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ostspiral314
ghostspiral314

芯片战争

科技史

今天从某种意义上算是来新不错的一天,毕竟这两天交流产生得心得很多,当然我至今还是觉得我可能说的太多而做的太少。而且那个友人吐槽我是真“包蜜”,毕竟有哪个反贼这么为当今圣上考虑这么深(doge)?

不过话题因为太长了,而且有些我觉得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今天只挑了两个重点且有意思的话题展开:一个是芯片问题:另一个是航母的问题。今天先说芯片问题,明天再更新航母问题。不过似乎两个看上去毫无联系的事情,也算是P社粉丝的战略长考思路,当然推理过程本身仅限于两人已知资料,如有其他有效情报,欢迎私信。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下芯片。讨论芯片禁令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是旧闻,但是结合今年一些新的消息就会发现旧闻有新意,如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公司都有扩大产能的消息以及Chatgpt在三月份的新升级。说到这里,我个人有时候对于某些人士的编辑部的一些话题感觉仍然是隔靴搔痒,毕竟他节目从头到尾只谈到了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却忽视了芯片这个硬件的升级困难问题。如果我们从后知后觉的视角来看,中美在一旦在当下的芯片制造领域被再次被拉大,就其实标致中国在AI后续升级上已经失去软硬件各种支持。如果按照某些三体爱好者说法,这就是智子的锁死,本身芯片制造的阻碍加上信息不真实性的双重挑战,足够彻底让中国失去AI这条可能成功的跑道。

其实从历史上来看,我记得知乎某人更新过苏联半导体产业升级的困境,财新网也有类似《前苏联半导体产业的溃败,给了中国什么启示?》,考虑到大多数人当下懒得直接读原文,我稍微精简下,其实如果按照时间线来看,苏美两国基本上同时开启晶体管这个科技,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双方差距并未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但是现实的历史时间中,苏联却因为两个当时看似极其正确事后却无比后悔的决定:一个是将晶体管技术的第一目的定义为军用和宇航,另一个则大力发展现在看来极其落后的电子管。

我当然知道很多人会觉得这些决定如同笔者一样愚蠢,但是按照当时晶体管的能力来看,它的确太弱了,也难以抗拒核爆产生的电子脉冲前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它唯一的价值就只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也低。但是从苏联国家安全角度上来说,它无法承担这些重担;从苏联庞大的电子管产业,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和工人要靠这个产业来养家糊口(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从某些高级专家的口中,双方科研差距没那么大,如果真的对面有升级,我们直接照抄还不会吗?似乎从现在收集到的材料中,已经看似能解释清楚大多数,但是我并不满足。

1953年是个多事之秋,某个人的去世牵动整个苏联高层的动向时,突然性逝世让马林科夫,贝利亚和当时看似最弱的赫鲁晓夫陷入到最高统治权利的斗争中,但是大洋彼岸在干啥了?五星上将艾克竞选了总统,而他之后那位饱受争议的总统才刚刚结婚,大多数美国男子心心念念的《花花公子》才刚刚推出,虽然某些作家写出的巨作得到承认,但是大多数美国人都似乎沉浸二战的胜利和冷战来到的不安中,UNIVAC 1103却已经默默在11月份投入市场,海这边的国家还忙于在朝鲜那块土地上交战,湾湾则艰难开始土地改革。

过于细致的历史的细节却折射一丝荒谬感,在那些人们从来没有关注的地方,新的萌芽正在生长,但是推动萌芽生长的力量却是普普通通人组成的庞大市场,也许总有些人说,这个或者那个不好,不适合,但是他们的钞票却投给那个最后获胜的一方,如同宪政本身的低效不代表它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低效,在这个只看利润率的发展线上,更多产业被越来越集中于晶体管这条路线上,从制图设计到各种刻蚀技术的进步,每一步人们发现都可以利用晶体管的算力来推动,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晶体管的制程进步,到了1960年,连军用战斗机也开始大批量采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芯片时,大洋彼岸的苏联却发现连逆向复制这些芯片也变得极其昂贵和费力,因为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和它背后经济链条上三亿人,已经牢牢把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萌芽发展成了苍天大树,就如同瓦特的蒸汽机一样,开始不到一匹马的效率的笨重机器,却能像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那样不断裂变发展,重组澎湃的动力为大英帝国建立全世界的荣光时,谁又能真正注意到那些细枝末节中蜿蜒发展的脉络了?

没有看似一步步更加合理的市场和充分调动的经济体系,又能组建起同样坚不可摧的芯片帝国;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是否早就暗藏了已经写好的剧情;而众人无不可望的奇迹,本身就来自于最微小的变化了?


——记于加冷河畔 4.1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