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之人─造浪者》── 流量創造者

沒有名字的桃子
·
·
IPFS
·
今年大熱的台灣電視劇,不知道大家看了哪一部。我最近就看了《人選之人─造浪者》,所以今日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部作品吧!

今年大熱的台灣電視劇,不知道大家看了哪一部。我最近就看了《人選之人─造浪者》,所以今日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部作品吧!《人選之人─造浪者》是一部原創劇本的影集,在今年4月於Netflix播出。這部作品憑藉優秀的表現在第58屆金鐘獎中取得迷你劇集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導演獎等等,並獲得多項提名。自播出後,劇中的性騷擾劇情引發台灣的Metoo運動,讓不少在不同行業中遭受到性騷擾的受害者決定不要就這樣算了,繼而站出來。性騷擾劇情是《人選之人─造浪者》其中一環,不過接下來的介紹並不會圍繞性騷擾,而是這部影集的主題── 政治展開。

《人選之人─造浪者》的故事在總統大選前開始。在總統大選前,不同黨派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處理,彼此攻擊、防守、找對方漏洞等等,這些事情不斷發生,而文宣部在當中發揮了不少的效用。翁文方作為公正黨文宣部副主任兼發言人經常面對這些事情。她站在自身黨派的總統候選人的身後默默支持她,在看著心中認同的總統候選人努力時,她心中亦慢慢地重拾對參選的信心。到底她到底有沒有再次參選呢?而最終又是哪位總統候選人勝出呢?

  • 政治與流量?

翁文方:「想太多了,民眾根本不在乎發不發電,他們只要手機有電就好了。而且今天只要隨便甚麼人死了,新聞就被蓋過去了。」

對比其他國家來說,台灣對政治的參與度非常高。政治在台灣可以用不同形式出現,政治類Youtuber、脫口騷、影集、新聞等等,人們有許多不同的渠道去接觸政治。台灣的政治人物甚至會與網紅合作,推出影片去推廣政策和宣傳,可以說台灣的政治人物與大眾的距離感不大。這種親民的背後目的是想塑造一個友善的形象,以及獲得巨大的流量。

流量是一個關鍵詞,不管身處哪個行業,流量非常重要。它吸引人的目光與注意力,引起人們的好奇心,最後或會成功地為候選人拉到票數。借著這些流量,候選人可以接近那些依靠傳統媒體接觸不到的受眾。在劇集中,翁文方自己就設立一個屬於自己的Youtube頻道。透過這些方式,他們可以鞏固自己的粉絲。對,是粉絲。在劇中,翁文方說過:「我們是隱身在後台的人,我們創造舞台,創造燈火,創造出你看到的,創造出你聽到的,創造出這一些就會贏嗎?但如果甚麼都不做,就會輸。我們的存在是讓候選人站到浪頭上。我們是,造浪者。」造浪者是生成巨浪的人,而這股巨浪便是流量。當我們回顧劇情,文宣部協助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講座、文宣貼圖、字卡、推廣影片等等,這些都是吸引流量的手法。他們這種做法像是在打造一名政治巨星,有著支持者,有著應援物。整個總統大選就是個選秀比賽,看誰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然後原地出道。

翁文方:「主席,我到現在一直想不透,選民明明很喜歡我,我服務也做得很好,但是最後為甚麼我還是輸了?」

林月真:「因為大部分的選民都不理性,這不是貶低,是現實。憑甚麼妳做得好,人家就要選妳?妳也不敢保證對手做得一定比妳差。」

翁文方:「但就是覺得妳可以做得比別人好所以才爭取連任啊。」

林月真:「是沒有錯啊,但選民沒有義務一定要投票給妳啊,妳做得再好也一樣,這就是民主社會。有人只選民和黨,有人只選公正黨,還有人只選長得好看的。民主社會,這一切都是可以的,我們就是要接受。」

選民是不理性的。粉絲也是不理性的。兩者的共通點是為自己支持的人付出不少心血和成本,為的只是希望他/她能站在最耀眼的舞台。他們把自己的情感投放在「偶像」身上,這種精神的確是不理性的,因為它慢慢變成了如同信仰的存在。這樣說好像把政治說得很盲目的樣子,但在政治背後的確是民眾對政治人物的信任與支持才會出現政黨的支持者。

陳家競:「這次是這場選舉的第一次大型造勢活動,所以那個氣勢非常重要。選舉就是靠一股氣勢,有氣勢就贏一半...沒有,抗議政府當然也是有啦。但重點是你要有動員支持者的理由。與其你一直說自己好,不如對方犯了一個錯。你看,像BPL弊案一出來,股市就跌了,民眾對政府就失去信任,就是要利用這股氣讓他們都站出來。」

在一場關係中涉及情感就不再存在理性。在政治中,利益、承諾、信任,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原因糾纏在一起,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導致政黨不可以,也不能犯下一點點錯誤。一旦錯誤發生,不滿、憤怒、失信等等的問題就會出現,當一個政黨無法被人相信時,其存在就會慢慢被遺忘。因此,最有效打撃對手的方法便是摧毀支持者對其的信任,攻擊對手誠信問題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手段。不管是婚姻誠信、學術誠信、財務誠信,還是個人誠信等等,這些都是直接影響政治人物的根基,是以影響在各方面的可信性。一旦參選人沒有可信性,支持者又怎能相信參選人能在當選後按承諾做事呢?當然,這種想法會出現在較為理性的人身上。

  • 民主

林月真:「你們認為民主是可以一個人說了算,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嗎?好不容易,台灣走過戒嚴,走過威權體制,所以政府在行使公權力的時候要更加謹慎。」

我們在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下,總是覺得「民主」比較好。我們可以自己選出自己想要的政治領袖,表達自己想要的態度。但真的是這樣嗎?在《人選之人─造浪者》中,我們從政黨的角度就可以看到事情並不一定是這樣。

民主意指人民用自己的意志去作出選擇,這種做法看起來很好,但實際上並不一定很美好。人的意志是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影響的,這我們可從《人選之人─造浪者》中看到。人們看到參選人的負面新聞後,他們的情緒便直接受到影響,在這個情況下,他們的票可能會投到其他陣營上。選民是很不理性的,而這樣不理性很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操控,因而間接地讓整個大局發生巨變。透過與媒體合作發送假消息與負面爆料,再加上沒有識讀能力的受眾,原本支持度高的政黨可以在一瞬間民意下降到谷底。這種「連撃」並不是短時間造成,而是長期地在受眾潛移默化下發生。

我個人認為這種「連撃」或可歸咎於媒體本身,特別是台灣的媒介。說來有趣,相較網上自媒體,台灣傳統媒體對於Fact Check的門檻更低,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只聽某一方的說詞就直接生成一篇報導。他們善用記者標題吸引流量。而作為讀者,當然會認為專業記者的報導是正確的,卻不曾想過這些報導只是部分合乎實情。沒有識讀能力的受眾自以為自己掌握了事實,繼而把假資訊傳播開來,這個情況是非常惡劣的。

一般而言,這種未經證實的新聞通常出現在娛樂新聞上,畢竟娛樂新聞對於事實的重視程度並沒有那麼高。雖然娛樂新聞也需要報導真實,但對大多數狗仔隊來說,拍到一張照片就已經可以「按圖說故事」了,事實的真相並不重要,而這點社會大眾都明白,所以大部分人對娛樂新聞都抱著「看看就好,不必認真」的想法。而在台灣,傳統新聞與娛樂新聞的差異不多。當我們打開電視看新聞時,時不時都有些娛樂新聞在中間穿插,看完一小時的新聞,實際上重要的新聞並不多,先不說媒體對於新聞的報導角度總是著重在話題性上,光是看新聞節目選擇播出甚麼新聞就值得我們思考。

對比我之前在香港生活的時候,新聞會分成兩個節目播出。一個是傳統新聞節目,沒有娛樂與話題性,只有單純地播放在香港發生的案件、最近不同機構舉辦的活動、政府推出的政策、國外新聞,以及一少部分的生活趣聞等等。播出30分鐘的重點新聞節目後會接著播出娛樂新聞節目。在娛樂新聞節目上會看到明星的採訪等等,主要圍繞娛樂性活動,或生活性趣聞等等。這一點與台灣的媒體非常不同。一般新聞並不存在話題性、流量,因為一般新聞是以「事實」為根基,以大眾為受眾,而「事實」本身並不存在任何屬性。所謂話題性與流量都是人們在接觸「事實」後透過他們的理解和解釋後產生的,而這種叙事方式並不適合以大眾為受眾的一般新聞上。當一般新聞的事實被扭曲時,這表示報導新聞的媒體有特定取向,故而扭曲事實,像是香港的中央電視台(TBB)在某些新聞上的做法。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報導了錯誤內容並不代表某些媒體有特定取向吧?可能單純是報導新聞的媒體資料有誤而已。然而以一般媒體而言,在不確定資訊來源是否正確的情況下,作為媒體的操守,他們是不應該報導任何相關的報導,因為這樣會造成大眾對某新聞的認知錯誤。

或許是台灣人非常了解現時媒體的問題,不少人認為台灣的新聞就是來「搞笑的」。事實查證手法好笑、報導錯誤後不道歉、新聞娛樂化等等,這些都影響媒體在社會上的威權力,慢慢地,大眾不再依靠傳統媒體來獲得資訊,轉向網絡自媒體,因為網絡自媒體才是認真取證,發佈新聞的人。當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傳統媒體的做法只好更依賴話題性、記者標題來吸引人們的目光。因此,人們與媒體的關係形成一個惡性關係。

這種問題與政治非常相似。《人選之人─造浪者》從文宣組的視角出發,描述了政治與媒體的關係。

翁文方:「假如妳覺得欺騙的這個東西它可以讓未來至少四年不用執行死刑,或者讓台灣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那妳覺得這個欺騙妳可以接受嗎?」

張亞靜:「可是權力愈大、地位愈高的人就愈不應該選擇說謊吧?這樣會害到很多人。」

翁文方:「當然如果能夠百分之百講真話就能選得上,那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就只會看到表象。有一些話就是不能講,有一些情緒就是要控制,那個拿捏和平衡,這大概就是政治最難的地方吧。」

在某些議題上,政治人物並不會如實說明他們的立場,而媒體在整個過程非常重要。他們利用一些文宣去引導公眾的關於點與輿論。他們非常懂得要放大哪些報導去攻擊對手,或是爭取公眾對自身黨部的支持,同時他們亦要避免黨部有哪些地方被對手捕捉。這種帶有政治目的的操作方式,其實與一般媒體有著相似的地方。兩者同樣是找到受眾,然後對症下藥。當然,媒體並不是這部作品的重點,這部作品的重點是描述政治人物如何贏得流量,站在眾人支持的浪頭上。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報導的方向是可操作的,有特定偏好的,而非中立或是不偏頗的。一旦政治人物因對手的操作而陷入輿論危機,要完美化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要如何報導澄清聲明還需看媒體的政治立場。

陳家競:「整個選舉我就是導演,我覺得滿有成就感的。我們的工作就是創造王者。」

總的來說,《人選之人─造浪者》從一個較少作品使用的切入點去訴說政治人物如何從參選到當選。在這個過程中牽涉許多背後默默工作的人們。在參選的路上,不是只有參選人與其團隊在忙碌,而是整個政黨不同部門同時合作。我個人認為《人選之人─造浪者》是一部不錯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在民主社會中對於政治選擇的影響因子,而要從這激烈比賽中勝出的方法便是吸引流量,為自己建立良好形象。這激烈競爭也在最近的台灣發生。對於政治類作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人選之人─造浪者》。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沒有名字的桃子在這裡,你會看到... │影評分享│閱讀心得│遊戲介紹│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定期的不定期更新│ 我是一個普通的在台研究所的畢業生。2020年,我開始為自己努力,亦希望在世上留下些甚麼。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關於去考機車駕照的二三事

桃劇快評第一集 ── 劇集短評之金融風雲:小散對大鱷與懸疑殺人犯

桃子的主題系列影視牧語
6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