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ym33

@hmym33

重讀莊子(四):《養生主》

道家「養生」的本意。大家如果對《莊子》有興趣,歡迎來閱讀、評論!

重讀莊子(三):《逍遙遊》③

關於「用」。這篇主要內容和《逍遙遊》的關係可能沒有很大,大家或許可以無視掉。

重讀莊子(二):《逍遙遊》②

「無待」與「逍遙」。大家如果對《莊子》有興趣,歡迎來閱讀!

重讀莊子(一):《逍遙遊》①

「大知」與「小知」之辯。大家如果對《莊子》有興趣的,歡迎來讀一讀,也可以當做探索一下,如何更認真理解《莊子》的基礎的思路吧。

安寧平緩的快樂,要優於快速、刺激的快樂;

看書、看看風景,甚至冥想;要優於無限追逐於外,滿足口腹之欲、暴飲暴食,觀看Fb和Bilibili無意義之短影片。


無所依待的快樂,要優於有所依待的快樂;

觀看遊戲直播時,那些以勝負為唯一目標的直播,便不如輕鬆愉快,各得其樂的直播。


或者,暴飲暴食之類不計後果的快樂,會將人拖入依待之網絡中(例如影響身體健康)。(但心境又不能超脫壽夭)

嘲弄「非己」族類之快樂,只會加強「我是」、彼我區分之「成心」,使人視野受限。(成心一詞見莊子齊物論)

安寧平緩的快樂,要優於快速、刺激的快樂;

看書、看看風景,甚至冥想;要優於無限追逐於外,滿足口腹之欲、暴飲暴食,觀看Fb和Bilibili無意義之短影片。


無所依待的快樂,要優於有所依待的快樂;

觀看遊戲直播時,那些以勝負為唯一目標的直播,便不如輕鬆愉快,各得其樂的直播。


或者,暴飲暴食之類不計後果的快樂,會將人拖入依待之網絡中(例如影響身體健康)。(但心境又不能超脫壽夭)

嘲弄「非己」族類之快樂,只會加強「我是」、彼我區分之「成心」,使人視野受限。(成心一詞見莊子齊物論)

安寧平緩的快樂,要優於快速、刺激的快樂;

無所依待的快樂,要優於有所依待的快樂;

人格、境界的快樂,要優於官能、物質的快樂。


當然這邊的“優於”有不止一種意思

安寧平緩的快樂,要優於快速、刺激的快樂;

無所依待的快樂,要優於有所依待的快樂;

人格、境界的快樂,要優於官能、物質的快樂。


當然這邊的“優於”有不止一種意思

碎片集草稿(五):三種「中立」

「中立」其實也有各種不同的意思呢...「各打五十大板」未必是適當的做法。而當我們說「打破二元對立」時,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

小小自傳(一):壓抑、忠誠與矇昧(小學到初中)

洛夫卡拉夫特說,人就像棲居在無垠黑海中一座平靜又無知的小島上。對我而言,過去的經歷與影響,潛意識,以及自己人性中那些尚未被揭露的部分,或許便是那無垠的黑海。這是因為我年少時蒙昧而渾渾噩噩麼?抑或是人們都是這樣,僅僅是尚未認識到呢?

希望能向著哪怕遙遠、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目標前行....


到最終,還是需要自己能始終記得自己是誰,是為了什麼。能夠不斷堅定自己的意志,以及堅持下去呢...

希望能向著哪怕遙遠、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目標前行....


到最終,還是需要自己能始終記得自己是誰,是為了什麼。能夠不斷堅定自己的意志,以及堅持下去呢...

MBTI裡有一個問題:


當有人對你評價很高時,你想知道他們在多長時間後會對你失望


昨天就有點體驗到這種感受... 緣於昨天我做了個報告。然後那個老師人很好,評價我們小組做得很好。那之後,我在開心(?)的同時,就有點莫名地、模糊的擔憂(?),但說不清是為什麼...

MBTI裡有一個問題:


當有人對你評價很高時,你想知道他們在多長時間後會對你失望


昨天就有點體驗到這種感受... 緣於昨天我做了個報告。然後那個老師人很好,評價我們小組做得很好。那之後,我在開心(?)的同時,就有點莫名地、模糊的擔憂(?),但說不清是為什麼...

中國有所謂「民哲」的說法


我其實在想,「民哲」和在學院讀過書的人,差別到底是什麼?


以瞭解王陽明的思想為例,假如一個哲學愛好者,願意扎實、專注、舉一反三地,花一個星期去讀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的一兩個章節,花一個星期去讀陳來《宋明理學》王陽明的那一章,再花一兩個月時間去讀完陳來的《有無之境》,我不認為他對這位哲學家的瞭解,會和一般哲學系學生的知識,真的有很大分別……


所以,或許差別是在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和對脈絡的瞭解?或者是缺少學習的經驗之類的?

中國有所謂「民哲」的說法


我其實在想,「民哲」和在學院讀過書的人,差別到底是什麼?


以瞭解王陽明的思想為例,假如一個哲學愛好者,願意扎實、專注、舉一反三地,花一個星期去讀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的一兩個章節,花一個星期去讀陳來《宋明理學》王陽明的那一章,再花一兩個月時間去讀完陳來的《有無之境》,我不認為他對這位哲學家的瞭解,會和一般哲學系學生的知識,真的有很大分別……


所以,或許差別是在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和對脈絡的瞭解?或者是缺少學習的經驗之類的?

如果對政治宣傳和假新聞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花幾個星期)讀一些關於這些方面的學術、嚴謹的著作。能夠更恰當地釐清自己的觀念和理解。

其實每個領域都是這樣就是了……

如果對政治宣傳和假新聞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花幾個星期)讀一些關於這些方面的學術、嚴謹的著作。能夠更恰當地釐清自己的觀念和理解。

其實每個領域都是這樣就是了……

深夜的胡言亂語:


《莊子》有言:參萬歲而一成純。


其實我沒太瞭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借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隨意發揮。不是莊子本來的意思。


我認為,境界高的人,對各種歷史事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抗日戰爭、納粹入侵蘇聯、宋朝之抗金抗元等等,都能做到(?)上面這句話。


不是說要用同一條規則,或一套價值系統,對上述這些事情做統一的判斷。

而是說心靈向無限多的「道」開放,並能適當地對這些「道」加以安放、安排。人能以種種的道安放不同的歷史境況;而且不同道的安置之間,相互融通,不會有所牴觸。

深夜的胡言亂語:


《莊子》有言:參萬歲而一成純。


其實我沒太瞭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借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隨意發揮。不是莊子本來的意思。


我認為,境界高的人,對各種歷史事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抗日戰爭、納粹入侵蘇聯、宋朝之抗金抗元等等,都能做到(?)上面這句話。


不是說要用同一條規則,或一套價值系統,對上述這些事情做統一的判斷。

而是說心靈向無限多的「道」開放,並能適當地對這些「道」加以安放、安排。人能以種種的道安放不同的歷史境況;而且不同道的安置之間,相互融通,不會有所牴觸。

參與討論與發表觀點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

1 釐清自己的想法。

2 將不同的觀點思路清晰地擺出來,促進思考的交織碰撞。

3 長此以往,希望微弱地改變公共的思想。


不是為了:

1 說服別人。

2 與別人在論辯中爭個是非高下。

3 誇示自己。


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莊子》中說:入遊其藩(?)而無感其名……無門無毒。

這些對公共討論和思維方式都很有警示性。


當然Habermas關於審議民主和公共理性的討論或許也有相關的內容,我就不太瞭解了。

參與討論與發表觀點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

1 釐清自己的想法。

2 將不同的觀點思路清晰地擺出來,促進思考的交織碰撞。

3 長此以往,希望微弱地改變公共的思想。


不是為了:

1 說服別人。

2 與別人在論辯中爭個是非高下。

3 誇示自己。


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莊子》中說:入遊其藩(?)而無感其名……無門無毒。

這些對公共討論和思維方式都很有警示性。


當然Habermas關於審議民主和公共理性的討論或許也有相關的內容,我就不太瞭解了。

公共的政治、公共的道德要為「未來」留出空間。

除非對他們而言,社會的未來、人類的未來完全不重要。

公共的政治、公共的道德要為「未來」留出空間。

除非對他們而言,社會的未來、人類的未來完全不重要。

碎片集草稿(四):正確理解人性的限制

人在「理性」的社會文化,以至潛意識中,錯誤地將暗中追求、期望的人性當成了理所當然。

非常抱歉打擾大家!!(跪)

因為沒有時間認真研究、思考、校正一些涉及到的哲學觀點,所以我就想著在動態發出來,一個初步的構思。沒想到寫了這麼多,真的很抱歉!

非常抱歉打擾大家!!(跪)

因為沒有時間認真研究、思考、校正一些涉及到的哲學觀點,所以我就想著在動態發出來,一個初步的構思。沒想到寫了這麼多,真的很抱歉!

(四)


其四,人性也是依因待緣,受無數的因緣網絡而影響,因此是無常的、時時改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說人性是混雜的,沒有獨一的本質)。我感到每隔一兩年,自己的思想就會有不小的轉變,甚至就像變了一個人,雖然最近幾年比較穩定下來... 所以前後言行不同,並不是什麼出人意料的事。


其五,總的說,人性是不完美,有缺陷的。人類只是 mortal,有缺陷再自然不過。理想與現實總有遙遠之距離,但這也不特別代表什麼。如果你支持人類滅絕,倒是歡迎來和我稍微聊聊。

(四)


其四,人性也是依因待緣,受無數的因緣網絡而影響,因此是無常的、時時改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說人性是混雜的,沒有獨一的本質)。我感到每隔一兩年,自己的思想就會有不小的轉變,甚至就像變了一個人,雖然最近幾年比較穩定下來... 所以前後言行不同,並不是什麼出人意料的事。


其五,總的說,人性是不完美,有缺陷的。人類只是 mortal,有缺陷再自然不過。理想與現實總有遙遠之距離,但這也不特別代表什麼。如果你支持人類滅絕,倒是歡迎來和我稍微聊聊。

(三)


人若不是修行達到極高的境界,全部生活皆「如理作意」(佛教語)。或是像機器人一樣被寫入了一些基礎的程式,按照程式來運作。又怎麼可能思維、思想的方方面面,都如同邏輯推論般「consistent」?


其三,人格和人性是混雜的。我並不認同「人性只是xx / 都是為了xx」這類說法。要麼設想過度簡化,無法解釋世界上千奇百怪,出於各種混雜的動機和心理而做出的,旁人根本無法理解的行為。要麼提出某些包羅萬有的概念,最後卻淪於空泛而失去解釋力。

(三)


人若不是修行達到極高的境界,全部生活皆「如理作意」(佛教語)。或是像機器人一樣被寫入了一些基礎的程式,按照程式來運作。又怎麼可能思維、思想的方方面面,都如同邏輯推論般「consistent」?


其三,人格和人性是混雜的。我並不認同「人性只是xx / 都是為了xx」這類說法。要麼設想過度簡化,無法解釋世界上千奇百怪,出於各種混雜的動機和心理而做出的,旁人根本無法理解的行為。要麼提出某些包羅萬有的概念,最後卻淪於空泛而失去解釋力。

(二)


我是看牟宗三先生講的《莊子》。牟先生對《莊子》有非常精妙的發揮,觸類旁通,給人很大啟發。可惜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困難。


另一種有限性在於命限。古希臘悲劇,孟子「義命分立」,現代的 “moral luck” 討論,都涉及這個話題。要留意的是,人的人格、言行舉止之特質、精神世界之內容,亦很受命限之束縛。


其二,人是不一致,或會自相矛盾的。(這就是我之前所說,人誤將自己在「社會文明之理性」中期望、追求的理性誤當成人性的理所當然。)

(二)


我是看牟宗三先生講的《莊子》。牟先生對《莊子》有非常精妙的發揮,觸類旁通,給人很大啟發。可惜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困難。


另一種有限性在於命限。古希臘悲劇,孟子「義命分立」,現代的 “moral luck” 討論,都涉及這個話題。要留意的是,人的人格、言行舉止之特質、精神世界之內容,亦很受命限之束縛。


其二,人是不一致,或會自相矛盾的。(這就是我之前所說,人誤將自己在「社會文明之理性」中期望、追求的理性誤當成人性的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