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門-象山慶
淨土門-象山慶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淨慶.正玄--張火慶:博士/教授)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往生論註》略說

 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象山慶22.11.15)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中觀、唯識」大乘二系的兩位祖師,不僅從不同學派論述了極樂世界殊勝,且以身作,發願往生。從理趣上說,般若中觀「空一切相」、瑜伽唯識「無一切境」[1],卻不約而同闡述了彌陀淨土「指方立相、住心取境」的行法,其見地奇特而難信。因此,二論傳入中國之初,似未受教界重視講述,直到北魏曇鸞大師,獨具慧眼,以四論宗之學思,融貫二菩薩造論之悲心慧力,引述了龍樹菩薩<易行品>而為世親菩薩《往生論》作註,以此自行化他,而流傳弘廣。印光大師:「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復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曇鸞法師撰《註》詳,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

    這是讚嘆曇鸞大師的《論註》以龍樹菩薩的「易行道」詮世親菩薩的《往生論》,貫通印度二大菩薩之淨土思想,又奠定中國淨土教正脈,其後續的傳承,乃得以大成淨土宗。

《往生論》由96句「偈頌」十章「長行」而敷演其義。偈頌是天親菩薩以「一心歸命」表白其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志向。長行以「五念門」細說淨土念佛的因行,而重點在敘述「觀察門」,分從「國土、佛、菩薩」觀察其示現之種種莊嚴,所謂「三嚴二十九種」。若能信知這一切淨土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為我凡夫之往生而成就,以此為宗本,而稱名願生,就能於專稱彌陀佛名中,自然具足五念行而往生極樂,速得自利利他的五功德果。而這個法門(淨土門)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宗派(聖道門)的特色,就在於「不虛作住持功德」[2]與「緣佛願力速成佛」[3]兩個核心主題,將「難易二道、自他二力、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等淨土宗根本義,完整而確切的揭示。

可以說,中國淨宗判教建立,應歸功於北魏曇鸞大師,繼承、結合了龍樹、世親的兩派思想,撰著《往生論註》,於中國佛教首開「他力念佛」的宗旨,以五重要義,詳說「自力修行」之難;並以三願證,彰顯「他力成佛」之易;以此「二道二力」之詳細判釋,明確了「緣佛願力,十念得生」之本願,奠定了淨土宗立教的基礎。若無曇鸞祖師無道綽大師,亦無善導大師。《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彌陀本願之他力念佛,由曇鸞祖師而顯,由善導大師而光大;可知此《論註》於淨土教是何重要,幾乎可經、論並稱。後世之淨土教家無不遵循其宗旨而弘闡本願救度之稱名念佛;淨土行人若不能深入體解其內涵,則不易正確掌握淨土宗的教理,更難以如實有效的修持「念佛往生」的法門。

由於此論註文字簡雅而義涵豐富,不易看懂文面句意與文內玄義,也不易掌握祖師所鋪敘、引導的「念佛願生」的真實義,為免於似懂非懂或淺解錯解,而辜負了祖師造論作註的悲心、耽誤了個人往生成佛的道業,可參考已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出版的《往生論註分段對照本》往生論註要義《往生論註核心講記》;另,更詳細的《往生論註-譯註》也在整理編輯中,亦值得期待。



[1]義淨《海內寄歸傳》:「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

[2]「不虛作住持功德」是阿彌陀佛八功德的最後一種,也是天親菩薩《往生論》偈頌最重要的一首:「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3]「緣佛願力速成佛」乃《往生論註》「覈求其本」的結論:「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鸞祖舉第18、11、22三願,證明了「往生、成佛、度眾」,若往、若還,皆緣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乃得成就;發千古之未發,立萬世之不易,盡開法門之秘藏,直示眾生以渡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