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rus
icarus

不管做什麼工作理想是可以輔助締造聯結,讓更多的人與人彼此看見、溝通、嘗試去理解。【2024我想成為雜誌編輯!】 喜歡小島🏝️以及紙質印刷品。

七日書 Day 7 | 美麗島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第七天(四月十四日 週日)
不要思考,寫一處你現在或未來最想去旅居、長期旅行、遊牧或闖蕩的地方。並為我們描述一下那個地方。

想要來台灣對我來說是如此自然的事。

中學時期最好的朋友是喜愛台灣流行文化的「狂熱分子」,說她是「狂熱分子」毫不誇張——她熟悉「康熙來了」裡每一個通告藝人的名字,為台灣偶像劇「終極一班」、「終極一家」在網站上寫角色同人文、為每一名她喜歡的台灣藝人分門別類建立相冊、在會在課桌上寫“中華民國”、固執地用繁體字寫學校的語文考試卷、認真地和我說通過「結婚」去到小島的方法。她不僅喜歡,而且真的想辦法去實踐了——高二會考完拿到畢業證後,她退學去打工,攢了兩年錢後去到了日本留學,今年她就要在日本畢業,終於可以通過留學生長居證來到台灣。

整理空間相冊時找到了一張中考後記錄的她的課桌

彼時的我從未見過有一個人可以如此熱愛一塊從未踏足的土地這麼深切,即使當時的我還沒有察覺到自己對這片土地的好奇,但受其影響接觸了更多的台灣影視劇和台灣音樂,悄悄地為後來我主動對這片土地的好奇與探索埋下了種子。

大學時候我先後接觸到了曹瑞原改編白先勇小說的電視劇《一把青》、楊德昌和侯孝賢的電影、內向世代作家的小說、大批台灣獨立樂團和創作人的音樂,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小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家鄉回憶、個人情緒與之相似的部分。我開始對小島產生好奇,想要係統性地去深入了解,無論從哪個領域入手都可以。適逢疫情碰到一位在大陸教台灣電影研究的老師將自己本學期的課都公開在了互聯網上,歡迎網友來旁聽。就這樣我初步建立了台灣電影史的框架,後來順利考學唸上了電影係的研究生。只是當我興高采烈地開展我的研究準備書寫台灣電影研究的論文時,我遇到了很多障礙。你要如何以一種論文發表後兩岸都能接受的語言去書寫?(例如台語在大陸只能叫閩南語,如果你在論文裡使用「台語」這個詞,需要不斷地擴充解釋它只是區別于普通話以外的台灣方言,囊括了客家話、原住民族語言等,而非單一指向的閩南語;資料引用台灣的官方文件時,你是否能說「台灣文化部」、「中央大學」、「國立xx大學」)你的視角能與意識形態無關嗎?(近幾年中國電影學界流行的理論是「共同體美學」、「中國電影學派」)你在論證時能提及那些404的導演、歌手嗎?我意識到只要我想在體制內發表東西,就不得不遵循它的規則,那這樣我就始終無法自由地表達。

於是後來我開始在網路上分享一些我所得知的台灣文化資訊(影展、書刊、雜誌、書店、開放式課程、播客......),並開始撰寫電子報,在書寫的過程中一面整理,一面推動自己獲取信息更深入了解。我也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許多流動在兩地之間,與台灣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朋友。她們讓我對這塊島嶼更加好奇,是什麼樣的土地孕育出這樣無私、包容、勇敢的人民?是什麼樣的土地讓去過的朋友們都流連忘返?我可以期待一個多數人可以聽懂、使用中文的地方表達自由嗎?

時常郵箱裡會收到這樣的讀者來信,既然還沒到達,那就先構建橋吧 !緩慢地移動也終有一日能到達他方

我想去台灣,不只是台北。台南、花蓮、高雄、桃園、新竹、台中、新北、嘉義、屏東.、基隆.....說起每一個縣市我都能想到與其的文化名人、產品或自然風景的聯結,我都想要去一遍。我知道自己永遠無法做到出「精神台灣人」,陸生、移民的處境始終不會完全一致,而不在地的我所知永遠太少。我總是一次又一次通過台灣人民的文化實踐看到了對所居住的土地的熱愛,他們用行動展示關注附近、關注自己的歷史,純粹地愛一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是什麼樣子;也告誡我在我暫時還未到達小島之前,如何去關心自己腳下的土地與歷史,踏實地生活。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