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從方格子的瀏覽數看起:追劇的我們一定要跟上話題嗎?

「瀏覽數」存在的意義!它不一定能代表「一篇文章寫得好與不好」,但它可能可以透過使用者的點擊,觀看一些數位時代的端倪:有些東西是歷久彌新的,有些共鳴要在對的時刻才會敲中人心!那麼那些不在潮流上的話題討論,也必然有存在的必要!因為沒有人知道,在這個分眾時代中,會不會有那麼一小群人,在關心那些沒我們都以為沒有人關心的事!如此,每一個人心裡存在的聲音,都不應該因為「沒有話題」就沒有意義了!

這是一個頗有趣的數字觀察,但需要從matters上週(20230817)的一場語音活動的內容說起;那是matters改有「選集(分類)」功能之後,邀集用戶對新功能以及「期望功能」的討論(給建議或幹譙大會XDD)其中一項「被期待的功能」就是「文章瀏覽數」這件事。

關於matters早先最容易被拿來互相攻擊的就是「拍手數」這事,這真的不免要提到2020~2022虛擬貨幣幣值在高點時的盛況:越是有利益、價值的對等關係,數據就容易被拿出來討論它的公平性,或者其意義為何?(誰的文章寫得好可以被拍?誰的是因為人氣充數?)

數據的存在,就行銷的角度而言,其實是「有得到真正的獲利」那個「獲利數值」才真正的有意義。拿出版界來說,一個認真經營社群的出版社,可以得到很多的分享、按讚數、留言數,沒有辦法反應在「銷量」,那麼很多時候那種「經營」就很容易是「做白工」了!但也不能因此就不做了,因為越不做就越容易被埋藏在別人的數字之下,於是得換個方式思考「數據」這件事。

那些人為的、背後操作的,或者「分析數據」而推演出來的經營策略,可能影響選舉結果,可能左右世界趨勢潮流,可能創造出某種雷聲大雨點小、萬人按讚一人到場的「假象」(譬如:台劇每次好像聲量都很大,但不一定好看XDDDD;活動總是很多人在網上聲援,但每次現場都小貓兩三隻)。

於是有人會發現「數據」在某種程度是一種行銷工具,不能「完完全全」「反映真實」(就選戰來說,網路上的空戰很會打、聲量很大的候選人,也需要現實上勤跑地方的陸戰實力,畢竟「走出去投票」跟「網上嘴砲」還是兩碼子的事!)

從Covid-19後,因為長期窩居在家中,讓「追劇」這件事取代了本來要出門打發時間的那些事,也許連同「去電影看電影」這事也被改變了!網上不只是多了更多「劇情分析」「十分鐘帶你看完一部劇」這些短影音,或者總是有人卯足了勁搶在劇集上線第一時間(八或十六集一天看完那種)寫出那些在話題上會被討論的文章,好像「不跟上話題」落在人後就變成被放到世界的角落那般孤單寂寞;也有些人為了在同儕間能跟上話題,快轉給它按下去,咻咻咻地就能追完一部劇。

這也許是不上班、不出門、沒有同事的我沒有的困擾,劇或電影可以慢慢看,落在人後也不要緊;沒有人討論的時候確實有點孤單,但遇到能與自己暢談某部「好久以前」「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提起」的劇的人時,還是會感到某種「找到同類」的興奮感!

在matters這場語音活動裡,多數人期待可以看見自己的文章被瀏覽數,這個功能在方格子有,在過往matters每週寄給用戶的「數據週報」裡也看得見,且其中還分了「站外」與「站內」的瀏覽數,也另外將「從Facebook及google而來的點擊」獨立出來,在數據裡也可以窺看Facebook的使用者習慣:多數按讚的人,不一定會點開「顯示更多」,更不會打開貼文附上的連結閱讀。

這是使用者習慣:按讚了只是代表「我有看到這一則」,說不定「從google搜尋而來的更多」,以我最後一封數據週報看來,站外瀏覽數最高的是這篇〈去麥當勞自備容器裝食物也可以集點換可樂!〉(現在不能換了喔!這是2020寫的!)不曉得是因為可以「換可樂」吸引人讀,還是因為「減塑」這件事就不得而知了!但這都是「數據」可以呈現的事,在沒有「被刻意操作」的狀態下,就變成了有趣的網路觀察!

話說回來「方格子的瀏覽數」,讓我稍微感到心安了一點,關於「追劇」這件事。

Netflix和Disney+都會在新上架和下架上做一些公告,以公告的那天開始,就會不斷地看到新上架且新劇的話題炒作,也有人拿這些片單來寫文或發在社群跟著話題走,等到新劇上架時,就會有排山倒海的文章出現,不外乎那些用標題騙你進去的:TOP5的韓劇是哪部,哪部只排名第三,第一是誰;盤點某某劇最OOXX的劇情,你不知道的是;台劇XXX為什麼會紅到OOOO,教你一次看得懂(但其實常常沒報導裡說得那麼好看!關於台劇,改天再寫)⋯⋯

有趣的是,人們不是說都不閱讀了嗎?倒是很愛讀那些農場標題和話題上的文章啊!

這些劇和文章,如果是「一次上架」的話題性幾乎都只能維持上架後的半個月內(比起政治、社會口水的三天到一週,劇還能撐到半個月以上的都算好了。)但說每週更新的劇集的討論度會持久一點嗎?也不會太久,像是金泰梨的《惡鬼》7/29最後一集,大概也是八月的上半個月甚或八月的第一週之後就沒什麼人在討論了,這應該就是現在的趨勢了!

從去年(2022年)才開始看大量的韓劇的我,多半都在爬某個演員的舊作,只偶爾跟著話題追著金泰梨的《二十五,二十一》,從卞約漢去追《未生》沒看完,一直到看了《機智醫生生活》,才又從金大明再回頭看了《未生》,之後才又追了大家已經看完田美都和孫藝真演的《三十,九》,再看了孫藝真的《愛的迫降》,以及藝真所有的電影⋯⋯(改天來寫韓劇菜鳥的觀影筆記!XDDDD,我累積一年多的片單應該可以超越很多看韓劇的人了吧!只是很可惜早年的平台沒有就看不到了。)

很意外的是從方格子的瀏覽數據發現:會點開舊劇集的心得文來看的人說不定加總起來比看新劇文章的人還多呢!(因為新劇很多人寫,所以會稀釋閱讀點擊,多數人會挑「比較火熱的那幾篇讀」)

這件事讓我頗感意外也驚喜!

在影視串流的時代,能有很多「舊作」能看,是件非常幸福的事!特別是對影劇非常熱愛的人來說,這些無盡的資源,都能滿足自己對於戲劇、表演、編劇的渴求!早年為了要看很多經典老片、電影院上了一週就下片的電影,或是那些只有影展看得到,甚至沒有人要播、收視不好沒有重播的好劇、好電影,都要昧著良心、冒著風險上驢子、上論壇用BT找片源下載!

在matters那場語音活動裡,我們討論著「數據」這件事究竟有何重要性?對於「文章發表」的用戶來說,這些數據可能只是「我的文章被多少人打開了」,但若細看這些數據的變化,也許能觀看出藏在那些聲量很大之外的使用者習慣,就像是舊劇文的瀏覽數總是高得讓我懷疑「真的有人在看這些沒有人討論的劇嗎?」或者我其實也相信應該是有誰幫我轉分享去其他地方了吧!不然像《監獄醫生》《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我的大叔》《愛的迫降》這些根本不在話題上的劇集文怎麼還能有兩三千的瀏覽量?(我自己看過出現在手機chrome分頁下的文章頁面)

但不論是被轉分享或是自然在方格子生成的瀏覽數,反映「舊劇」還是有人會想要閱讀其他人的心得,都是一件好事!時代雖然「快」,但我們所擁有的「資訊/資源」是「寬廣的」,除了追求與他人一起討論有話題外,還能讓更多網路提供我們的這些無窮無盡填滿生活,在「新的事物」之外,還有很多很多「舊的」創作,可以填滿我們的生活或者多有啟發!就不用事事跟著流行的話題,跟不上還覺得心慌了!

也用以回應matters語音活動中「瀏覽數」存在的意義!它不一定能代表「一篇文章寫得好與不好」,但它可能可以透過使用者的點擊,觀看一些數位時代的端倪:有些東西是歷久彌新的,有些共鳴要在對的時刻才會敲中人心!

那麼那些不在潮流上的話題討論,也必然有存在的必要!因為沒有人知道,在這個分眾時代中,會不會有那麼一小群人,在關心那些沒我們都以為沒有人關心的事!如此,每一個人心裡存在的聲音,都不應該因為「沒有話題」就沒有意義了!

如果你正巧看了什麼沒有人要討論的舊作,也許我有寫過,也歡迎你來讀我寫的文囉!

圖:20190401首爾STARFIELD LIBRARY,河正宇的書!Canon EOSM50。話說那年我幾乎不看韓劇的XD

@Matty@自由精靈|多比@映昕 (這裡@一下三位)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