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軒 Sampson Wong
黃宇軒 Sampson Wong

《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及《香港散步學》兩本書的作者。香港城市研究者、藝術家、作家,地理系博士,現為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講師。曾共同創立「懷疑人生就去散步」影像計劃。 IG: sampson_wong fb page: sampsonwonghk

年終之時,理論與實踐並行的deTour

行deTour,對我來說有這樣的「儀式感」,記得的總是冬日陽光普照的日子在soho漫步、遇上一些啟發來年創作計劃的ideas、為好友展示該年創作成果而高興。近兩年,多了跟deTour合作交流,這樣的感覺就更強烈——2022年我最後一次做公眾活動,就是為這個展覽帶散步團。會有這樣的「儀式感」,可能也因為,PMQ已經第十次在年終之時舉辦deTour了,這座建築物對公眾打開大門,也將迎來十週年。
新豆計劃的成員

原文刊載於黃宇軒IG

「又來到一年將盡時」,近幾年,去PMQ看deTour設計展時,心裡總是想著這句。差不多變了一種儀式,心裡會想,睇埋deTour,就差不多要總結這一年了。

街招作品

行deTour,對我來說有這樣的「儀式感」,記得的總是冬日陽光普照的日子在soho漫步、遇上一些啟發來年創作計劃的ideas、為好友展示該年創作成果而高興。近兩年,多了跟deTour合作交流,這樣的感覺就更強烈——2022年我最後一次做公眾活動,就是為這個展覽帶散步團。會有這樣的「儀式感」,可能也因為,PMQ已經第十次在年終之時舉辦deTour了,這座建築物對公眾打開大門,也將迎來十週年。

今年我在它開幕當天就到訪,特別因為策展團隊和展出者之中,有我非常欣賞的好友,我想第一時間就去看他們努力多時的產出,也想盡快寫寫今年看到的作品,來呼籲大家都去看展覽。在香港做這樣大型的展覽不容易,但展期總是短促,一不留神就會錯過,這個post出來後,到展覽結束,其實只餘下9天可以去看(到12月3日就結束)。

我最期待也最喜歡的作品,是我超欣賞的老友呂嘉俊跟藝術家/廚師Cam Wong合作做的,關於香港飲食與傳統創新的作品,它就在PMQ中庭,展示與介紹關於蘿蔔、菇、Gin、魚塘等的本土食物projects。

呂嘉俊和Cam Wong的作品

在入口處最當眼的裝置來自荷蘭團隊Biobased Creation,它是座可以走進去的小房子,展示自然的力量本身,可以被視作各種工藝。而這反轉了的房子,用盡每一寸空間,去介紹各種bio-based物料,即各種跟活著的生物互動而產生的素材。

中庭空間中我特別喜歡的還有「街招 」的全新作品,他們嘗試製作modular化的霓虹燈,實驗一種也許一般人也可用短時間簡單組裝的應用形式。

在「樓上」,郭達麟和《開雀籠》這本書的團隊,介紹雀籠工藝之餘,也講述養雀文化,每日有「養雀文化研究員」駐場講解。

開籠雀及Dylan Kwok作品

「新豆」計劃是三位正在讀建築碩士的青年設計師,思考本地產醬油廠這回事。他們建造了一組prototype,重組出一套生產醬油的機器。走進他們的展覽房間中,滿是香味,而觀眾也可把一小瓶醬油帶回家。

《活着的檔案》這個關於長洲戲院的project,我早前就留意到,顧佳成細緻地收集關於長洲戲院的社區記憶,用心通過展覽鋪陳,並邀請大家思考這座戲院可能的未來。

金工藝術家陳寶鋒的工作室Playback Concept,收集了一些舊首飾,並聽取它們動人的、關於過去的故事,再把這些首飾重組再造成全新的首飾,思考藉此 ‘move on”是否可能。

展覽的作品還有不少,未能一一介紹,但以上分享的,大家都大概可感受到,策展團隊成員Kay Chan、利志榮、Stickyline思考的是工藝再生和工藝的未來是怎樣的一回事,主題「新本事」(New Know How),用字也巧妙。今屆展覽的場地設計由建築師Magic Kwan主理,物料與細節也呼應着工藝再生的主題。

deTour在PMQ十年的回顧,在2/F

有段時間,社會學家Richard Sennett的書Craftmanship受到大家重視和討論,一時之間大家都在談手藝。我喜歡今屆展覽,切實地讓我們見到,香港有不少設計師都在認真explore這課題,理論與實踐並行。對我來說,這些介入社會的designers,是這座城市裡,其中一批我最關心的創作者。

今屆策展人


黃宇軒IG
黃宇軒FB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