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毛

somno
·
(修改过)
·
IPFS
·

line群族傳來一支影片,闡述台語的【龜毛 ku-moo】漢字是【瞽矇】,立論根據是瞽矇為上古史官之名。春秋以前,中國有兩種史官:太史瞽矇。當時人們傳述歷史大致以瞽矇傳誦為主,而以太史記錄幫助記憶,《國語·楚語上》記載:「史不失書,矇不失誦。」因此,一般認為《左傳》的作者左丘明就是一位瞽矇。而《國語》亦為當時各國瞽矇所傳誦歷史的彙編。而史官的工作是紀錄事實,故有吹毛求疵之癖,以此推論!

高毛人

影片中還提到客語也有 ko-moo 一語,寫【高毛】! 網路上查到

「高毛人」的原意應是「孤人」--年老孤苦無依絕子絕孫死沒人哭---多麼傷人的詛咒兇狠之語。

這個在教育部的客語字典中是寫【孤盲

1.(貶)罵人之語,意指別人很壞。例:恁沒良心做這兜夭壽事,實在孤盲。(這麼沒良心做這等缺德事,實在很壞!) 2.很。例:七月天無開冷氣,歸間屋熱著孤盲。(七月天沒開冷氣,整間房子非常熱。)

這個應該是對照閩南語的 koo-khut 【孤𣮈(上屈下毛)! 後一個字,原本應發屈音,不知如何演變發成毛音! 《台日典:

(1)骨肉死失,孤單無親。 (2) 冷酷無kap人交陪。 (3) 土地等無地上物。樹欉剉(chhò)kah ~~--去。 例句:(2)~~相。

還有另外一詞:

孤𣮈絕種】(罵)kiáⁿ(囝)孫絕種。

群組的一位客家人回應說,「【高毛人】可不是好話,從魚肉鄉民,到欺男霸女,甚麼換壞事都做得出來。」。對應客語的語境,一個人壞事做絕,當然是絕子絕孫! 故【高毛人】,是指很壞的人! 𣮈(上屈下毛)字,本義是「無尾毛,或短尾」,閩南語的【尾】,有「後人,後果,結局」的意涵! 另外,台語的么子,叫做ban-kiann2, ban寫「」,『尾子曰屘』。黃叔璥《臺海使槎録》(1736 年出版)有寫『所生少子名曰屘土音滿』。這個音,也有可可能是【尾】字的衍生,音符【毛】的音,boo5, moo5, mng5,mng5, 音就有可能是從 mong5, mang5 音演化而來,然後再演化成為man 音! (參考【盲】的亡音符,茫字有bong5, 也有bang5音)。客語也是這樣的用法,不知是不是從閩語直接借用,【滿子】。漢典內的紀錄有兩音

  1. ㄇㄢˇ: 方言,小兒子。
  2. ㄇㄢ:方言。臺灣地區稱相同稱謂的親屬中,排行最小的。(註解: 甘字典有紀錄,台字典另註(漳) 語系用字) ,如 屘囝,屘叔,屘嬸,屘菇。)

其實方言只有一音,ban, 變調是ban7, 剛好是滿字的切音!

龜毛

來對照台語的【龜毛】釋義(摘自教育部字典):

用來形容人對小事情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或者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堅持。例:一甌茶連鞭嫌燒,連鞭嫌冷,你實在有夠龜毛。Tsi̍t au tê liâm-mi hiâm sio, liâm-mi hiâm líng, lí si̍t-tsāi ū-kàu ku-moo. (一杯茶一下嫌太燙,一下嫌太冷,你實在有夠龜毛。)

這個比較接近中文的【蘑菇】:

比喻故意糾纏不清或拖延時間。如:「別蘑菇,我忙得很。」也稱為「摩姑」、「磨咕」。

【蘑菇】的倒語就是【菇蘑】,菇的發音是koo, 不過 -oo, 與-u音為同組音變,粵語的菇即是發 ku音! 再舉一個例子,【我】這個字切音是goo2, -oo韻母,ku5, -u 韻母。這個【蘑菇】詞彙是近代詞,沒有書證! 私以為是【踞】字或【居】字,ku 音,與 【磨】boo5 音兩字的複合! 兩字都有「停止不前」的意思! 後者可以參照【磨蹭】一詞!

再回去看【龜毛】一詞,這個詞也是新進詞彙,紀錄於1976年的《Maryknoll台英辭典

ku-moo:囉嗦,龜毛。evasive, secertive。

但不見於傳統的閩南語辭典中! 這詞只存在於台灣社會!而不見於其他大陸或是東南亞地區! 於是,許成章先生以為這詞是源自於中文的【蘑菇】的倒詞!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台灣最為權威的《台日典》有紀錄:

【兔角龜毛】:無可能ê tāi-chì。(兎の角に亀の毛、有り得べからざる事の意。)

這句成語本於晉·干寶《搜神記·卷六》:「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譬喻戰事將起的徵兆或預警。所謂天有異兆,必有吉凶!以無可能的事譬喻小概率事件! 後來,此語多為佛家所用,常用以譬喻空理。【空】,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有各自的因緣,並無實體的概念。如:「空門」、「即是空即是色。」如:

唐 · 寒山

  • 身著空花衣,足躡龜毛履。
  • 手把兔角弓,擬射無明鬼。

詩 其二 唐 · 寒山

  • 井底生紅塵,高峰起白浪。
  • 石女生石兒,龜毛寸寸長。
  • 若要學菩提,但看此牓樣。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有各自的因緣,並無實體的概念。而要如何讓庶民理解佛法,就用【兔角龜毛】這個譬喻來教誨信眾!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這裡的【著】,就是指【執著】,佛教上指將人、現象、思想、經驗等視為真實不變,而生起貪著的心態。後泛指堅持某一觀點而不改變。 再來看另一個佛法詞彙,【著相】,意思是執著於外相虛相個體意識而偏離了本質。“相”指某一事物在我們腦中形成的認識,或稱概念。它可分為有形的(可見的)和無形的(也就是意識)。看到這裡,是不是豁然貫通! 台語的【龜毛】是源自佛法的【兔角龜毛】!

至於網路上牽扯到說是源於日本空海和尚假借宗教寓意小説的出家宣言作品《三教指歸》裡面的虛構人物之一龜毛先生! 這個就扯遠了!因為它的源頭都是源自佛典的楞嚴經內文! 無須另外畫蛇添足,另作故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omno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少婦自撈摝

年華箇裏催,清鏡寧長好。

只恨尋花來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