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主义
海浪主义

非主流叙事 | 东亚日常 | 女性主义 来自三个女性的创作 为了表达、思考、记录、可能性的创作

台风来临时

之后我也记不清还有哪次以这种的心情,以这么近距离看台风过境后的江水了。——于鱼安

我的大学是在离家500多公里的城市。有次天气预报说,接下来将有一场很大的台风。当时身边很多同学都在讨论,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有的人甚至连台风都没听说过。

台风,有什么稀奇的?小时候每年夏天都经历,一个接着一个。大人小孩谈论台风,和谈论一场普通的大雨没什么差别。当然后来我才知道,台风对在东南沿海长大的小孩来说,是特有的记忆。

那时候,台风天对一个正在上学的小孩来说,有一个好处是停课。但能不能顺利占到这个“便宜”,也会经历一些波折。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停课的消息只能靠学校门口张贴的通知,以及老师一个个往学生家里打电话。

有一次,台风来了,外面风雨大作,眼看着已经到了上学的时间,却仍然没有接到学校的停课通知,于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学校的自行车。结果到学校后,看到门口摆着一块牌子写“因台风停课一天”。虽然好像是白白淋了一场雨,但是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还是很满足。

后来我学聪明了,台风来临的时候,我会提前打电话问老师,今日是否会停课。有时候老师会说,我也还在等学校的通知。(停课或许老师也很开心)有时候老师会说,正好,我正要打电话通知你们。然后就分了几个名额让我帮忙通知。(……)

上初中后,大家终于通过互联网、通过QQ建立起了方便的联系,台风天停课的消息可以通过班群及时发布了。

当然,我开始上班后,就再也感受不到台风天放假的快乐了。

小孩子喜欢台风天,除了停课,还有一点是,我记忆里的台风天,是好玩的。

台风雨总是一下就是一整夜,一整天。常常在我一早睡醒之后就听到家里人说,外面的水已经漫起来了,我们叫做“做大水”。

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内心总是很兴奋,带着一种新奇好玩的心情,马上就要撑着伞跑去外面看一眼。但是爷爷奶奶就开始发愁了,“这雨要是还下个不停,水就要漫进来了”。

我们家和爷爷奶奶共住在一个院子,但是由于我们家门口有几个台阶,整个屋子地势较高。所以即使院子里满是水,小屋子也很安全,没有“做大水”的困扰。

但爷爷奶奶的小屋子不是这样。待院子里的水势越来越高,他们就会在门口处竖起一块小板子,试图阻挡外面的水进来。但是板子与地面有缝隙,虽然水流进来的速度减慢了,但仍无法完全阻挡。爷爷奶奶会拿着铁簸箕,轮流把地面的水铲出去。这个环节我也参与过,但我是觉得好玩。因为外面的水,我玩不了,妈妈认为外面的水,混合了各种小沟的脏水,不允许我们碰。

后来奶奶咬牙拿出一笔钱进行房屋改造,院子里“做大水”的情况才消失了。

屋里不“做大水”了,但是外面“做大水”的情况一直都有。每次下大雨的那天,整个小城到处都在说:哪条街哪个区域的水已经漫到哪个位置了。第一个传出这些消息的人是谁不知道,但是这对于要回家的人来说非常有益,大家可以避开有水的地方,重新规划另一条回家路线。

大概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小城遇到了一次非常厉害的台风。台风过境后总是听到有人说,堤上的水涨到桥上了。大家对此的反应居然是:没见过,有意思,去看看。

有一天吃完午饭,妈妈和奶奶说,走,我们去看看。在去往江边的这一路,我们遇到了很多同行人。一问,发现也是去看江水的。人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兴奋,好像端午节去江边看划龙舟,元宵节去江边看放烟花,甚至是,钱塘江观潮。

到了江边,江水涨得很高,但没有漫过桥面,水混着泥土,变成了浑浊的黄色,有一股浩浩汤汤的气质。但也仅此而已。只是对小城的人来说,这条日日夜夜流动着清澈缓慢的江水,这条日常出行总会经过的桥,出现这样的景象,好像也足以成为一桩新闻,成为一件有意思的事了。

之后我也记不清还有哪次以这种的心情,以这么近距离看台风过境后的江水了。

有时候我们会说,不想辜负这样的夏夜,但很少有人说,不想辜负这样的台风天,因为台风天在多数人心里,并不可爱。

我长大后才知道,一场巨大的台风可以压倒一切,让许多人深受其害。而当我知道了这样的事实之后,我确实也无法以一种期盼、调侃的心情去看待一场台风了。但对于一个小孩来说,不用上学、可以玩水、看江水的台风天回忆,还是蛮可爱的。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