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減肥卻被間歇斷食害慘!醫示警2威脅:低血糖、傷腎又傷心
「大部分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會伴隨著肥胖問題,或者肥胖本身就是導致糖尿病的主因。」李醫師表示,當糖尿病伴隨肥胖,罹患 心肌梗塞、腦中風的機率,也會提升4倍以上。另一方面,東基糖尿病照護網主任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愛華指出,體內的脂肪過多會容易造成全身慢性發炎,進而降低胰島素敏感度,血糖也會更容易失衡;相反的,若是把體重減輕7~15%,就可減緩或者逆轉糖尿病。
「根據美國糖尿學會研究顯示,肥胖患者罹患糖尿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上6~12倍。」李進福醫師補充:「就算還沒有罹患糖尿病,包含在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指血糖高於正常值,但卻還未達第二型糖尿病的標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眾,也應該藉由體重控制,來預防糖尿病發生。」另外,有些民眾是屬於四肢瘦、肚子胖的肌少型肥胖,李醫師則表示,這些人則更應該藉由減重,來減少內臟脂肪堆積。
腸道易瘦菌是減肥神隊友!營養師整腸3菜單:刮油、控糖、解便秘
為何無論怎麼節食、運動都瘦不下來,吃少量食物也會胖?這可能是腸道菌搞的鬼!良好腸道環境,讓腸內好菌製造出短鏈脂肪酸,是打造「難胖體質」的關鍵。若想達成此目標,根據日本專家的建議,要留意優格等發酵食品,與充足的膳食纖維。營養師則進一步提出3食譜,讓民眾減重的同時也能享受美食。
慶應義塾大學先端生命科學研究所特任教授,專門研究腸內環境的福田真嗣解釋,形成「難胖體質」的首要條件,便是打造良好腸內環境,增加腸道菌多樣性。近年研究發現,腸道好菌可產生短鏈脂肪酸,達到減少體脂肪、提升基礎代謝、消除便秘、有助控血糖等瘦身功效。
東京農工大學醫學院木村郁夫特任副教授進一步說明,短鏈脂肪酸與荷爾蒙有相似作用,能被腸道吸收進血液,介入交感神經運作、促進熱量消耗、提高代謝、預防脂肪囤積。
沒做運動,每天多燒180大卡!泡澡等4招保暖腸道,減重更有成效
人即使躺著不做任何事情也會消耗能量,此時被消耗的最低能量代謝,即稱之為「基礎代謝」。
例如當人體體溫每下降1度時,基礎代謝率將下降約13%至15%,因此身體燃燒糖和脂肪的效率就跟著下降了。換句話說,一個人是否容易瘦下來,便取決於基礎代謝的高低。在中醫概念裡,腹部的漢字寫作「御中」,代表身體的正中心。人體腹腔裡有很多器官,同時亦有非常多的血管。
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經腸道消化吸收後,會經由血液循環運送至全身,腸道進而從血液中獲取養分。意思也就是說,腸道功能越好,血液循環便越好,反之血液循環越好,腸道功能則越好。
藉由從外部和內部雙管齊下來溫暖腸道,可以促進血液的流動,達到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也提升人體代謝功能的效果。
營養師體脂減8%、再教阿嬤瘦10kg!減肥是場馬拉松,瘦一輩子才算贏
近年來,不管是生酮飲食、減醣飲食、間歇性斷食或是低GI飲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飲食瘦身法;其他坊間也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瘦身法,例如:代餐、減肥藥、單一食物,甚是藥物輔助等。每每看到明星藝人瘦身成功之後,媒體或社交網路便會一窩蜂推崇某種瘦身法;若身邊有好友減重成功,我們也會好奇自己是否也適合這種方法,能不能順利瘦下來。
然而,很多人往往追求的不只是要「變瘦」,還要「快速變瘦」,希望馬上執行、馬上見效,卻忽略了這樣的瘦身方法是否能夠長期維持。如果執行起來很痛苦,甚至要完全改變原本的生活模式,那麼即使瘦了也很容易復胖,掉入減肥的無限輪迴。
地瓜可能比米飯、麵包更易血糖震盪?醫師點名2地雷,難怪老是瘦不了
混搭的食物容易混淆視聽,讓人不知不覺吃下太多澱粉與脂肪,以及混在裡面的調味料。有一次我參加一個野外活動,主辦單位叫了外燴辦伙食,其中有一道咖哩雞,我只挑了雞肉,刻意避開馬鈴薯,當時我正好身上配置一台連續血糖機在測試,結果那咖哩雞讓我的血糖衝到快200,連續震盪了四、五個鐘頭才逐漸降低。血糖高升,胰島素必然跟著震盪,而胰島素就是製造脂肪的荷爾蒙!
所以,對於這種混合烹調食物,解決之道就在於知道自己究竟吃了哪幾種食物,每種食物的比例和份量如何?不用算熱量,用眼睛判斷份量即可,同時「覺察」自己吃完食物後的反應,是飽足、舒適,還是腦霧、飢餓?現在台灣進口了一款價格非常親民的連續血糖機,用手機就可以讀取血糖值,不妨買一片來讓自己開開眼界。古話說:不見黃河心不死,看見自己的血糖在狂飆,有些食物你大概再也「不要不要」了。
還有些人堅持,一定要吃「主食」才「正常」,他們辯稱:古人都吃很多主食也不會胖呀。但我們知道,「古人」──尤其農業社會的人,的確吃很多主食,但是他們雖然不上健身房,卻整天都在「活動」,到任何地方都以走路為主,做任何事情幾乎都親力親為,而且古人也沒有一直吃個不停。然而我們現代人除了一直(想)吃以外,最大的問題卻是「不活動」──能坐絕不站,能搭車絕不走路,連上下二樓都要搭電梯。肥胖醫學研究發現,運動未必能減重,但現代人的久坐不動,卻是「新菸害」,是全球性肥胖的主因之一。
另一關鍵差異在於,由美國在1980 年領頭發展的國民飲食指南(人類史上第一遭由政府指導人民怎麼吃),其中所說的「主食」寫的雖然是五穀根莖類,但說帖上面的圖案或照片卻誤導你吃麵包、貝果等精緻澱粉或加工食品;超市食品架上擺放的、便利店裡的即食商品,也大多是加工或超加工食品,而古人的主食卻幾乎都是沒有加工的原始食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