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訪談中的意義

最近讀一本書,認識了一位學者,所謂慕其名而未見其人。

然後就又看到一篇訪談,起因是這位學者剛寫了一本新書,是關於中古時期的某個人物。

訪談中提到了一個引起我興趣的問題,那就是:當黑暗來臨,普通人可以通過熬和忍讀過這段時間嗎?

具體的語句,我現在沒有更準確的記憶,但我也不打算複製粘貼,因為觸動我的不是其具體分析,而是其中的信念。

首先,黑暗時代是可以熬過去的,但最好是知道其將要過去的歲月。他是這樣舉例的,比如戰爭開始後就知道八年結束,那麽人們就更容易忍耐,但事實上,在戰爭開始後,大部分人都是茫然的。直到1941年發生的另一場戰爭,才讓更多人認識到,敵人一定要失敗,而勝利必定到來。

這樣想一想,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並不少。他又舉例,如果一個普通人直到秦始皇戰勝六國,自封皇帝後,不過短短十幾年,一個武功赫赫的帝國就消失了,那這種忍耐,也同樣讓人能夠接受。

他還提到了斯科特的書,而這也是我曾讀過的,比如《弱者的武器》、《逃避統治的藝術》。他說,這並不是一種鷄湯的宣傳,而是更讓人具有信心的分析,一個普通人,即使他不知道什麽理論,也沒有什麽更高明的理念,只需要他在生活中,具有一丁點的掙扎和推諉,也就讓所謂牢不可破,最終會進入一種疲憊的瓦解。

我們閲讀歷史,只要能夠回到歷史的原典,而不是簡單看一些經過夸飾宣傳,則也同樣會具備這樣的理念。沒有一種勢力,是可以永遠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統治的,其力度或大或小,最終都要發生變化。而在這種逐漸變弱的力量發展過程中,歷史往往更關注那些足夠醒目的事件,比如說王朝末年的武裝反抗,或者一次摧枯拉朽的外來入侵,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讓整個體系不得不變化的,卻在於每一個無心反抗的人,其日常生活中的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怠工等等。

因此,在開頭的訪談中,雙方纔會就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大廈終究是要變舊的,若不翻造修補,就只會漸漸倒塌。而無論是倒塌,還是修補,其帶來的影響,都是會改變之前的那種力量。同樣,戰爭也是如此,滿清入關後的發展,正是一種滾雪球式的勝利,最終能夠完成整個征服過程的基礎,正是原本的明軍不斷加入其陣營,而原本的民眾則只能在兩害之間無從選擇。除非滿清政府給出更壞的選項,比如說京城旁邊的圈地,江南地區的剃髮,那麽在遼餉、練餉的壓力下,並不會有什麽更直接的選擇。

但當滿清政府進入他自稱的盛世後,為什麽整個王朝都進入了一個無法挽回的下坡道呢?

很顯然,這不是簡單來自外部的壓力,更非是反清復明的號召。真正開始崩塌的是其自身的變化,進而讓這個社會進入到一種「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怠工」狀態之中。

這種不可挽回的局勢,正來自於其本身的邏輯。

而這種趨勢,可以讓我們對於所謂熬下去,有某種信心,而這也正是訪談中所提到的幾本書之意義所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