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实
姜克实

日本近代史专攻。日本冈山大学名誉教授。從事日中两方战争档案史料的学术考证。以正学术风气,留真相于青史。

平型关大捷的传奇解析 敌机与肉搏


3.9.1 敌机与肉搏战的传说

国内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各种回忆录中,经常出现日军飞机来袭的说法。八路军为躲避敌机轰炸,越入沟底与日军短兵相接、混战一团,终于使日军飞机不能发挥空中优势,云云。此故事经过种种加工,创作,已成为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115师官兵白刃血战,奋勇杀敌事迹中的一段有代表性的佳话。在此,敌机的来袭和白刃战为因果关系。更有日军白刃战中为避免自伤,拼搏时从枪膛退出子弹,使115师的勇士,能更在肉搏战中占有优势的细节描写

遗憾的是,据笔者考证,平型关大捷的主要战斗现场(老爷庙附近。对日军汽车队的袭击现场。此外还有一个小寨村袭击日军辎重兵运输队现场,在老爷庙北方约两公里处),并不是在沟底,都发生在沟顶部的各战场上。“老爷庙”本身就是一个高地的名称。并没有出现过类似于孙浩的油画《平型关大捷》描绘那样的,八路军在沟顶对沟底道路上的日军进行居高临下猛攻,并越入敌群进行惨烈肉搏战的情景。115师部队是正规军,拥有多数重机枪,迫击炮。人数面十倍于敌(推测在老爷庙作战约有3000余名),火力面也远远超过只有数挺轻机枪的日军约300余名的两个汽车中队。

可分析出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的两个战场,主要战法同样,都是借兵力优势对日军阵地进行分割包围和重火器的逼近射击,消耗敌方弹药,数小时后在敌军弹药竭尽后最终突击,各个击破。在最后攻陷敌阵时,对不投降的日军会有小规模的短兵相接。但此时的各阵地之敌最多也只有4-5人,并没有出现过那种渲染中的漫山遍野的大肉搏战。在平型关真正寻找与日军肉搏机会的是国军,而不是保存实力的八路军。这也是数千人的八路军部队,对阵无重武器装备的约300余名汽车兵,却要作战4小时才能将其击退(正午1240,汽车队在抵抗了3个半小时后,拒不下令撤退的新庄淳中佐战死。担任指挥的矢岛中队长下令敢死队五名回到沟底烧毁汽车后,指挥中队残部,撤回到出发地关沟村)的理由。若如同油画中的情景,10对1的肉搏战怎可能持续4个小时[1]

图表 孙浩画《平型关大捷》中国美术馆,飞机被描绘在图上部

大捷的宣传中,“敌机来袭和八路军肉搏”,被称为因果关系。可是日军飞机在9月25日当天,是否真出现在平型关大捷的战场?据笔者调查结果,从国军档案和日军的档案的两方面,都见不到日军飞机于大捷当日(9月25日)出现在平型关战场的记录。有记录的飞机,仅仅是国军方面出动的飞行部队。不仅如此,在国内有权威性的聂荣臻关联的回忆录和传记中,也见不到这段对日军飞机来袭的描写。为何敌机会无中生有地出现在关平型关大捷战场?日军飞机来袭的段子有什么特征,又是怎样发生,传播的?下面对国内的各种记录做一个简单的历史考证。由于篇幅有限,只取证几个有代表性的文章为例。

3.9.2 传说途径的考证

最近的代表作,可见《党史博览》中传记作者舒云的文章[2]

“在与敌人白刃格斗反复争夺制高点时,日军来了两架飞机,一看双方绞在一起,没法扔炸弹,转了两圈悻悻飞走了。国民党的飞机也来过,阎锡山事先给了对空联络信号,是个布板。林彪怕国民党飞机“高兴”起来扔个炸弹,马上让把布板摆开”。

舒云的作品,是参考了各种资料,多人回忆录的汇总,可称为是一个综合性的报告文学。此段敌机来袭的描写又来自谁人之说?若上溯各种记录之源,可见平型关大捷战斗中115师685团长杨得志,在1962年的回忆中曾提到过此件,称:

“机翼上贴着两块膏药的飞机飞来吊丧了,他顺着公路来回乱飞,对我们却无可奈何。我们和敌人扭打在一起,难解难分,使得敌机既不能扫射,又不能投弹。我们只是狠打地上的敌人,对飞机连看也不看”[3]

杨得志当时是685团团长,其部队按115师部署,和当时杨作成的《战斗详报》记录(平型关大捷中唯一的一份战斗详报),被配置于“关沟以北高地,任务为由东南向西北(从辛庄至东泡池)攻击前进”,或“沿马路两旁向新庄突击”(685战斗详报)。在萧向荣《北战场日记》中,也被描写布置于关沟村北,是预备“从关沟方面打出去”的另“一个队伍”,其部队的战场一带(关沟村北,辛庄,东泡池),由于没有得到友军(国民党军)支援,“直到黄昏”“没有解决战斗”。


图表 左部圈内是杨得志685团作战地区,右黄圈是平型关大捷的686团的两个主战场

从记录中可判断,9月25日,杨得志685团负责的作战地域在辛庄至东跑池一线,地点离686团的老爷庙战场约3-4公里远,并没有直接参与老爷庙战场的战斗。是否辛庄,东跑池一带的战场也发生过同样的现象?若细读当时做成的685团战斗详报,内容中也不曾见有一处提到过飞机出现。所以,杨得志这段回忆,是否真是自己或自己部队的直接体验,大有怀疑之余地。

有关各种敌飞机来袭与肉搏战传说发生的地点,大多都出现在主战场的老爷庙。在此地指挥作战的686团团长李天佑,于1957年发表的回忆录中,也有如下对飞机来袭的描写:

9月25日战斗中,“敌机老贴着山头威胁我们。…一个参谋有点沉不住气了。“团长,飞机!”“沉住气!敌人靠近了我们,它不敢扔炸弹!”[4]。

和杨得志回忆录一样,描写的也是肉搏中,日军飞机不敢投弹这个段子。此内容,是否是李天佑的亲身体验?为什么在距离三,四公里远的两个不同战场指挥战斗的杨得志,李天佑两位团长,20余年后的回忆录中能出现同一种“记忆”?

笔者分析,这是一种写回忆录和前“再学习”效果的表现。即在梳理,构成自己的几乎已不存在的“记忆”时,进行过调查研究,旁征博引,对现有其它记录,或他人的“回忆进行模仿,抄袭的结果。此为所谓“口述历史”中最常见的一种弊病,对某件事,多人不同时间,地点的回忆录中总会出现重复内容,哪怕使是明显的错误,也会有复数同时存在。

3.9.3 萧向荣的日记

实际上,20余年后杨得志,李天佑的“肉搏战中,日军飞机不敢投弹”之回忆,并不是自己的“记忆”,有一个内容同样的参考来源。若继续上溯有关平型关大捷的记录,可追溯到1937年11月24日,29日,共产党系《新中华报》的文章《平型关战斗纪实》中。 有关内容如下:

“一阵威严的声音,振荡山谷,人们把头一望,知道敌机来了。在马路的周围绕着圈子,高傲地把身子侧着一一清楚的看见翅膀下面涂着三个大红圈——在侦察投弹,打机关枪。不要怕敌人飞机,注意地下的敌人,飞机是不能解决战斗,勇敢的往前冲呀! ”“冲到敌人的眼前,飞机越没有作用,冲呀!”[5]

谁的文章?《新中华报》的报导并没有署名。但若继续查找,可见同样内容,还出现在11月27日杂志《解放》萧向荣署名文章《战场断片》一文中。

“一阵猛烈的声音,震撼着山谷,人们把头一望,知道敌机来了。可恶的敌机二架,这是正从北面的天空飞来,在马路的周围绕着圈子,高傲地把身子侧着一一清楚的可以看见翅膀下面,涂着三个大红圈一一在侦察,投弹,打机关枪。“不要怕敌人飞机,注意地下的敌人,飞机是不能解决战斗的,勇敢的往前冲呀! ” “越冲到敌人的眼前,飞机越没有作用,冲呀!”[6]

作者为常年从事宣传工作的115师宣传部长。萧的有关平型关大捷的《战场断片,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写作于战斗结束后一个月以内,可以说是有关平型关战斗的最早文字记录之一。因为立据于不会改变形态的文字,所以对之后出现的各种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回忆录”,和英雄传说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萧向荣传》云:

“这些文章,国内许多报刊杂志纷纷转载发表,后来又陆续在《八路军军政杂志》、《解放》杂志上刊登,有的还被苏联的《红星报》所转载,…1938 年,上海中外编译社出版了林彪作序的《平型关战斗记》,里面收录了萧向荣的《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同期,武汉之初书店印行了《战地日记---火线上的记实》一书, 书中收录了萧向荣《北战场上的日记》…[7]

实际上,在以上萧向荣文章登出之前,还有一篇报导平型关大捷的文章,登载于9月30日《救亡日报》,名为《对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纪详》,其中也描写了“日军飞机来袭与肉搏”,云:

第二回之战争最为激烈,八路军方面,以林师陈旅为最英勇。计与敌冲击肉搏,不下十余次,因在隘路,敌坦克车等重兵器皆失其效用。敌机虽出动甚多,因我军始终在与敌军冲击肉搏中,无法掷弹。故我军每当敌机来袭,即更逼近敌军以为屏障。[8]

此文应是对外公开的“敌机来袭与肉搏战”传说的说鼻祖,文章没有署名,笔者考虑,消息源也同样应出自115师宣传部长萧向荣之手。即战斗后,是萧向荣向媒体提供了“敌机来袭与肉搏战”的细节描写。此时(9月30日)国军的平型关战役还未结束,各种情报错综复杂。身在上海的《救亡日报》记者,当然对发生在前线的战斗内情几乎一无所知,情报源都应来自八路军的对外报导机关的电传。从 “此番战事,前后二日,敌死伤者近五千余人,被虏者在三千以上” 的玄乎内容也可看出,同文章中的“敌机来袭与肉搏战”,和平型关大捷的日军中有大炮,坦克的说法一样,也不外乎是一个对外“宣传”的段子,并不一定是事实。

所以,到此基本可以结论,即有关“敌机来袭与肉搏战”传说,在国内平型关战斗细节中影响力最大的杨得志和李天佑两人的“回忆”,《救亡日报》报导中的内容等,情报源都一样,即都来自萧向荣文章或经萧向荣之口(115师宣传部)的对外宣传。 没解决的问题是萧向荣描写的根据又来自于何处?是否只是萧自己的臆想?创作?

3.9.4 林彪的战术指示

其答案,可以在同期《解放》杂志中登载的115师师长林彪的文章《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寻见。按文章末尾记载,此文写于战斗结束后不久的10月17日。作为战斗经验总结的一条,林彪云:

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使敌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连他自己的队伍也遭了殃”[9]

最高指挥官林彪,在此段文章中也叙述了飞机,大炮和肉搏战的关系。但从文字表现看,可知道这并不是实际战斗中的“经验”,而是事先的一种战术指示中的假设,即如果敌方投入火炮,飞机时的战术见解。实际上,在老爷庙战斗中日军方面并没有一门炮,也没有出现飞机。在此林彪之所以提到大炮,飞机的目的,并不在叙述平型关大捷现场的战斗过程,而是通过媒体平台,把“我个人”的战术见解,“贡献于全国的抗战的友军与一切抗日民众”(同前)。

从此可得知,林彪很可能在战斗前布置任务,作指示时,对部下(李天佑,杨得志,萧向荣等高级指挥官)重复过同样见解。这是其内容能出现在萧向荣的文章中,也刻映于李天佑,杨得志记忆中的理由。

笔者不否认,萧向荣的《北战场的日记》,是迄今有关平型关大捷记录中价值最高的记录之一,因为其作于战斗之后的两个月内。比起之后出现的种种回忆录,价值高得多。遗憾的面是,它并不是日记,也不是战斗详报,而是一篇事后归纳总结出的战场全纪录,属于一篇对外的宣传用的战地报告。因为是宣传品,其中的部署,歼敌数据等对外公开时均按上级指示统一过口径,并不能反映现实。9月25日日军的大炮,坦克,飞机曾来到平型关战场的描写,也只是一个为了歌颂“大捷”的宣传。据笔者的考证,不仅平型关大捷的战场没有飞机,坦克,大炮,连重机枪也没有一挺存在。

有关日军的飞机是否此日曾来袭,不能只听信八路军方面的一言堂,更需要的是看一看国军,和日军方面的档案记录。

[1] 平型关大捷作战的具体细节,请参考拙著《日军档案中出现的平型关大捷》元华文创,2018年。

[2] 舒云《细说平型战役》《党史博览》2003年第1期17页。

[3] 杨得志《忆平型关大捷》《山西革命斗争回忆录》山西军区政治部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48页。

[4] 李天佑《首战平型关》红旗飘飘第三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315页。

[5] 《新中华报》1937 年11 月24, 29 日。

[6] 萧向荣《战场断片,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解放》第25期,1937年11月27日。

[7] 萧迎先,彭宏伟 《萧向荣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07页。

[8] 《平型关大捷资料集览》 中共灵丘县委党史研究室,2007年,110页 。

[9] 林彪《平型关战斗的经验》《解放》第25期,1937年11月27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