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xi_Li
Yunxi_Li

にほんごをべんきょうしています 作文は私と一緒に自分と真実に焦点を合わせます。寫作陪我聚焦自己和真實。 にっし。日誌Diary。 ちゅうごくにすんでいます。

書評|(一般推薦)《六宅一生》by奧田英朗+(一般推薦)《廣島》by約翰·赫西

讀到《廣島》後半部分——經歷原子彈爆炸後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中的六人(且都是4男2女)的餘生,我才想起來最近兩周讀的這兩本書並不是毫不相干的,為了創造一種關聯、或者讓作品的脈絡得到我自己及書評的一種把握,總之一並整理出來,組合起我個人的閱讀感受。

【《六宅一生》不太推薦的地方】

《六宅一生》的特色是敘事的視角,六個人的故事各自排列,又像港口的六條船依次相連,寫的主要是男性視角下的異性性交、游擊式的性產業。滿篇盡是單調的色情描寫,我也搞不懂除了食色以外,這些幽靈主角們還可以發生點什麼,作品是這樣的赤裸,也就同時感到一種乾癟。

其實我沒接觸過關於日本性產業的其它類型的作品,之所以把本作刻畫的性產業的一個側影稱之為「游擊式」,一方面,本作六人之一的皮條客雖然就職於專業的公司,但是他們這個環節的負責人攏共三個人、規模太小了,感受不到產業鏈條的一種「龐大」;

另一方面,儘管性交易按照具體類別形式分配了等級,嚴格有序,大體有納入式、全裸擦邊、半裸、打手槍、陪酒(沒有涉及大型表演、多人數的性服務等等更多的類型,我也實在不瞭解這塊兒的性產業的細節和社會分析)...這其中的部分性交易居然需要皮條客們東挪西借相對隱秘的、低成本的場地才能實現,也正因此發生了一系列的情節衝突;

再加上皮條客處理嫖客群體屢見不鮮的問題如對提供服務的女性產生了不知所云的感情——那麼就大膽向嫖客訛詐更多嫖資吧反正我還缺錢花著呢(謊稱提供服務的女性受變態嫖客騷擾困擾,不得已進行心理咨詢,打著這類費用成本的幌子,自肥腰包),我個人覺得這樣不太靠譜,游走於犯罪邊緣似的,不由得「擔心」他們的經營勢頭,綜上所述,暫時將之概括為游擊式吧。

【結構?】

我最近在圖書館看書碼字,本作的六人之一的第一人就是在圖書館獵艷的,只不過他的人設是工作入不敷出吃存款的類無業遊民、和外界的社交聯繫基本切斷了(我跟這樣的宅人也不是全無共鳴,同時真實地察覺到原來脫離了學校的社會人也會繼續在社區圖書館搭訕呢?),一個偶然事件激發起了他無窮的性慾...復前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借由他開啓了接下來的五人所深陷的性交易世界。

六人中的兩位女性還是有印象深刻的故事的,一位在髒亂泥濘的處境中享受瘋癲的性愛,另一位則是利用性愛視頻不斷賺錢,後一位以她的視角展開時,和前面的某一位視角終於發生了...奇妙的對撞?就是說,作者精心準備的視角遊戲在作品結尾派上了用場,塑造的女性角色還不至於那麼被動和工具化,女性在異性性愛關係中展現的「主觀能動性」甚至是出於性產業的專業考量(笑)。

雖然要自我嚎叫這樣是不是又在屎里摳糖,希望下一本是好書、非庸俗異性戀視角。最近開始啃三島由紀夫的《豐饒之海》,進度5%,233333還挺想好好讀下去的,誇張點說本作所謂的結構在三島幾筆描繪下實在不值一提,明明一兩句就能完成同樣的效果,何必看這種靠結構才能實現的意圖233333。原作名《ララピポ(a lot of people)》其實也是來自女性角色的深刻體悟,有本中文書叫《人生海海》我覺得書名上有點相似,中譯名《六宅一生》似乎著重在個體的迷亂無著。

【《廣島》這本書的大體情況】

「她記得爆炸那天早上她在混亂中把自己僅有的謀生工具——三鄞牌縫紉機藏在了家門前的水泥蓄水池里,而現在沒人能去把它取出來。之前中村太太和家人對原子彈的道德問題持一種相對消極和被動的態度,直到這一刻,他們突然對美國產生了一種比戰爭期間還要強烈的憎恨。」

因為擔心爆炸後的廣島地點存在持續的輻射殘留對人體有害,一開始民眾們回不去。上面這一段是幸存者之一的中村初代爆炸後受傷住院時掛念縫紉機的心理,我個人覺得這是特別直接的情緒表達,雖然不知道作者/記者約翰·赫西是怎麼得到這個像是小說的段落的。

《廣島》的主體部分是紐約客記者約翰·赫西在廣島核爆一年後對多位幸存者的採訪合集,時效非常新鮮。我個人得到的一個感悟是,就像當天發生於是當天寫下日記一樣,災難事件實在需要即時報道,巨細靡遺地記錄下所有的細節,需要拓印留在當事者記憶里的長篇畫卷,尤其這樣一種不分史觀的輕重的囊括——我作為後世者前來瞭解究竟發生了什麼時,自身已經帶有錨點有所側重比如爆炸具體造成了怎樣程度的損害、核輻射的生理症狀是什麼、人們的思想狀態、一些「細節」,也因此獲得了別的發現,比如六個幸存者有兩位醫生、一位德國神父、一位牧師,戰時的宗教相關的場所人員究竟在那個世界是怎樣的存在?而且六個幸存者當時居然都有所交往或接觸,從受害者數據和我個人的想象中,太多人難道不是同一事件的陌生個體嗎?所以在讀的時候我也試圖注意他們的聯結;

有些內容是當時的被訪者和記錄者可能仍恍惚不安要在日後建立起一種理解的——它和後世的研究或追蹤,總是不同的,所以應當存在。只是,閱讀這樣的敘述,我們和當時讀這篇報道的讀者們也是不同的,翔實的切面可能在我們看來仍是遙遠的飄揚的旗幟,手裡沒有面料的質感,沒有「我(的親戚熟人)親歷/見證/聽說」。六個幸存者/被爆者(原子彈受害者)當天所經歷的每一段時間、每一處作為,都被均勻地鋪開了,於是竟然產生了輕盈的、不知不覺的時間流逝的閱讀體驗。

【不太推薦/不太好的閱讀體驗】

除了當時的報道,本書還補充了每個人的後半生,依然翔實而曲折,「分類」來說,每個人的爆後治療、生存發展頗具戲劇性的差異,不知為什麼卻沒有可讀性。也許是因為我知道那些都不是「爆炸當時」;也許是因為太瑣碎了;也許是因為作者以冷靜客觀出彩的「作者所在」繼續保持空白,自始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和這些人取得聯繫的,至終我也沒看到他出現在這些人生命中的任何蹤跡、靈魂,或者任何說明解釋,我感到閱讀情感上的一種停滯吧...

【本書序言是中國學者對廣島核爆的國際政治分析,可以一讀】

也許我原本想讀的部分宏觀歷史的展現就是中文代序,讀罷也引發了閱讀本書的興趣。但是觀點論證的參考文獻太少了,當作一些思考議題的方向留下引子也是OK的。

【相關書目】

《長崎》看了下簡介,成書於長崎核爆幾十年後,女性作者,除了採訪,還有學術研究分析等等,可以看一下。

災難記錄的書,最近也有想起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是更遠的幾十年後寫就的,好像是英譯中過來的,印象里也是這種陷入無數細節、時而收縮時而鬆散的絲綢般的網裡面的閱讀體驗。不知道我和紀實類的書是不是有閱讀隔離,還是說作為普通讀者而非專業研究史學的,建議讀點論文或別的東西,或者不要一次性把書「看掉」,要麼寫點文字支撐自己去讀,要麼輔以其它類型的材料然後繼續寫點東西...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