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閱世界
快閱世界

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 有拍必回,大家互相加油呀

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今年春节,一部《你好,李焕英》让贾玲火了。

票房突破30亿、贾玲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豆瓣评分8.1,好评领先其他春节档电影。

但是这部电影给她最大的收获,也许是终于完成了一次和逝去母亲的隔空对话,终于能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解。

豆瓣上一个网友看过之后,对李焕英说:“您女儿的电影我看了,拍得挺好,您闺女可真有才!不比那些专业学导演的差!她太招人喜欢了,最重要的,她向您说的一样,活得健康快乐。”

贾玲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处女座票房、口碑双丰收,凭借的更多是情感的真诚。

她实实在在地拥有过、失去过、遗憾过、内疚过,也真诚地希望能站在母亲的角度上,看她因为意外离开的短暂一生,经历了什么、怎样看待婚姻、看待这个总是让她操心的女儿。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让很多人泪目,贾晓玲对母亲说:“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到。

同样的,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的开篇,也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去世多年后,他在梦里见到母亲,像个孩子一样对母亲大喊:“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

对每个人来说,和母亲的关系,都是自己经历的第一个关系,和母亲的相处方式,决定了你和世界的相处方式。

那么,一个人为何成为母亲?母亲对于孩子来说,除了生育、养育之外,最大的价值又是什么?

郝蕾主演的电影《春潮》,把一家三代女性、两对母女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爱恨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

40岁的郭建波是报社记者,在外,她工作投入、尽职尽责,跟踪儿童性侵案、杀人案、暴力冲突事件,可是下班回到家,就变得郁郁寡欢。

母亲纪明兰年轻时离婚,一个人带着女儿长大。在母亲的记忆里,前夫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自己艰难孤独的一生,就是因为嫁给了他、又生了女儿。

于是,她把对前夫的恨发泄到郭建波身上,任何话题都可以扯到郭建波身上,再推及到死去的前夫身上,火力全开,诉说他的种种不堪。

郭建波说:“我被母亲惩罚了四十年,因为我姓郭。”

和母亲关系剑拔弩张的郭建波,也成了单亲妈妈,她的女儿郭婉婷从一出生起,就被姥姥带在身边。

郭婉婷9岁,从小生活在两个动不动就吵架的女人当中,小小年纪学会了看脸色,她既是姥姥与妈妈之间的润滑剂,也是二人爆发新的矛盾的导火索。

情绪化的母女关系,也在这个孩子身上延续。

郭婉婷开玩笑说“姥姥翻脸比孙悟空还快”,纪明兰立刻发飙:“对她多好都没用,有一点不好,她都给你记下了,都是白眼狼!

你们两个吃我的、喝我的,还想我笑着服侍你们,门儿都没有!”

就这样,郭建波从不曾在纪明兰身上得到过平淡的、日常的爱,她的孩子也没有得到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健全的爱。

一直想挣脱、一直想和解,但却一直困在固有的相处模式中,继续循环,没有出口。

武志红曾说,母婴关系往往就是一个的命运雏形,这个很难改变。

因为一个人在6个月大之前,是和母亲“共生”在一起的,所谓的“共生”,就是婴儿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是不分你我的。

这个阶段的“共生”,母亲对婴儿无微不至的关爱,会让婴儿感受到自己的无所不能。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常被忽略、身体和情感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回应,“共生”匮乏,长大后就会总想建立“不分你我”的关系。

共生需求有没有被满足,决定了一个人在感情中的依赖类型。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曾经通过陌生情景研究法,把孩子的依恋分为三个类型: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当孩子和母亲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主动去探索周围的东西,情绪稳定;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对母亲过分依赖,不敢探索;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是否和母亲在一起,表现得差异并不大,他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得到安慰,但却不会依赖谁,和母亲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会采取回避的态度。

依恋类型,决定了我们在感情中的表现:

安全型依恋的成年人容易与人亲密,安心地依赖和被依赖,不担心会被抛弃;
矛盾型依恋的成年人渴望与人亲密,过分依赖,总是担心自己被抛弃;
回避型依恋的成年人则期待亲密但又恐惧亲密,因此拒绝与他人过分亲近。

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开篇,作者欧文·亚隆在母亲逝去十年后,梦见自己在一个游乐园,在一辆通往黑暗鬼屋的缆车上向母亲大声喊出:“妈妈,我表现怎么样。”

醒来后,欧文·亚隆发现,自己一生都在研究生命的意义、研究关系的价值,他原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力,然而在梦中,潜意识却指出他的一生追求的是另一个目标——争取已逝母亲的认同和赞许。

在梦里,他重温自己和母亲的关系,他们彼此深爱,又互相忽略,他们从未互相称赞,甚至害怕对方。

导演姜文也曾分享同样的痛苦。

他深深记得两件小事,一是自己考上中戏,开心地给母亲报信时,母亲只是把通知书丢在一旁,说“你还有一盆衣服没洗”;二是拍戏赚钱后,他给母亲买房,母亲却不愿意去住。

“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高兴”,母亲去世后,姜文也彻底失去了得到母亲肯定的机会。

而贾玲不同,母亲早逝,但她得到过母亲最深的认可和爱。

在最困难的时候,她想到喜剧是母亲为她选的专业,就能咬牙坚持下去;想到母亲曾经说:“让别人快乐是幸福”,她就更坚信自己的路。

和母亲的关系为何如此重要?
为何我们总是拼命的在追求被自己的父母认同?
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一个人和伴侣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在事业上的追求?
不被认可的遗憾,又该如何和解?

亚隆博士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用六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深入探讨母亲这个角色和生命意义的话题,真实与虚构交错,一步步走进亲子关系的核心。

贾晓玲说:“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一个个花季少女变成母亲,生命得以生生不息。

她们给予世界的,不只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有爱的方式、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亲子关系中最大的遗憾,是不曾互相了解、互相体谅,而《妈妈及生命的意义》给了一个探寻母亲世界和生命意义的机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