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

淨土

淨土門-象山慶

89 篇文章

淨土

淨土

更新

放捨身心,歸入名號

放捨身心,歸入名號-淨慶居士 《念佛金言錄》[1]〈宗旨安心章〉之文,讓人對「信心、安心」之義更明白,摘錄如下,與眾分享並述感想: 安心者,即三心也,三心者即「名號」也。所以善導大師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云「稱我名號」。「至誠心」者:捨離自力我執之心,歸依彌陀真實之體也。

信佛念佛,任佛安排

信佛念佛,任佛安排 2022.3【淨慶代答】 問:父親生前是念佛人,且擔任義工,為何連續兩次車禍?為什麼沒受保佑?是忘了念佛?或業障深重?或壽限已到而不能強求?答:一般人有這些疑問,也是正常的,但對於真心信受彌陀救度而念佛的人,多半不會有這樣的疑惑,因為他相信佛光隨時攝護他、...

〈淨土宗宗歌〉

〈淨土宗宗歌〉詞~善導大師/曲~周純一教授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2004年「淨土宗」在台北象山彌陀村淨宗書院成立之初,以善導大師〈四十八字願成釋〉為詞,請音樂博士周純一作曲,並由象山(現代禪)同修們在書院練唱,錄音。

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1

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 (淨慶2022.4.10) 1.佛誕日,浴佛節—自淨其意 佛誕日,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據云,農曆四月八日,是教主本師釋迦牟尼誕生日[1],佛教寺廟多舉辦「浴佛」法會。佛世,印度數十國,所訂年曆各不同,佛誕的正...

清明祭祖-念佛是大孝

清明祭祖-念佛是大孝 (淨慶2022.3) 1.清明、祭墓、寒食、植樹 1.節氣中之「清明」清明在農曆三月,氣溫升,雨量增,大地回暖、萬物復甦、吐故納新,春耕的時節。有云「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們都是一家人( 淨慶2021.10) 網路上有幾首題為〈一家人〉的歌,讓人聯想「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的親切感。<一家人>詞:陳建名/曲:王建勛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 而你如果流淚 我會比你更心疼 我的夢想 需要 你陪我完成 而你給我的愛 讓我勇...

元宵節,點一盞"南無阿彌陀佛"燈

元宵節由來 (淨慶2022.2.8)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人的「元宵節」。全家團聚吃湯圓、看花燈;過了這一天,春節才結束。亦稱上元節、元夜、元夕、小正月、小年、春燈節。其由來有多種傳說: 1.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從黃昏達旦,用盛大的燈火,加上夜晚流星,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2

2.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悉達多太子出生七日,其母摩耶夫人[1]命終;中國佛教史上曾因此事,引起一些討論:「但有歸禮諸佛,並得益壽延年;何故親誕神儀,翻成短壽?[2]」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太子)適生七日,其母命終,以懷天人師,功福大故,上生忉利,封受自然。

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3

4.浴佛念佛,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按《摩訶摩耶經》,佛兩次為母說法,在忉利天云:「身所經處,與苦樂俱,當修涅槃,永離苦樂。」入涅槃前云:「一切行無常,住是生滅法;生滅既滅已,寂滅為最樂。」這是如(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雪山偈」所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

阿彌陀佛 我歸命 (2022新年歌)

阿彌陀佛 我歸命 (2022新年歌)-象山(淨)慶 阿彌陀佛 我歸命 您建設了淨土 邀眾生 齊往生 阿彌陀佛 我歸命 十二光 照無礙 攝眾生 都成佛 念佛恩 盡此身 稱佛名 自信教人信 就這樣 一路走到底 報佛恩 生淨土 速成佛 迴向度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

西方極樂、人間淨土

西方極樂、人間淨土—象山(淨)慶2021.3 近代以來,或許受西方人文(本)主義思潮的影響,以人類所生存、活動的人間為唯一真實可感的場域,因而主張所謂的人間佛教,並倡建所謂的人間淨土,為達此目的,不惜曲解佛教經義、推崇世俗價值而將信眾(的知見)縛著、限縮於地球人間,既不求出離三界火宅,也不願往生他方淨土。

念佛,是法界共的語言

念佛,是法界共的語言--象山(淨)慶2022.4.2 登山途中,看到一顆石頭上刻了一句話:「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也有人說:「你的臉,是為了呈現人類最貴重的禮物--微笑;要善用這個神奇的資產。」 邊爬山邊念佛的我,隨即心中響起:「念佛,是法界共通的語言。

直心念佛

參禪或念佛,最契應的心態是:直接、單純,不迂迴、不複雜;單刀直入,不拖泥帶水;直截根源,不攀葛附藤。拈詩一首以述懷,並與大眾分享: 【念佛生淨土,直入涅槃城;雲深亦知處,只在名號中。】 《無量壽經》:「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易行道之機

易行道之機[1]:儜弱怯劣者,直爾信行人 有一篇網文談到龍樹菩薩的「易行道」[2](以下取意摘錄) 說:先償還罪業,由凡入聖,是一條艱苦的路。另有一種路,不急於償業,先求生淨土,得不退轉,再以佛力加持,回向娑婆,拔眾生苦。生前是凡夫,往生成聖者,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關於《念佛感應錄》的設問及簡答

(象山慶2022.5) 1.初編《念佛感應錄》的立意、年月、及採集對象、收錄過程如何?《第一集》出版於2006年4月,至今已出到《第七集》2020年12月 編書目的:勸信念佛--理論不如證據,事實勝於雄辯。《念佛感應錄》的製作,以蒐集各種念佛感應的實例,作爲「念佛勝易」、...

淨土宗-關懷.助念

淨土宗活動資訊網 關懷.助念 人生在世,身口意所作三業,總是惡多善少,是故命終之後,墮入惡道而受苦者甚多,投生善道而受樂者極少;但不論善道惡道,仍在六道中輪迴中,雖業報有升沉、處境有高下,終不得究竟出離。如《正法念處經》說:「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

自信教人信

(淨慶2022.5)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念佛人領受了「彌陀如何為我」的大利,感恩而回報「我便如何為人」,不可藏私或吝惜,因為我與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在六道中,互為父母、子女、夫妻、兄弟,今生各隨業報而形貌全非,且有隔陰之迷而...

中元普渡,專稱佛名

中元節:孝親、普渡,專稱彌陀佛名 (淨慶22.7)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1]、眾生報恩月[2],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中元普渡,專稱佛名  (簡版)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既是印度的佛歡喜日、眾生報恩月,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此外,七月半是道教的「地官」節,於此日行道求赦罪、普渡,故稱為中元節。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諸宗法門,莫不有其核心;得核心,可知一宗教理之大綱。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因此,本書涵蓋了淨土宗「教、理、行、果」四個綱宗的整體與次第:聞三經之「教」,...

凡夫思,不出其位

(象山慶22.6.29)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外」的語意類似,是一種自我節制:個人的思想、行動,不踰越其定位(社會角色倫理本分),安分守己,不狂(涉入)不亢(侵犯)。但也有畫地自限(狷)、井蛙觀天(窄)的缺失。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 (善導.釋)--淨慶2021.12 前言 慧淨法師<第十八願善導釋[1](二)>云:「一般念佛人,天天都在念【西方發願文】……要有什麽果,須有怎麽因。」[2]這裡說的是慈雲懺主的〈淨土文〉,又稱〈小淨土文〉,僅二百餘字,收錄在中峰...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這是從娑婆凡夫的立場而求願。若與下文連讀,則求願的內容是「淨光照我,慈誓攝我」「為菩提道,求生淨土」,前者是求佛加持,後者是自我表白,一般的念佛發願,多從行者本位而思而行,較多自力勉求;<善導.釋>的淨土思想,則從彌陀本願的救度,彌陀主...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1]),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第十八願的具體行法,簡括為「乃至十念」,也就是<善導.釋>的「稱我名字,下至十聲」;【十要版】此段云「願此十念」,而【流行版】改為「以此念佛因緣」,前者緊扣《大經》第十八願、及&...

清.為霖道霈《淨土旨訣》

(象山慶2022.7.16) 明末清初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云「吾志在禪宗,而行在淨土」,《淨土旨訣》是其淨土思想代表作,闡釋「依教起信,宣揚淨土」、「發真實心,願生極樂」、「看破身心,專念彌陀」的理論。龔岸齋<序>: 佛祖門庭,方便不...

 專修淨業與讀誦大乘

(象山慶2022.7) 許多人學佛之始就是「讀誦」大乘(經),以此為定課,每日誦經、拜經多少部(卷),雖未必解其義理,而內心頗為沉靜、安詳、法喜。以經文薰習其心識(如在佛前,聽聞佛說),於定(靜慮)中開發本具之智慧。念佛人除了於本宗的教理行持,自信教人信之外,若有餘力,也盡...

眾生思,不出其位

思,不出其位(象山慶22.7)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外」的語意類似,是一種自我節制:個人的思想、行動,不踰越其定位(社會角色倫理本分),安分守己,不狂(涉入)不亢(侵犯)。但也有畫地自限(狷)、井蛙觀天(窄)的缺失。

專稱佛名與參究公案

淨土門「專稱佛名」與禪宗「參究公案」 (象山慶2022.7)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隋唐「禪、淨」各立其宗,各修其法,各接其眾,……後代卻有禪淨雙修(合流)、攝禪歸淨的趨勢,在禪門或有必要(振衰起敝、借淨參禪),在淨宗則無須(加油添醋、攀龍附鳳),禪門的「參...

「諸佛」名?諸佛「所說」名?

(淨慶2022.7) 《淨土三經要義》云: 隋朝智者大師《阿彌陀經義記》所用的版本,也是「聞是諸佛所說名」,並非「聞諸佛名」。可知最早的《阿彌陀經》在這裡的經文是「聞是諸佛所說名」,並非「聞諸佛名」;到了宋明之後,或許筆誤,而成為「聞諸佛名」。

老生常談,溫故知新

(象山慶’22.8.11) 一般在學術界或企業界,須講究(要求)有創見、新意、進步,這種「優勝劣敗,March or Die」,看似行業存活的必要之道;卻也顯現了世間人心之無常,不安於故常與靜默;每個人幾乎都以浮動煩躁的心,渴求於出奇開新;對任何一成不變,或老生常談的人事與話題,多感到厭倦、麻木,或忽略。

中秋同賞月,念佛永團聚

(象山慶2022.8.15) 漢族四個全家團聚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或說是: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1]、冬至(冬節)。一、漢族節慶與傳說 《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

念佛,隨喜一切善法

(象山慶2022.8) 對於暫時沒機會、沒時間,或沒能力做某些(義工)善行的人,佛菩薩開示了「隨喜」之法,讓人於「見善歡喜,由衷讚嘆」的同時,即已分享彼人(事)之功德,且於未來因緣具足時,其心志則能效法而行之。隨喜是善心、是正念,可對治「嫉妒、惡心」。

念佛,老生常談+溫故知新

(象山慶’22.8.11) 現代的學界或業界,幾乎一致的講究(要求)創見、新意、進步,這種「優勝劣敗,March or Die」的思潮,看似行業存活的必要之道,卻也顯現了世間人心之無常,不安於故常與靜默;每個人幾乎都以浮動煩躁的心,渴求於出奇開新;對任何一成不變,或老生...

悲救三圖

悲救三圖:立撮、回首、鉤召 (象山慶2022.8.31) 慧淨法師《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云,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救度眾生、光明攝取、臨終來迎」的佛;《佛在何處》則云,阿彌陀佛就在「西方,十方,名號」,及念佛人「頂上,口中,身中,心中」;這是核心、精要的列舉;另人據淨土三經及...

念佛,是眾生得救的希望

念佛,是眾生得救的希望(象山慶2022.9.10) 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百丈大師為中國禪門立清規,奠定了叢林參學之禪風,這20條要則的開宗明義,就點出了修行的關要:「無事為興、念佛為當」,這真是獨具隻眼,老婆心切。

重陽」念佛,善待老人

「重陽」念佛:避邪、求壽、敬老(象山慶2022.9.10)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重陽節是漢文化傳統節日[1]。依《易經》六陰九陽之說,又稱「登高節」。戰國已形成,魏晉多吟詠,唐代定為民間節日。

《往生論註》略說

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象山慶22.11.15)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

慶.讚.彌陀誕~飲水思源

慶.讚.彌陀誕~飲水思源 淨慶2021.12.11 1.彌陀誕辰(陰曆11月17日)之由來 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在娑婆印度示現為悉達多王子,其誕生日是可考的;而阿彌陀佛在極樂淨土成佛,已經十劫了,為何以人間的農曆11月17日為其誕辰?

誰是中國淨土宗主流?

誰是中國淨土宗主流?(象山慶/原創2022.11.25) 從佛教史看,淨土門雖經歷了諸宗融合及獨立純化的演變,卻都是(法師與居士)上層論述的起伏;然而,從善導大師以來,就有一股民間信仰的潛流,只懂只顧「一心稱名」「感應往生」的現實,而不知不管何謂「禪.教.律」及「融合.雙修.一致」……..之類的理論。

念佛人的聖誕節

念佛人的聖誕節(象山慶’22.12.23) 每年西曆12月25日是耶穌誕辰,全球基督教徒各有歡慶與紀念的活動;後來隨著西方文明的普及與主導,也成了世界各國的共同節日。佛教自傳入中國近兩千年,已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影響的深遠而廣泛。佛教中也可以有類似的「佛誕」節,也就是農曆11月...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象山慶2023.1.1) 淨土宗人普遍信受阿彌陀佛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一心唸佛,願生極樂,這是於經論有據,於信仰有益的勝解;但也有以一般見解而質疑此特殊意趣,如此可能因小疑而失大利,枉費了佛菩薩及祖師慈悲的教導。

家親皆念佛,淨土永團聚

普願家親皆念佛,彌陀淨土永團聚(象山慶’23.1.10) Q: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以前我們不懂,也沒特別關心他,讓他接受特殊教育;因此,他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卻被學校與父母耽誤了!A: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

本命元辰

本命元辰(象山慶23.1.21) 印光大師<(續)復湯慧振書>: [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決不片時放捨,庶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西方矣。]念佛人要有這樣的自肯,雖低調,但霸氣: 給我佛號,其餘免談!若已沒有太多知見上的疑惑,不干擾念佛,那就放下多聞雜思的好奇,單純一心的念佛吧~南無阿彌陀佛。

2023新年感言

2023新年感言(象山慶’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

大年初二.藕思

大年初二.藕思(象山慶’23.1.23) 看了一部反殖民的影片,片中的英雄說:「我們的尊貴,不由於血統、土地與抗爭,而來自於對神 (真主)的信仰。」是的,我們生為人的珍貴與尊嚴,並不是「天賦人權」「性本自由」「生而平等」之類世間價值的假設,或由於民族的認同、文化的歸宗,及...

敬邀 一起念佛

敬邀 一起念佛(象山慶’23.1.26) 不論您信什麼教,或學哪一宗;平時就有念佛,或從來沒此習慣;「南無阿彌陀佛」可說是人間共通的語言與招呼,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都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就有益,確乃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敬邀您,從今天起,與我一起唸佛,每天50、100聲以上,久而成習,身心越來越輕安、清淨。

念佛好

念佛好--(象山慶23.1.17依"繼程法師"詞改寫) 念佛好 念佛好 佛在心中少煩惱 歡喜信靠順佛願 欣極樂如向日葵 念佛好 念佛好 佛在口中相續念 一心不亂無間雜 平生業成現不退 念佛好 念佛好 佛中之王阿彌陀 無量光明無量壽 本願加持入佛會

印光大師之風範

釋德森《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 眾生根性,千差萬別,具足八萬四千煩惱。如來悲憫,觀機設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以為對治。就中求其圓頓超妙,直捷了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統攝諸法者,唯有依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象山慶’23.1.29) 雖然,理解.觀察.實驗,是科學的核心,但偉大的進步,來自直覺的跳躍(《策略直覺: 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理性乃大腦的邏輯與運算,受限於生理的緩慢,不能掌握全部的事實。真理已預存於心靈中,在人與神(終極實在/究竟實相)...

敬覆O學者/入淨土門

敬覆O學者/入淨土門(象山慶’23.1.31) 知識分子(學術研究者)對宗教了理解,仍以讀書為主,可先找「淨土宗o史」及相關的史籍、論文以細讀,概觀掌握了「(中國)淨土宗」在全體佛法及佛教史的定位;以此通觀之視野,再深入淨土「歷代祖師」的著作,從中了解淨土「教理、行門」的...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1)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

念佛不離乎人情

念佛不離乎人情(象山慶’23.2.1) 蓮友A:我對人事物以開放、學習、探索的心情去觀察及解。就是What、Why、H0W。舉例說,為什麼有花燈?為了延續民俗傳統,花燈給民眾視覺娛樂之外,有何附加價值及意義?可能有:文化的認同、社區的特色及居民情感的交流、創作潛能的開發等。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難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難(象山慶’23.2.14) 傳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撰著《觀經四帖疏》以楷定古今諸師對極樂淨土之教理與行持的錯判;尤其近代某些法師試圖以人間淨土取代極樂淨土,以世間善法取代解脫行法,乃至於引導其信眾如是發願:生生世世來此娑婆修福行善,期能共同建立人間淨土。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象山慶’23.2.20)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

不待勸而彎弓

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象山慶’23.2.21) 世親菩薩《往生論》云:「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曇鸞大師《註》云: 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 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

五濁增時多疑謗

五濁增時多疑謗(象山慶’23.3.20) 筆者在〈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文中,曾說:淨土宗人,以「信」為本;「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又引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卷四之意:惡人不信此法,善人...

《淨土宗概論》英譯本-序

《淨土宗概論》英譯本-序(象山慶21.12.21) 此書的編輯方式與預期功能,類似淨土宗的專業教科書,只編列本宗教義結構的梗概,名為「概論」,為念佛人建立綱要式認識,故章節的安排,分門別類,整然有序,且前後呼應,成一有機體相,頗便於初學之概觀、瀏覽,迅速掌握淨土宗之淵源與大意。

《往生論註》英譯本-序

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往生論註》(英譯本)序(象山慶22.11.15)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

象山的"阿彌陀佛"石刻

登象山,念佛號~象山步道的"阿彌陀佛"刻字(象山慶23.3.29) 大象(六牙白象)[1]是普賢菩薩的坐騎,《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結穴歸根,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善導師<歸去來.讚>今詮

善導大師&lt;歸去來.讚&gt;今詮(象山慶’23.4.8) 此讚[1]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一讚云: 地下莊嚴七寶幢,無量無邊無數億,八方八面百寶成,見彼無生自然悟,無生寶國永為常,一一寶流無數光,行者傾心常對目,騰神踊躍入西方。

念佛永團聚-新版

父母子女皆念佛,彌陀淨土永團聚(慶’23.4.17) 1.勸父母 問:我孩子從小被診斷有自閉症;我們不懂這個病,也沒因此讓他受特殊教育;或許,他可以有更好的前途,卻被父母及學校所耽誤了!【慶案】: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

今天念佛了嗎-新版

今天,念佛了嗎?(慶’23.4.18) 敬邀一起念佛 不論您信什麼教,或學哪一宗;平時就有念佛,或從來沒此習慣;「南無阿彌陀佛」可說是人間共通的語言與招呼,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都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就有益,確乃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智慧舟與本願船

涅槃智慧舟與淨土本願船(象山慶’23.4.24) 一.佛教之舟(船/舫/筏)、海(河)、渡 佛法以行善止惡、破迷啟悟,修行成佛,救渡眾生為重點;在佛菩薩的說法中,常用各種譬喻以顯其義[1],其中最重要的是「乘」[2]與「度」--若以陸地,則是車(白牛車)與菩薩道,從凡位到...

念佛人偶感

念佛人偶感(象山慶’23.5.7) 我這輩子生活的重心(常態),是教書與寫作,大學四年的自我要求是「上台能講、下台能寫」,這兩件事(能力)相輔相成;就我的感覺,教書是與學生交流,寫作是與古人交心,盡可能的調整心態,讓雙方平等的對話。

小滿,未濟,正好念佛

小滿,未濟,正好念佛(慶2022.5) 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滿,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苦菜秀。」[1]這個季候,麥類籽粒已飽滿,但未成熟,稍後,苦菜的枝葉已繁茂。小滿是「中氣」[2],五月之「中」,對應於雙子宮(小滿~夏至)[3],乃第三宮...

二河白道/徑中之徑

二河白道/徑中之徑

端午念佛,禳邪驅疫

端午節念佛,禳邪又驅疫(象山慶’23.5.30)  五月五,慶端午 端午節(第一個午日、端陽、重午、正陽、天中)是漢字文化圈(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五瘟神的節日。

平時不信 助念往生

平時不信  助念往生(象山慶 2004.02.05 ) 大哥這一年多來因為肝硬化末期的併發症,而飽受折磨,經常住院做血管栓塞及酒精注射;近半年更因腹水嚴重而不能行走、進食。但他依然每天喝酒--醫生說:他的肝病因酒而起;他卻說:寧可喝死也不戒酒。

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

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象山慶’23.5.28) 《佛說阿彌陀經》重複提及了十(六)方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這是從古以來,讓念佛人最感欣慰而信心堅固的所謂「諸佛證誠」,《法然上人全集》為此特立一章,徵引了善導大師《觀經疏》《法事讚...

〈念佛著魔辯〉今詮

〈念佛著魔辯〉今詮(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世間之福?淨土之樂 !(象山慶’’23.6.18)     俗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人說:「疾病是吃來的!」確實,是貪吃,爽了口舌,害了血管。反過來說:「健康也是吃來的!」沒錯,該調理,節制口慾,縮減腰圍。同一張嘴,卻有不同的吃相與後果:是非兩舌,是「閒話」搬弄的;現當二益,是「念佛」加持的。

阿彌陀佛「不棄」惡人

阿彌陀佛「不棄」惡人(象山慶’’23.6.23) 娑婆眾生或皆是不同形式之重刑犯,一輩子的身口意三業,無惡不造(五逆十惡),傷己又傷人,只是有些並未觸犯世間刑法,或雖犯而未被發現提告。然而,我輩對自己的作惡成習,似乎無所察覺,或刻意忽略,乃至設法遮掩(覆藏)。

善導大師<勸化偈>演析

善導大師&lt;勸化偈&gt;演析-1(慶’23.6.26)     善導大師傳中有一首&lt;勸化徑路修行頌&gt;,又稱〈勸念佛偈〉或〈勸化偈〉: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 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淨土宗-結緣助念

【淨土宗結緣助念】 人生重結果,種田看收成。臨命終時,是人生處在解脫與輪迴、上升與下沉的雙叉路,是永苦與永樂的極重要關鍵,得助念可生極樂,失助念必墮輪迴。可知助念之無比的重要。淨土宗秉承阿彌陀佛平等普遍救度的大悲心,除了本宗蓮友我們給於全程助念之外,對於一般未信佛念佛的人,我們也...

共命鳥-淨土門

眾生彌陀,共命相依(象山慶’23.7.4)     有一種鳥,叫「共命」Jivajivaka,產於北印度,鳴聲優美,飛翔輕盈,一個鳥身、兩個人頭,彼此生死相依。以七寶莊飾其身體與翅膀。一念能飛千由旬,又善解、能說人間一切語言。密教將他列為「六舁座」之一(力士、獅子、大象、寶馬、孔雀、共命鳥)[1]。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假設or誓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象山慶’23.7.16) 一般人常以「假若(因)⋯⋯那就(果)⋯⋯」的句構,在心理上逃避某種已成的事實(困境),而轉向他所嚮往的「反現實」世界,無拘束的思考各種「可能」性,試著重建不一樣的因果(理想)。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的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know thyself!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象山慶’23.7.20)  《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案,此「十六正士」乃即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薩[1],其修行證量已超越世間一切有為有漏之法,恆常安住...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節本)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節本) 淨土宗人普遍信受阿彌陀佛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一心唸佛,願生極樂,這是於經論有據,於信仰有益的勝解;但也有以一般見解而質疑此特殊意趣,如此可能因小疑而失大利,枉費了佛菩薩及祖師慈悲的教導。以下略舉數端說明「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有據,雖不完整、充分,但寧可信其是,而止息此議論。

您準備好了嗎?

您準備好了嗎?(象山慶’23.8.4)     有問:「您念佛,有準備好隨時登蓮臺嗎?我前還做不到,想請教。」我答:「但念佛,莫多想。南無阿彌陀佛!」 是的,以這種題目來自問、或問人,有點多餘,且增煩惱,甚至是不正當、也沒必要:也就是這麼問,怎麼答,似是將「念佛往生」之事,放在個...

彌陀的大愛

慈憫之愛、悲濟之情(象山慶’23.8.9)     一般人談「愛」,有兩個層次,世間(人文)的、出世(宗教)的,相對而言,前者較私己(親疏)、摻雜而無常;後者較利人(平等)、純淨而常恆。然而,當今的宗教之愛,大致可分兩種:佛教的「慈愛」、神教的「博愛」,這其中有廣/狹、深/淺,及世出/世間、之別。

捨三界,歸淨土

捨三界,歸淨土-1.三界如闇宅 (象山慶’23.8.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這個娑婆(三界),是凡夫「生死流轉」的處所;業報眾生活...

「念佛」之外無大事

「念佛」之外無大事(象山慶’23.8.26)     「念佛」就是為了往生,此外的其他(善業) 「諸行」,或為了現世利益,或為了未來功德(世.戒.行三福),雖亦可迴向求生極樂,但總是迂迴了。另有某些非關善惡與修證(無記) 的行為,如為了健康而「打坐」,或許是長久以來的習慣,這與「...

自力與他力-2

自力與他力-2.(象山慶’23.8.28)       柏原祐義《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一/淨土教史概觀:無論任何時代,人類思想的究極,都會自覺力量的薄弱,而依賴一種偉大的靈格。從印度、中國與日本的佛教人物,為了安心立命,而依賴阿彌陀佛的他力(佛力)。

自力與他力-3

自力與他力-3.(象山慶’23.9.5)         曇鸞大師的「自力、他力」說,源於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而發揮。奠定了淨土宗的(絕對)他力之迴向--彌陀五劫思惟,兆劫積行,成就了依正/主伴、一體涅槃之往生因果,全部迴向十方眾生。

念佛人的作業-四修

念佛人的作業-四修(象山慶’23.9.8)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前序所說「安心、起行、作業」(三心、五念、四修),以此確定得生彼國;最後則歸結於(一行三昧)的「專稱佛名」,並斷言:若此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又說明其原因:「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往生極樂七筆勾

往生極樂七筆勾(象山慶’23.9.10)      這個世間的人際關係,總括不出中國的五倫(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佛教則概括為四重恩(父母.眾生.國家.三寶),若從親疏、恩仇上,又可加入師長、仇敵……;總之,就是冤親/敵友,生生世世互相守護或彼此糾纏;聖道門常用四行(報...

世間皆假,唯佛獨真

世間皆假,唯佛獨真(象山慶’23.9.15)    「今天,念佛了嗎?」這是來自彌陀的呼喚、問候。彌陀隨時在看我,聽我,念我,護我,照明我,攝受我,我有念無念,佛皆知;乃至為何念或不念,比我更知。但因大悲心切,不時要親切,溫柔的問我、盼我,因為念佛成佛,利益無比的大而勝,唯恐我不...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