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信史
陳信史

《年少日記》影評:爲什麽看不見你心中的愛?

不要和成績不好的人做朋友,他們沒有未來。你多拿一分,你就可以淘汰兩千人。不要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不要為自己的不努力找藉口。

對於很多亞洲人來說,《年少日記》是恐怖片,它讓人回憶起自己面對父母和老師時的恐懼和羞愧、無知感,被成績決定個人全部價值後的無力感,和自己也曾將成績不好的同學視為敗類的醜態。

他對我來說本來是同學,共同語言和共同的興趣愛好這些我們都有,有時我們也能互相合作。他的臉很可愛,圓潤的西瓜頭、小巧的五官、圓圓的下巴,而他也總是對身邊人微笑。可是和他做朋友會有很多壞處,他有成績不好的精神病,我會被他影響成績,我們說話他也不可能聽得懂,他成績不好這件事讓人覺得——很髒,他留級了一年也什麼都沒有學會,我只想把他清理乾淨。

我想如果我沒有成績,我的未來會是絕望的,我已經拼命努力、自律、成長,可是在今日的成績排名面前都是可笑的,我覺得我好無足輕重,即便活下去,我也不一定能再答出更好的試卷了。

在以成績決定出最合格者的評判機制中,我們的一切判斷都成為了閱卷本身,一個人是否值得善待取決於他的成績,一個人是否值得幸運也取決於他的成績,我們無法容忍成績不好的人被社會接納,因為我們容忍枯燥沉悶的學習的唯一原因是不學習就會完蛋,只有學習才有出路。

電影彙集了唯評分機制中各種人的聲音,它們串聯我們從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一生,這個過程極為痛苦,所有人都會在其中任意階段突然後悔莫及——為什麼我們全班同學都在笑那個上課睡覺的孩子,為什麼我要不斷踐踏兒子的自尊將他逼上死路,為什麼他受自己的牽連被打我卻沒有保護他。

而那個跳樓的十歲小孩也會在天堂中後悔,自己並沒有因為死而讓他的父母開心,他沒能早一點想明白讓所有人不開心的原因。

作為一部“社會問題”電影,它沒有讓觀眾陷入僅僅對父母或老師或教育機制本身的痛恨,而是帶著沉重的憂傷去反思,並去肩負我們的責任。我的朋友說這部電影不能讓他痛恨誰,“每一個人都值得同情”。而這一方面是因為電影中“壞人”都在懺悔他們的罪過,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對唯評分機制的反思已經激起了我們愛的勇氣。

但阻止我們播種愛和善意的評分制並非本作的唯一主題,我們心中本有的愛也是主題之一。所以也不難理解導演為何會耗費全片90分鐘之中10分鐘的時長去講和成績沒有關係的老師和他妻子的愛情故事。但電影中兩個使我動容的橋段分別來自主角兄弟之間和師生之間。主角兄弟倆巨大的成績差距也疏遠了他們,對於弟弟來說,成績不好的哥哥和自己無關,未來的道路不同,現在的發展也不同,除了一起吃飯、上課、睡覺外沒有一件事不是浪費。作為教作業的報酬,哥哥要帶弟弟去他的秘密基地,而在秘密基地可以大聲呼喊自己的秘密,沒有人會聽見。弟弟隨著哥哥來到玩具店,來到車來車往的馬路,最後來到了天台。兄弟倆此刻感到不可思議,兩個人一直沒有鬆開手,一起買了遊戲機,一起來到天台大聲呼喊秘密,同時他們感到欣喜,明天對他們意味著嶄新的。他們拋開成績,終於發現,他們原來分享著很多同樣的感受——對父母的愛,學習的枯燥,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

電影的結尾,站在冷冰冰面對自己的同學們面前,老師準備好高考前的最後一堂課。他想讓同學們知道,他的成績也並不順利,他的家庭也有問題,將老師身份之外的自己向同學們袒露以後,他想讓同學們明白,成績之外的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沒有意義的。他的話開始彌補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更多的學生聯繫老師傾訴心事,而一直成謎的遺書作者他再也不需要跳下天台了。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