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日 周三

小红
·
·
IPFS
·

第三天
請寫下你在成長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例如你的家庭有沒有說方言?你會說多少方言、語言?到了別的地方有沒有學習新的語言?語言有沒有為你帶來身份的認同或隔膜?又或者分享你在家庭、學校和朋友圈中使用的俚語。你覺得說什麼語言、寫什麼語言的你,是最自信的?

家里是普通话环境,然而我出生在一个南方地区,后面也成长在那里。

出生之后,我随家人回到了普通话环境,直到小学时才又回到南方,但我不会说当地方言,只会说普通话。那个时候,普通话还不是太普通。

在班里,我是唯一一个说普通话的,甚至在学校里也是唯一一个。同学们都说方言,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同学们能听懂普通话,但能说的不多。作为说着“另一个语言”的人,像其他的“与众不同”一样,很容易被同学取笑,或者叫关注吧。我的内心没有那么强大,还不能把这种关注当无所谓。平时我说话比较少,也不知道是不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由此带来了某一些契机,我其实对语言的兴趣非常大,大学也是学的语言。

语言是一门工具,融合着文化、地理、农业很多元素。我认为透过语言去捕捉当地风俗和人文地貌挺有趣的。比如,为什么某些地方的人,说话声音特别大,是否是某一种地形、环境影响到了发声。比如,为什么有的语言,会让人产生一种热烈感,比如西班牙和意大利,他们说话的时候搭配上他们惯用的手势,就像炒菜要放盐一样那么贴切和自然,以至于换另外一种语言都显得很别扭。比如,为什么有的语言,会显得很冗余,比如德语(今天恰巧和朋友讨论到这个现象),但是这种冗余又和他性格当中的严谨离不开关系。

我认为,听一门语言,要走到当地去,听当地人讲,才能体会到十足十的意味。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