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 Nowhere 開始的故事
去年12月底,很意外地知道西門町的意念書店突然要關門。老闆Carver是移民來台的香港人,溫文爾雅,把小小一間書店打理得齊齊整整,香港主題的書收得又精準、又全面。可惜,離散者的足跡總是無法安定,Carver 一家不得不從台北再次舉家遷移去英國。
在 Carver 之前,意念書店的前身其實叫「電光影裡書店」,老闆蒲鋒也是移居台灣的香港人,著名的電影研究與評論者。他的書店圍繞電影主題,有許多台港出版的精選,契合了西門町多戲院、也多港人遊客的氛圍。
兜兜轉轉,中華路一段170號這個小小的空間,幾年之間,切換不同的主題、不同的主人。唯一不變的,是跟香港社群的緣分。
眼看意念書店匆匆結束營業,包括我在內的許多朋友都惋惜得不得了。對很多朋友來說,這裡是他們找港版書,尤其是許多獨立出版之作最放心的地方。
最後一週,我跟朋友趕去買書。第一次去沒帶夠現金,買單時還差了500元,我正要放回去兩本書,Carver 見狀擺擺手說:沒事,書你先帶走,下次來,再給我錢就可以了。我愣住。下次?書店還有三天就關門,老闆還有一個月就要離台,而我們根本素不相識,他怎知客人三天內一定還會來還錢?後來聽聞,老闆總是這樣,幫你訂書時著緊追蹤,問你收錢時寬容以待,彷彿你只要看了書,就是好的。
於是第三天我又去了書店。還給了老闆500元。然後,在多數書架已經搬空的店鋪裡,對老闆說:我想把你的書店接下來。
自己說完,都被自己 drama 到不行:這是在演戲嗎???
不是,是真的。這是一個48小時內做的決定。我當然計算了一下租金、人工、固定成本,也研究了獨立書店基本的成本與銷售結構——為此,我諮詢了另一位斜槓書店老闆林韋地,並果斷被他打槍:
我:「我想問問你開書店的starting point和經驗⋯⋯」
他:「台灣書店很難做,商業上無法回本,不建議。」
當然,這位理想性的林老闆還是說了「除非……」。
他說的「除非」的條件,我想大部分我都沒有——比如超有錢,或者超級不在乎錢。
但有一點:我的確對這個空間,有一個不限於狹義「書店」的想像;對將在這個空間發生的策展、交流、討論,有一個具體的社群想像。我希望它是屬於很多人的,不限於地域和族群。而且它不是用語言說出來的,而是透過空間的細節、內容、活動、行動,逐漸讓人感受到。
最重要的,我希望這個空間能夠延續。更多、更遼闊的、突破常規的可能性可以落地、發生。
也許不需要更多「除非」了。
接下來一週,跟房東簽約,付房租訂金,拿鑰匙。2022年,我就這樣默默地,租下了一家書店。
「飛地」,英文名 Nowhere。這是它新的名字。
是那些過去已經失去,與未來尚未到來的,在此時此地的投影。
是冒險家的想像,不存在的時空,邊緣人的烏托邦,在此時此地的投影。
是在本土裡,永遠有一塊飛地。是在飛地中,一直纏繞著本土。
是no where,是now here。
春暖花開的4月,電光影裡——意念——飛地,飛地要接下這棒,重新跟大家見面了。
很幸運,得到了許多朋友的全力扶持。他們是專業的書店人、選書人、無所不能的店長、設計師,還有書店的合作夥伴,以及幕後共同支持的香港夥伴們。如果不是他們,「飛地」沒有可能著陸。
請容我之後慢慢介紹。
飛地是一個重新生長的起點。也希望更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們,一起生長。
opening hours:13:00-21:00
IG/FB 飛地nowhere @nowherebookstore
台北市中華路一段170-2號
(本文轉載自張潔平臉書,原文發佈於2022年4月17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