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pl
ypl

走向自己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我們都是尚未完成的傑作

最大的喜悅,就是活在與他人深刻、誠摯且慷慨的情感之中。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是一本指引所有人走向理想人生的內在指南,由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及屠圖大主教-領銜共創,而書名指出:懷抱喜悅是他們共同的解答。儘管兩者皆是眾人推崇的宗教領袖,他們卻誠摯相信,不必皈依於任何教派之下,所有人都值得擁有更好的人生,故有本書的誕生。兩人的經歷為書中訴說的一切做了最好的印證,一方年紀輕輕背負政治使命,被迫流亡異鄉終身不可回歸;另一方則生於種族隔離壓迫之下,目睹過人類最殘酷的暴行。這些苦難並未讓他們身處憤恨及絕望之中,而是盡其所能地與世界分享平靜和喜樂。

Source: Kobo

圍繞著主題「喜悅」,實則討論我們應如何處理內在思維為自己帶來的困境。如達賴喇嘛所言,痛苦都是我們的大腦所創造出來的感受,尤其將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的想法,更無法減輕痛苦帶來的折磨。兩位領袖最後一次相聚,把絕大多數時間花在回應世界投遞過來的疑問,以一個平凡人對另一個平凡人的角度,平實地闡述什麼是喜悅、為何我們會遠離喜悅、我們如何在自己裡面找到喜悅。

喜悅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喜悅究竟是什麼?書中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以各種正反面表述的方式勾勒出它的形狀。首先,它不是一種情緒,不會輕易消散,能夠恆久存在心中;再者,它的產生與他人相關,一個人盼望能夠造福他人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最大的喜悅;此外,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在,是我們的原初狀態,也因此極具感染力;最後,它可以帶領我們穿越苦痛,使我們相信阻礙後面定有美好伴生。

屠圖大主教以分娩為例,協助我們想像喜悅的模樣。每一位母親為了誕下新生命,必經生產的劇痛,那是生死交關的重大抉擇,但凡接受這份疼痛之後,母親見到孩兒的臉龐,喜悅定會油然而生,自然而然超越身體的磨難,有如神奇的魔法降臨。

那為何我們遠離了喜悅?又該如何將喜悅內化成存在的方式?

以精神免疫力消融心靈之毒

恐懼、焦慮、沮喪、憤怒、悲傷、絕望、寂寞、嫉妒,這些情緒我們都不陌生,很可能一天中心緒就在它們之間輪轉,沒有喘息的空隙。壓力、苦難、病痛、死亡,以上都是現實生活的常態,沒有人可以逃離它們的造訪。說真的,喜悅要怎麼從這些心靈之毒中萌芽茁壯?

事實上,本能讓我們的心靈容易被負面的事物佔據,最初是為了提醒我們察覺周遭的危險,好延續人類這個種族的生命;但在資訊紛飛、恣意侵占注意力的年代,卻使正確認知世界的樣貌變得困難。唯有仰賴自身努力去校正心靈的向度,有如修正一台車的車軸,使我們得以感知到更平順的人生之路。屠圖主教主張我們必須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不需要妄自批判負面情緒以及它所帶來的後果,了解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那些反應,再嘗試減少情緒對身心的傷害。達賴喇嘛則強調,人都必須花時間培養自己的「精神免疫力」,只要心識和心性修練足夠,就不容易受到負面感受的影響。

圓滿在有智慧的自私

作者提出喜悅的八大支柱,其中四項是心智理性的特質:觀點、謙卑、幽默和接受,另外四項是心靈感性的特質:原諒、感安、慈悲、付出。但就我自己解讀,心智理性像是對內要求自己,產生更好的心理品質,心靈感性則是與他人互動的準則,喜悅自然會在這些連結之中產生。

  • 提升內在心理品質

世界是由我們自己的內在所創造的,改變觀點就會影響所有的感受以及如何採取行動;因此,擴大視野,嘗試去超越有限的自我意識跟利害關係,會帶來對整體社會更有建設性的回應。放寬眼界之後,就會明白自我的渺小與平凡,不再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去除這一份妄念之後,便能消解與他人的隔閡,以謙卑的態度與他人對話,也能自在承認自己的極限和弱點所在。幽默則是謙卑的朋友,對他人嶄露人性的一面,但無人被真正貶低,而是可以對彼此共通的人性會心一笑。而在上述的內在觀念轉換之前,接受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是最大前提;唯有接受現實,輕鬆享受人生的旅程,不執著於無法掌控的因素,讓平靜伴隨未來將到來的轉變。

  • 與他人互動的準則

整體人類是一張複雜相連的網絡,彼此相互需要、也相互成就,你想如何被對待,就該如何對待他人。若我們始終於無法原諒傷害我們的人,就是將自己困在過去之中,也是把自身的快樂交與他人;甚至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將同理心施展到正在為自己種下苦果的人(傷害我們的人),如此一來,瞋恨不再有滋長的空間。如果說憤恨將我們困在過去,感恩則是將心靈拉回當下最好的方法;時刻省思身邊所有一切皆是他人給予,並積極尋找每次相遇之中,潛藏的美妙與可能。據說佛陀將慈悲視為所有美德的集合體,而慈悲和付出又是緊密牽連的;慈悲讓我們希望他人得到最好的對待,因而會基於共有的人性行動,給予他人自己所有,不論是物質或精神上,喜悅將由此開始自然滋長。

屠圖主教如此描述:「我知道每一次我做出慈悲的行為,我心中就會感受到一種別處找不到的喜悅。你付出給別人,自己應該會減少,但不可思議的是,我好幾次都發現:你為人付出,把自己的東西給予別人,好像反而空出更多空間,之後會得到更多東西。」幫助他人竟是最大的喜悅來源,是要我們承認自己與他人的互相依賴,不可能單獨而活。是故,抱持慈悲幫助他人,是一種「自私的智慧」,讓我們可以在自己裡面發現喜悅,並與人生意義相結合,更在人與人的連結之中茁壯。

紀錄片加筆|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

兩位尊者於2015年的相會促成《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同時也有另一部紀錄片因而誕生:《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跟書本相較起來,影片討論喜悅的內容相對不多,重點更放在描繪兩位領袖,除了直接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外,另外輔以動畫及身旁之人的講述。

看完最大的收穫在於理解達賴喇嘛跟屠圖主教之間的差異,如同書籍作者Douglas Abrams於片中論斷:你很難找到世界上兩個如此不相像的人。達賴喇嘛當年非自願地坐上統治之位,住進有著上千個房間的布達拉宮,與父母分離、在僧人教育下成長;還未長大成人,即要背負國家命運,面對鄰國強權迫害,經歷挫敗,展開半世紀的流亡,繼續擔任藏人的信仰與政治重心。內心不禁替達賴喇嘛感覺心塞,一切看起來都毫無選擇,年輕時勢必對自己的命運多有懷疑和矛盾;但他沒有抵抗這一切,也許將眾人的期待揉合進自己的選擇之內了。屠圖主教則傳達出相反的氣息,更加入世、有人性。他自行走上帶領眾人對抗強權之路,內在能動性的強大一覽無遺;雖然身體多有病痛,兒時父親家暴母親的作為,替他留下難以治癒的傷痕,最終也未能與父親完成和解,始終帶著這份遺憾到生命的終點。

兩位尊者的差異在對話中可觀察到以外,讓我最有印象的是接見藏族少年少女們的某個片段。一位少女說完第一句話後便掩面痛哭,見狀,屠圖主教口吐安慰之語後,便垂下眼簾,好似在幫少女及她的家人們禱告;達賴喇嘛則眼神炯炯,看著少女說:「你擁有更好的機會,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該為此感到感恩。」屠圖主教表達的是當下的同理,用他最大的力量去舒緩少女的痛苦,顯見溫柔之處;達賴喇嘛則維持著精神支柱的強韌,指引她該如何面對未來的路。或許有人會覺得達賴喇嘛太過理想、強硬,但那或許是他賦予自己的義務,必須時刻提醒這些少年少女們,與父母仳離的痛苦,換得強權統治下不可能會有的自由,不要忘記它的價值。

兩位領袖緊握著對方的手。 Source: 卡卡洛普

Reference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