:約五百年後 讖曰:偃武修文,紫微星明,匹夫有責,一言為君 頌曰:無王無帝定乾坤,來自田間第一人;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商朝黃老思想】第五篇 至虛極也

歷史規律諸多相似,夏代分夏朝與夏后朝,商代分商朝與殷商朝,周代分(西)周朝與東周,漢代分(西)漢朝與東漢,晉代分(西)晉朝與東晉...;夏朝八百年世系為何被忽略?夏后四百年世系又為何能流傳?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㠵。㠵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修行極致時,能洞悉真相,明萬物因果。因果報應是常情,知常情則明事理,心蒙蔽則做歹事;知常則能容,能容則心公,心公則當王,當王則懷道,懷道則長久,雖隱沒不倦。

 

「虛極」是甚麼境界?應該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情表」又是指什麼?動機規律與表象反應,這與「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道理相同,以此洞悉真相明白因果。

「常」說的是自然規律,不懂自然規律就會造孽為災,今日環境污染極端氣候就是因為不懂自然規律所致,換句話說,現代人太有為了,於是降低污染綠化荒漠復育生態... 等等意識抬頭,也就是回頭遵循自然規律,所以「返也者,道之動也」,無為是因為有為太甚而出現,故也稱相對無為。

「沒身不殆」與「沕身不怠」意思大不相同,前者是指投生何處都自在,後者是持守王道不懈怠,「沒身不殆」的出處應該比「沕身不怠」早,而「沕身不怠」的出處應該早於周朝並晚於夏朝,如同「和其光,同其塵」,原理必然早於應用。

夏朝約於四千八百年至四千年前,夏后朝約於四千年至三千六百年前,夏朝建立者為大禹,禪讓於益而諸侯朝啟,最終其子啟繼位,經八百年長治久安後,又爆發了一場大洪水,這場洪水導致夏朝諸侯分崩離析,於是自夏后啟(或為更名)重新開始又撐了四百年。

歷史規律諸多相似,夏代分夏朝與夏后朝,商代分商朝與殷商朝,周代分(西)周朝與東周,漢代分(西)漢朝與東漢,晉代分(西)晉朝與東晉...;夏朝八百年世系為何被忽略?夏后四百年世系又為何能流傳?或許夏朝仍是親中選賢,而非父死子繼,故被後世帝王與史學家們刻意隱匿。

「容乃公,公乃王」這就不是周天子願意看到的內容了,因為『天子』就是打算私天下,豈有「公乃王」之理?所以這類書籍早就被周王室雪藏起來了,因此,其出處必然是周代以前,其次,至武丁之後就已是「不知常,㠵作凶」了,所以,此段出處於盤更之前更有可能。

從「知常容」為分界,前面說的都是修行真相原理,後面則是論述王道的定位,因此,前段有可能是參考古籍,後段才是作者的真實手筆,此外「沕身不怠」又像是執政的角度,故而商初王室為此段文章作者的可能性就很大,用意當然是對夏朝王道的道統繼承。

此外,殷王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或許也與先王的修行有關,修行至極處自然會有神通,只不過到了後代,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先王神通廣大,卻不知先王為何如此神通廣大,傳到武丁之後就變成無可救藥的迷信。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