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影評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6 篇文章

影評

影評

更新

傑出藝術家可享有倫理免死金牌嗎?——從《Tár》和取消文化議題談起

今屆奧斯卡金像獎「慘食白果」的熱門電影《Tár》,除了因為女主角姬蒂白蘭芝(Cate Blanchett)的精湛演技惹人談論,其表達的主題也令觀眾和評論人一再側目。電影裡的主角Lydia Tár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曲指揮家。電影引發的其中一個重大當世議題,就是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鯨》與《日麗》 中年男人的夕陽之歌

無獨有偶,最近不少中外電影皆好像成了「中年男人健康關注組」成員,忽然對中年男人這種世上最不堪入目的動物產生了興趣,從《窄路微塵》到《白日青春》,似乎涵蓋了由「初中」至「晚中」男人的心境,而另兩套西片,更前後呼應,相映成趣,在在揭示了中年男人在面對子女時,最深沉的夕陽之歌。說的是《鯨》與《日麗》。二者皆借與女兒相處的最後日子,展示出中年男性種種痛苦、無奈與掙扎。

兩個梁朝偉,一眾旁觀者 ——為《風再起時》與《悲情城市》擔任歷史「配角」

《風再起時》在當下回溯五十年前的香港往事,無獨有偶,是同期上映的《悲情城市》復修版,是在八十年代回望也將近半世紀的台灣歷史。而兩片導演翁子光和侯孝賢,都用上了梁朝偉做主角,就更教筆者聯想到,原來兩片何其像平行對照,讓影帝的光芒內藏起來,卻更燃亮了歷史旁觀者的角色。

有線年代的影迷自述

有線電視在6月1號終止收費頻道服務,網上也有零零星星的文章討論,但整體來說沒有什麼反響,和亞視停播的關注度差得遠了。一個收費電視台就這樣無聲無息的結束營運,這沒有什麼可惜不可惜的,畢竟時代就是汰弱留強,透過串流服務,我們能夠隨時隨地觀看多元化的節目,怎還會遷就電視頻道定時定候的節目放送。我懷疑現今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節目時間表是何物了。

由《聽風的歌》到《隨盲柳入眠的女人》 ——那些年他們改編過的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的小說,往往穿梭現實與魔幻之間,從光怪流離的異質世界,探索個人的內心世界,折射現實中的情慾與創傷。這些虛實交錯、曖昧不明的文字,早年常被認為難以由影像呈現。不過,近年有不少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上映,大獲書迷好評,甚至獲得奧斯卡、康城影展等獎項。這些由村上春樹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你又覺得哪一部最能展現村上春樹的文學風景?

By Order of the Peaky Oppenheimer

在荷爾蒙過剩的青春期男生心中,Peaky Blinders主角Tommy Shelby, 乃至Oppenheimer皆被奉為「Sigma Male」的楷模。雖然Sigma Male其實並無嚴謹的學術論證,只是博君一燦的網絡迷因;但在Cillian Murphy的演繹之下,兩個文本一虛一實,但同樣可堪玩味。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